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
二、赠友别离诗
三、思乡怀人诗
四、咏物感怀诗
五、边塞军旅诗
六、咏史怀古诗赠友别离诗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浩叹、而惆怅发而为诗,便出现许多传世的佳作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因为这一类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实充沛,极少造作,故最易打动人心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二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一、情感特点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感2宽慰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千里黄云白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4表达诗人志节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烘托渲染、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三、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写景渲染或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
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逋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二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明月、西风、西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实战演练-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送魏万之京李顾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英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鸵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三)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拓展阅读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一一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一一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一语双关,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第
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一一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有虚有实,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辞有尽而意不尽,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舟行,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
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
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万里青山”又表达了作者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
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臧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
一、
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耍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2]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词写离情梅残、柳细、草熏、风暖、暗示着离别征人之路,渐行渐远;闺中人的愁绪,愈益深重,直教人揪心落泪,肝肠寸断上阙从远行人着笔,写他途中见到恼人的春色而引发的愁绪旅舍周围的梅花已然凋谢零落,溪畔桥边的柳丝弱不禁风,起首二句写征人旅途中所见初春景象在这草春风暖的美好季节里,征人却不得不离家远行一个“摇”字既写旅途颠簸之苦,更写孤独跋涉心神不定的糟糕心情“离愁”二句直接表达心中离愁,随着离去的路途越来越远而愈益加重加深,宛如春水绵绵不断、无穷无尽此以春水喻愁,正如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个“渐”字,承接紧凑而又对比鲜明,形象真切,合符情理下阙转向闺中人,在心上人离开以后登高望远,遥念离人,泪眼迷茫,哀怨满怀起首三句生动描绘她登高远眺时脸上的表情,心中的感受“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工整的对偶,恰当的叠字,一个断肠美人儿的楚楚动人形象栩栩如生妙在“楼高莫近危阑倚”句,既似怨妇心中怨语,亦如远行人遥遥传来的劝慰结末二句由近及远,由人及景,意味幽远,意境开阔,是情景俱佳的警句哀而不伤俨然一幅隽永的写意画卓人月在《词统》中赞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李攀龙《草堂诗余隽》云:“春水写愁,春山骋望,及切委婉J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春水春山走对妙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一望无际矣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当取以合看”艺术手法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家人之意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