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结项报告书
一、导论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多达50余处I遍布全国各个地区通过对人类化石骨骼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居民己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的特征,并开始出现地区性差异,形成山顶洞人为代表的蒙古人种北方类型和以柳江人为代表的蒙古人种南方类型⑵进入新石港时代后,人种类型进一步分化,逐步形成了各种地方类型王令红⑶、张振标⑷、吴新智⑸、陈德珍⑹、尚虹⑵等学者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比对当时已发现不同组别新石器时代居民骨骼形态以及测量特征,基本上都同意把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划分为华南、华北两大类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再结合后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新发现的人骨材料,朱泓⑻将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划分为古中原类型、古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古华南类型其中古华南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长颅型、低面、阔鼻、低颅、突颌、身材比较矮小,以浙江余姚河姆渡、福建闽侯昙石山、广东佛山河宕、广西桂林甑皮岩的古代人群为代表韩康信⑻等人则认为我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居民还具有一些赤道人种的特征中国福建地区有大量的晚更新世、新石器时代及之后不同时代的墓葬考古点,研究材料十分丰富但以往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早期历史与考古文化,对于人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福建地区大部分的古人类遗址尚没有对出土的人骨进行详细的考古研究过去十多年在东南地区发现了不少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材料,尤其是海峡两岸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材料,如台湾澎湖人⑼、漳州奇和洞人加、东山人皿等,对于解释台湾原住民的起源可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期望通过多方数据的收集,获取东南地区人群体质形态特征有关数据,建立包含福建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存在人骨材料的信息,为进一步分析福建地区晚更新世以来人群体质的演变,为该地区人群起源、迁移与扩散提供重要的证据项目以福建地区出土的含有人骨材料的遗址为搜索目标,对可能记录了相关信息的新闻报道、考古发掘报告、研究报告、汇编专著等材料进行了搜索,整理记录了40余处疑似有人骨材料的遗址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查,确定了福建地区15处明确有人骨材料出土的遗址,其中13处对人骨材料有较细致记录的遗址信息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三明(狐狸洞、老虎洞、南山遗址)、龙岩(猪仔笼、穿云洞、奇和洞)、福州(昙石山、溪头、庄边山)等地受疫情状况影响和项目组成员时间安排上的限制,项目未能如原定计划开展实地数据收集工作,因此在数据库的构建上更多集中在对已有数据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而缺少对疑似含有人骨材料的遗址的实地确证与对现有材料中并未详细说明测量与非测量特征的人骨材料信息的进一步收集
二、遗址状况简介福建省可能含有人骨材料的遗址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处,遗址的时间跨度也较长,从晚更新世到明清、明国时期的遗址与墓葬均有分布闽江下游与汀江流域是明确存在人骨材料较多的区域闽江下游的包括福州地区的昙石山遗址、罗汉山遗址、溪头遗址、庄边山遗址以及漳州地区的万福宫遗址、东山人材料,平潭但部分肢体残损较重,骨骼间出现叠压状态,推测下葬时为捆绑状态㈣遗址中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特征与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连江亮岛遗址,广东鲤鱼墩贝丘遗址以及泰国、越南等类似遗址中出土人骨相似人骨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当时人群的食物同时包括了C3类谷物水稻和C4类谷物粟和黍两种小米,也有一定的食肉成分除人骨之外,南山遗址第一至四期遗存的陶器器形都以圜底釜为主,这与闽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一直存在釜的传统相一致,说明距今5800〜4300年闽江上下游之间的史前文化存在较大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其可能受到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及闽北的牛鼻山文化的影响南山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对构建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讨我国东南地区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生业形态、人群迁徙与交流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资料
14、厦门同安清代合葬墓2018年11月24口,该合葬墓发现于厦门同安新民镇凤南农场土楼村院前里,为一座“凸”字型清代三合土墓廓砖室墓,是一座男女合葬墓男女墓主尸骨保存形态较为完整,骨骼表面发现水银残留除人骨外,同时出土墓志铭与大量随葬品,墓志铭显示墓主为明代同安县人刘梦潮与其妻林氏出土文物涉及当时的历史、名人等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厦门地方史目前尚缺乏更详细资料说明,有待进一步调查补充
15、厦门同安明代合葬墓2016年5月5日,该合葬墓发现于厦门同安新民镇凤南农场土楼村砖仔自然村大墓口,为一座明代三合土古墓,或为两位女子的合葬墓左侧墓室相对干燥,骨骼与随葬品保存较为良好右侧墓室则浸水,尸骨腐蚀较为严重,仅存有部分女性颅骨目前尚缺乏更详细资料说明,有待进一步调查补充福建地区出土人骨材料信息收集表注标黄部分表示该遗址明确仃人骨材料出土并有可供分析的材料,标蓝部分表示明确仃人骨材料出土但缺少更多材料特征信息,其余部分为疑似有人骨材料出土的遗址耀州地区12•州东山万IWJ••H HAA**««fh*«汝•13F ODMM Im*Ha«a Rcd«j6t dxJ4l*»*W■A石^山X«a mft t,|v|9XM学M qo«出oft“4£H冬“n安A,#・隆r giM«色~K加CM3|U HlJ»«l XaARBH r5*x掌±■a悔t假t.^1Uo9lX tis9石-u4山1u3・m设2o4・o-八3M4次・快X・凡・tt9苍山人ai”■学程,976IO”121Tl97S768■6333ka•F■出上人•的灰,讦用JI•方文,2OWI01IMW V仪Q«1州■史,忒山2«oy迎,去代an“IB不♦人皆不SU无人,!!•»•»,・分幅集WVMf*O余上5,十饼房・野以山公皴,8,度考古复・槽MH4JOWIOJI2•i»n11“BP■•*A*不••■A人tB价WAW不女用4•和夫小人,
0.,■«!■=««tVK“・#W»自♦方«\京攵/IW・座ilI事lH■代K值E*城含产,一区次山a把冷底占角.古,夏9to・1e14111“川9-2H9I L★M女5■20X1041”«4•11$11U1502*5B・农・山,修・・飨座•■方古白♦边山*山■・央久山,•索山山H下・I“工B1・A9,去©,Ml*311件44・州K・用・朱”供■加幡41*M下州占1N边湾M44山MNWt lMi I2e M11220s“H01O田1120*411Ba3uS M1刈sS”e5,555--♦45S名,530■■・*U忧58・k*加■B灾-a热
4.P・8…O■・六R f•・代S«H•■«•H A HAAA WAt*W*s尸a«x«》*A■*男9P信a口信a信1m t外^S贪费,■*x«不不幻・a不不不a9・不加♦,5值■贪,a不t男«♦»“m不■”io MB■«人a A*n口«t分±鲸n•■n»■r冬0-a s■M,式*・B不*-•・»0加不*■sr«ii3®国也三玉算公1城务■工IB务M林・加公林石2U«中算l0V•X3«央山H及««公徐W-*V闵遭0金R务隹l,R J供新«I U0f演«t■工U»愫4■广M»r・条3^M寿«M干T«R■»IH电U A“a雄r・£i a下引t“Bf第H冬H;£二MI4・«R・M3I次丛M Mt-l«I»lH双木3州^»-I・♦AH按*或M«H»«创K U^山M,t工W出i・a-象考R j•学l〃X|,v古比M|・♦八a l•*«fo械t D[等a”If・1上,真2力M0■■4M*fI A〃C DIM M鼻IIH出•M M山勇O14・1W XiI・50W eOM依9-7公M囹O-«I・W»J5大・n■♦・SM•-—午学3“7m1”■-茂•M2«M-20n2l«09■・*l r0余”程2^6f”Tj17e f.》X,.4*y.-1他—j■w/4分—』■玉艮・S*«c W■*执«2t0爱胡f2M2■・B51A2I纬S1flA韦W16启仓B-2I■山V6l:区—U冬•9用M・山・1收R来R・1我«加»■*2匿««招£«[工H幄M3■-1文H»MM*±«H1U,•・■州仓山区BA11RRS穗州■■口罐用刀在山宇驾地区21名■天0元年工■・・松・•■工山KI■■・鼻***■■友理木・王—・««Q・文•》1”》1A^amK连用堆区ASSH-»IMtl kAHSQlffXDCM4l«IBail9lVj|WKJ01C03Il»-22n2224■林・m牛山并整・发址火D■AC u城-,SR幡Se大山山・木址月生・率看«黄J山I*0格安・小・H力・*I成S■■旧山军罕长长口■22200011100一|•长方一财・・K六力土彩”土•薪**»・»--m i9if5in於w代s・M«l!未_人«a得a其M中2不可■・量穴土«・篦例例•依宛事中中多・佬传传大»石«7山•X#衾水t«t0•t廊«l网・4••«・■40讯1*・9•用安M朋・霞安•率■启IHIH■M«吉K田-=IzA脩»安m5ft石»i«i In■•1・M黄”内|♦U代北*啜S疆«・U山爱2・m小0u八发酎■747刖M★JI址楣1■3文身■占2RI N3S1川D32-1-212郑,**»兄AW«aI$7H fa2a X1t-t1-B«ARSUI京JU文化IHH0U200-201*2^429*订*・・♦,/4山2010・・今ST次•・讨Ivl“♦圉2011-0113第1万幡霓•井东山・方・•《1寅2i班mCO11H4H J5ne1t,・石★IB NA*代*中舄・・基6代代•n*e«w■n««w*«Wl;£HnAav We^n MffrSa MMUx UaaIi人ji*•学«*«懵1i”9o Xa94“1,3014-34|1I£X«王口a★崖史电人共建曾3面物化石[“化石0MI0D2UMISft•家山人逸石花隼代与的■[“化石1M9I0J)1-232南山人:tK东山1HT10UBP■华化t HMBfl正HX山W与及域人白的主建・骨冈力幺・考11古欧i•n化■石ux/或**«0ttl及v|菖im,0京1饰14■u««£«9M(01»
④•“AfiHft笈!1%”虐/用包,U山•代”一*“J3大包—工1,♦^«».KI”£;•平•公辑N”***330冬氏•HA*Him«*«•1M«M«I怠9笈大4义33U af王it做qM蒲・平布整长篇比f•«»»!.U*4023l.l叁1d5-i200«)(0517T9*2[2K身A♦史・««方・»M«H*的♦石・%代单M人更劣用”A•MnattNIO2011嗯■・人yis-n抬年个体尖骨.离K.aw个体欠H算室JOUS)(04|444-45»2u1m bn”3€1««58小6生4【,格川嫌美为筌导H电■W专石如・■对•代A・ff・人身父0身次第・物八瓦小•启1”闽人为J■f网石2■01豺5代Ml AOHll/・J IO/人TJ奥U▼卜,功按日2星01■1-JH3M迷)•零W湾1新G所”•副代♦・人父•*1”MMV4»eftUd NO2加不代X*A*的我另农化石无大俭臼■弃】V HO»*a改零播停复刈0,0-*«工・平晶兰王•克明・哈复5★氏平e六人父化所・总做■簿阳/南方文物2012»01)Qf牙检化石无日怆灯•wu»曾■浑山M04A«KWA*订iia域史僧才吉的友现与食臬州地区身於遇々ixwa臼ah•人・日0)山♦犬mna««-*a—・A r4iaxAnmil.刈a J星.1-权力儿身玲,m玲件片“戢头如・人事皆0千咕就,化b“拿夫■仪眩hb矢1华余富力依伸小头«H能力藏用・・古・11,・[川文■玄F.2O19IOI)W-M..长值力3“**.三角或/*■加HHNXW伸干馈■度WC**X*干下S横5■■号■三•滋皇州1W»1万年it IIMX[2A图修仅逸殳的考・*(天♦0人父111化日“人H字学!t2OO1W3)化17石I-IIS201SI0J)M-M40♦♦■・・••■■•■•・・・・・・9・Keo,、、二900r羊・修豁・险9X-ME地带号武・舞『孝*・・・«eee«eeeec❷〃■,・❷■・与・M・鱼二e•・eee・c・弘二・・・・一中・9W«H««t小・♦***K学K**M**K、K・■M■K・M■*■■学・一二搬・一・・7帕松K*9*K*9,9K««t St・9・・*・・・■■999S999S99有一川一・和事・一・・・莒姓亭・・・・・・・・・・・相・・・・仅・・・・・二・・和事・・・忖留叫二二-caxsmssees eeeeeeeeec❷•・,核色国3»公6拿参修缪暮・KKKKt-*■■”■*,,■事****,**■、99999■■■■■■■■■,9999999999瞿罪殷W舞・・・・・一・・代・・・・・』・・・*•oc・ofoc9KV«B K««**K H■I**.・或**V♦.*兴■收;兴c;,嗡G*-L黑・・989i Ig3£s228一X:9C Mr依««a■■X■M■s a.X■..s c♦.*怎..r.Hs Kr**■,*•P tsf.包«r.g«c a出9*砌r**,K・・・・・归・・香・・侬做・・・•M3-KSS¥«■♦«*aM■■«sT K,MM9AM USSpr■v«stII:B■WX•««SBHS S•P•3♦*,2s/3;z£sm9,6s8AKKur—2-X9—-ix0x6YJ-•0i-9•*-*”io nKicM-4f2iN2t9«—.lx!M«t«tMesMs«3V£-£x4,«tt•O3VffKslll+ga”M«,e-H4sMa♦-IS0MsMMW«ASvHUSs-Si«2SS-■M«W=«UM«M«suiAV9”s■*♦0acv^wee«B^54«M«?f■*■sM«=u9■*s■■«■3*H,«S«—00orc:*:mS«■«/KBBs«^RI«a•R;z■aM■SHBHS s9,p*«•«MS:m«*:2V£K3*s2■■wtl«sw«■■Hif6tKlBl9««-sMeTR;YK♦MRW««x0ue««■#*□«s1sia-f s^2a*a-Ms l6»/=f Yt*oM il K8-T*S v€*H13m y9tN3l K8f{M94;*9«*«-*T***,s**±B KelUu uft9,l ll*¥*il«l5*zr-sz.xl3f.Ms¥;i¥-RWKKKrlMssfw9ttzhlMHWrls*=Y***x*,x3-OqY**a«s^-xiH!!!■««■M£W«o So«K*9-0IA SXV;MS.MSS«d”rK22*M95«i,4*E••”95«**!3v*9^xsr^.snttIMKKVHSc4ronloiE*»**2-z;z♦M5Mr4«s4ve«KHYeIMs
三、总结
1.遗址年代福建地区出土的人骨材料,自晚更新世始,历经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民国时期的遗址与墓葬均有分布,其年代跨度较大在本文所记录的15处明确有人骨材料出土的遗址中,最早的人骨遗址为宁化老虎洞下层、武平猪仔笼洞二号洞,年代处于晚更新世,约距今6-7万年前;最晚近的人骨遗址则是漳州东山万福宫,处于明末清初,约距今四百年左右
2.人骨保存情况福建地区出土的人骨材料整体保存情况不良,但也有部分遗址人骨保存情况尚可,其差异之所以产生,主要与遗存埋藏环境相关保存较好的遗址多为原地埋藏遗址,较为典型的如奇和洞遗址,其出土人骨距今9500年左右,由于遗骨基本为原地埋藏,未经搬运冲磨,加之洞穴中地下水位低,水流作用很少影响人骨所在地层,因此人骨得以在较干燥的埋藏环境中得到保存除了墓葬遗骨外,有一些化石人骨来自于海底打捞,保存情况亦较良好,如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人类肱骨化石,其打捞于台湾海峡中线以东的大陆架上,水文条件相对稳定,除部分骨质缺损之外,并无显著搬运磨损痕迹,保存情况亦较好人骨严重腐蚀的遗址中,既包括较早期的遗址,也包括较为晚近的遗址前者以异地埋藏遗址为典型,如龙岩武平猪仔笼洞遗址,其并非史前人类居住地,所堆积人骨皆为异地埋藏,先暴露于地表受不同因素风化破坏,再埋藏于洞中,因此保存情况较差,以碎小骨骼为主晚近的一些人骨遗址,由于较为恶劣的埋藏环境,保存状况也较差,如同安明代合葬墓中,右侧墓室内长期浸于水中,人骨腐蚀情况严重,仅余部分女性颅骨这证明,不良的埋臧环境是福建出土人骨材料的保存情况整体较差的重要因素
3.丧葬习俗在一些遗址中可见到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在人骨的埋葬姿态上,有存在于穿云洞中的仰身直肢葬,也有南山遗址中呈现出的包括肢解葬、俯身屈肢葬、仰身宜肢葬、侧身屈肢葬在内的丰富姿态此外,在泉州古墓葬中也有发现用金罐放置人骨的二次葬现象在墓主人的关系上,发现有同安清代合葬墓中呈现的夫妻男女合葬,也有发现于同安明代合葬墓中较为少见的将两位女子分别安葬在左、右两个墓室的女子合葬墓此外,在同安清代合葬墓中,人骨表面发现水银残留,证明也有用水银保存遗体的葬俗存在在这些遗址中也可以观察到随葬品种类的变化在年代较早的奇和洞中,随葬品主要以磨制的石器、骨器、陶器、艺术饰品等物品为主,随着年代的推进,随葬品中陶器的数量逐渐增加,比如南山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陶器随葬品进入历史时期之后,随葬品的种类更加丰富,能揭示墓主人身份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墓志铭与文化产品增多,比如穿云洞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龟板和铜饰品,以及
4.人骨体质特征福建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东山人、海峡人、三明清流狐狸洞和宁化老虎洞)呈现出典型晚期智人特征,如狐狸洞与老虎洞中出土的牙齿化石呈现出门齿较小的特征,而东山人与海峡人的肱骨也呈现出三角肌粗隆发育、肱骨头大、骨干扭转度大、骨干下部横断面三角形等晚期智人肱骨特征福建新石器时期时代古人类呈现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在颅面特征上包括圆钝低矮型的眼眶眶型、无鼻根凹陷、有较为圆润的梨状孔和钝型梨状孔下缘等特征,牙齿形态上则体现为不发达的犬齿窝,上颌铲形门齿等,在昙石山遗址与万福宫的人骨材料中都能找到类似特征而通过在蒙古人种内部的对比,部分遗址也呈现出上面部更低、鼻形更宽等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特征,例如昙石山遗址此外,人骨特征也能为人群的迁徙提供证据,泉州“海峡人”的肱骨特征同欧洲尼安德特人处于相近演化水平,与辽宁建平、日本冲绳的晚期智人有明显不同,因而能够作为古人类从大陆迁徙台湾岛的化石证据而较为晚进的东山万福宫遗址的人骨颅面部特征与台湾高山族最为接近,提示从人骨体质特征角度来看闽台两地土著居民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即均源于我国南部地区的早期智人
1.1刘武,吴秀杰,邢松等.中国古人类化石.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⑵韩康信,潘其风.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考古学报,19842245-
263.131王令红.中国新石器时代和现代居民的时代变化和地理变异一颅骨测量性状的统计分析研究.人类学学报,1986,5⑶243-
258.141张振标.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见: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编.中国远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⑸WuXZ,ZhangZB.HomoSapiensremainsfromLatePalaeolithicandNeolithicChina.In:WuRK,OlsenJWeds.Palaeoanthropology andPalaeolithic Archaeologyin thePeoples Republicof China.Orlando:AcademicPress.Inc.
1985.107-133161陈德珍.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及其承继关系,人类学学报,1986,52:114-
127.⑺尚虹.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体质的分布格局.见董为主编.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153〜163网朱泓.中国古代居民体质人类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⑼Chun-Hsiang Chang.Yousuke Kaifu.Masanaru Takai,et al.The firstarchaic Ilomo fromTaiwan.NatureCommunications,
6.
6037.[刈吴秀杰,范学春,李史明等.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头骨.人类学学报,
2014.3304:448-
459.王玉喜.东山岛发现史前人类遗骨和动物化石叫.化石,198801:
32.1,21张振标.福建历史时期人骨的种族特征[J].人类学学报,199604:324-
334.1,31韩康信,张振标,曾凡.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J].考古学报,197601:121-129+167-
168.1,41韩康信,张振标,曾凡.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J].考古学报,1976,No.0l:l21-l29+167-
168.1,51潘其风.福州闽侯县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窕[J].南方文物,200001:48-
50.1,61林公务,王振嫡,林聿亮.闽侯溪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N.04:459-501+541-
548.1,71林公务.福建闽侯庄边山遗址发掘报告|几考古学报」998,No.l2902:17l-227+267-
270.网王玉喜.东山岛发现史前人类遗骨和动物化石[J].化石,198801:
32.1,91陈国强,叶文程,吴绵吉主编.闽台考古.厦门:应门大学出版社[M],
1993.0814-
16.1201东山海域人类遗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⑴.福建文博,
198801.12,1范雪春,王晓阳,黄大义,马应丰.奇和洞遗址周边相关文化遗存调查简报⑴.福建文博,201603:15-
20.1221范雪春,黄运明,危长福,吕锦燕,王银平.福建漳平市奇和洞史前遗址发掘简报⑴.考古201305:7-19+
2.1231吴秀杰,范雪春,李史明,高星,张亚盟,方园,邹阿强,陈军.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头骨[J].人类学学报,2014,3304:448-
459.阳方园,范雪春,李史明.福建漳平奇和洞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身体大小[J].人类学学报,2015,3402:202-
215.1251方园,范雪春.福建漳平奇和洞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牙病[J].解剖学杂志,2015,3805:610-
614.1261关至,周振宇,范雪春,高星.牙齿残留物反映的闽西新石器时代人类食谱⑴.人类学学报,2018,3704:631-
639.1271范雪春,王银平,林凤英,赵兰玉,李史明,朱春林,谢柏龙.福建武平猪仔笼洞穴人类化石地点试掘简报[JL南方文物,201201:38-
44.1281黄艳芳.泉州蝴埔古幕葬调查[J].文物世界,201906:32-
34.1291刘志成,杨逸.台湾海峡原始人化石的发现经过及其意义川.化石,201603:69-
74.1301蔡保全.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人类肱骨化石[J].人类学学报,200103:178-
185.1311李建军,黄万坡,尤玉柱.福建宁化老虎洞出土人类牙齿化石[J].人类学学报,200804:
385.1321尤玉柱,蔡保全.福建更新世地层、哺乳动物与生态环境[JI.人类学学报.199604:335-
346.1331范学春,郑国珍,福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考古研究与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网周振宇潢运明,范雪春等.福建明溪县南山遗址[J].考古,20l
8.No.61007:15-27+
2.网周振宇,黄运明,范生春,傅宪国,王晓阳,危长福,俞其宝.福建明溪县南山遗址4号洞2013年发掘简报臼.考古,201710:3-22+
2.地区的壳丘头遗址汀江流域包括猪仔笼遗址、奇和洞遗址,以及其周边的穿云洞遗址此外,三明地区也出土了一些以牙齿化石为主的人骨材料,包括狐狸洞遗址、老虎洞遗址以及南山遗址其中的人骨材料年代主要集中在商周之前,也有部分以万福宫出土的35个个体为代表的明清时期的人骨材料其中15处遗址的基本状况与具体人骨材料信息见下
1、漳州东山万福宫1993年和1994年冬,在对福建东山岛出土的明末清初的墓葬人骨进行挖掘后,总计测得35个颅骨(三例为下颌骨),其中男性22例(2例下颌骨),女性13例(1例下颌骨)根据数据显示,男性死亡年龄大多集中在壮年期,女性则更多死亡于壮年期据过往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期,全世界的死亡人员中,男性多死于壮年期,而女性多死于青年期,这个数据在我国也基本适用而万福宫的死亡年龄总体向后延伸同时,在我国已知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老年人口占比除了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外,其余均在10舟以下,而万福宫老年人口占比都在15%以上,均超过除了的其他遗址由此表明万福宫明末清初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物质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当地人群寿命比新石器石器有明显增长总体而言,颅形多数为卵圆形(
62.9%);颅缝的前卤段全部呈微波形;颔骨与上颌连接处下缘(歉骨转角处)不圆钝;上中央门齿多数呈铲形(75%);鼻骨形状呈两端宽中间窄等等蒙古人种的特征侬不过,如缝间骨、下领圆枕等颅骨特征均无出现在将万福宫人骨非测量性数据进行比对后可以得知颅骨特征出现频率于近代中国人最为接近,其次是东南亚组,而禹北部蒙古组和西伯利亚组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万福宫人群可能与东南亚人群在有更为密切的联系首先从人种来看,铲形门齿、领弓前部与颈骨下缘转弯处欠圆钝、鼻棘弱等特点意味着东山岛人群毫无疑问属于蒙古人种,但是在对比非测量性数据后发现其于近代中国人颅骨特征最为相近,同时也更接近东南亚地区的蒙古人种同时作者在对21个近现代亚洲颅骨面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福建东山人类颅面部特征与台湾高山族最为接近,而这两个族群总体上有更接近日本南部诸岛屿的颅骨特征这也就意味着闽台两地土著居民拥有共同的祖先,即均源于我国南部地区的早期智人由此也可以参考得出,日本南部岛屿居民与东山岛、台湾岛居民体质上属于同一类型,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日本人来自华南地区的想法并非臆测
2、昙石山遗址第一次对昙石山人骨的具体记录和测量是在1976年由曾凡、韩康新、张振标在《考古学报》第一期上发表的《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⑶此次出土人骨共29具,其中小孩骨架12具,其余17具均为成年骨架由于遗骸状态太差,小孩骨骼全部损坏,成人骨架大多残缺不全在恢复后可供测量的为9个头骨和配套下颌骨,其中男性3个(M
2、
9、13),女性6个(M
4、
5、
11、
17、
18、24),因女性头骨变形较为严重,因此主要以3个男性骨架为测量对象头部可观测的8例中基本以卵圆形为主,即前窄后宽,占比为
62.5%,有2例较接近冬星,顶结节明显外凸且前额较窄,剩下1例女性额部和顶结节均比较平缓,头形长,最宽部在中部,为明显长头形型头部矢状缝在前自段和顶段均为简单的微波型或深波型,顶孔段以后大多为锯齿型,只有M2男性头骨的顶端为复杂型M9头骨冠状缝愈合早于矢状缝,这一现象与化石人相似此外,在M4和M5的额骨中部从前因点至鼻根点存在完全的额中缝,M17头骨上也有三分之一未愈合的额中缝同时,在头骨的中线有时出现由前向后隆起的矢状峪,M2额骨前二分之
一、M18和M24头顶矢状缝中段都存在这种结构⑼顶结节位置都比较高,M
9、M13几乎与乳突处在同一垂直线,M
2、
9、11顶结节向下的颅骨外侧壁也几乎垂直在可观测颈骨的7例中,几乎所有骨骼都呈现较为明显的拐角,从顶面观,在6例可观察的头骨中可以看到澈弓向外比较突出的有四例,占
66.7%这一点在澳大利亚人和福建台湾人的头骨上都有类似特征眉弓依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3例男性有2例眉弓达到眶缘中点,十分突出,而6例女性眉弓则有5例较平8例观测的眶形有50%为圆钝低矮型,呈现蒙古人种特征鼻部全部九例梨状孔近似心型梨状孔下缘以鼻前窝型居多,占56%,婴儿型占33%,人型仅一例为11乐与我国新石器各组相似而鼻前窝型多见于蒙古人种,婴儿型多见于澳大利亚一尼格罗人种,人型则多见于欧罗巴人种鼻前棘观测4例也都较为低矮,鼻骨也多以上下部宽于中部为主,同样,鼻梁为男性凹陷浅,女性浅或无各占一般下颌骨有男性方形须两例,圆形须一例,女性全部圆形下颌支形态男性外翻的居多,女性直形居多颊孔位置在第
一、二前臼齿之间的最少,仅
6.2%,第二前臼齿位置最多,占
62.4%,第二前臼齿和第一臼齿之间的第二,为
37.5%,下颌无隆起牙齿形态则多见不发达的犬齿窝,上颌铲形门齿在这些特征上,都能证明昙石山组具有蒙古人种特征此外,婴儿型的鼻部也意味着带有澳大利亚一尼格罗人种的特征.在对骨骼进行测量后发现,发掘的头骨都是较窄而陡直的额形,面宽中等且低,上面片平度较小有明显的齿槽突颌、较低眼眶和宽鼻等特征而后在对昙石山出土的人骨进行测量并与亚洲蒙古人种进行比对,会发现只有鼻指数略高于蒙古人种的上限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昙石山组必然是蒙古人种,进一步也会发现有12项数据符合南亚和东亚蒙古人种范围,在部分面部测量数据上接近南亚同时与北极、西伯利亚蒙古人种接近的类目较少,关系也就更为疏远将昙石山组与新石器时代组进行对比,会发现昙石山组与亚洲北部贝加尔湖新石器组、我国甘肃河南以及山东大汶口组存在较大差异反而与陕西仰湘各组更为接近,主要差别在于昙石山组比仰韶组头型更长、上面部更低、鼻形更宽,而这些特点又与南亚新石器石器人类部分体质特征相吻合因此综上,第一次考察发现昙石山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体质与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最相近
2.2第二次1996年⑸1996年第八次挖掘出土的人骨共有7具,其中只要3具出自相互叠压的人骨保存较为完整M
126.M
137.M140,其余均受损3个可观测样本中Ml26性别鉴定部位已损坏导致性别不详,其余两具分别为一男一女
2.
2.1非测量性结果编号性别观测结果Ml0445岁左右男性颅骨已碎,墓穴被打破,遗骸之左侧上肢之尺骨、挠骨和下肢之股骨、胫骨缺损Ml2240-45岁男性自个体之左侧肩部经左侧骸骨至左右股骨胫骨被斜向切除,仅存右侧上肢骨及右髓骨颅骨之眉间及上领骨右半破损,下领骨保存尚完整,下领中门齿缺失Ml26不详颅骨己缺失,上下肢骨、肋骨、脊椎及骸骨,均严重朽蚀,可资鉴别性别的部位均已损坏Ml3025岁左右女性颅骨已破碎,上下肢骨基本完整,缺腕骨、手部之掌骨指骨及左足,右足仅见跟骨、距骨和舟骨,胸腰部之脊椎已乱,左右两块殡骨移位,左侧殡骨移至左侧肚骨下端肘关节上,右侧腆骨移至腹部第一腰椎骨上方,造成部分骨骼位置紊乱之原因不详Ml3725岁左右女性右侧为M126所叠压,遗骸保存基本完整,仅缺失左右两侧腕骨、掌骨、指骨及足部的披骨、趾骨M140中年男性被M137压住,骨骼仅清理出左侧部分,己剥出的部分保存尚完整,但头部已挤压碎裂变形,难以测量以保存较为良好的M137女性颅骨来看,颅骨呈卵圆形,眉弓发育弱,上面部平直,乳突发育中等,眶形为圆形,有心形梨状孔,梨状孔下缘为婴儿型(钝型),鼻棘因损坏严重难以辨别鼻骨部分鼻梁为凹形,鼻根凹陷,犬齿窝浅,翻骨高且转角不圆顿其中,走测颗骨中下部有通颔骨的骨缝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被称为“日本人骨”,矢状崎弱,无额中缝上颗呈椭圆形,无上瓠圆枕;下颌骨河面圆尖,下颌角内翻,下颗也无圆枕牙齿齐全,上牙门齿为铲形齿,右侧牙有拥挤现象,右上第二前臼齿略向颊面侧突,上右侧第三臼齿咬合面出现直径
1.25毫米踽齿点
2.
2.2测量性特征主要测量数据来自于M137,通过数据发现该女性鼻梁欠突起,无鼻根凹陷,鼻额角中等偏小;颗骨高且宽,但转角欠圆钝;额面宽阔,有较为圆润的梨状孔和钝型梨状孔下缘等特征,显示其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颅型为长颅型结合高颅型和狭颅型、中等的面型、较阔的鼻型、颈骨的转角欠圆钝、上面高较短、垂直颅面指数小、中等偏小的鼻顺角,较为符合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由此也与前文1976年测得的数据结果较为吻合
3、福州闽侯溪头遗址福建闽侯溪头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闽江下游北岸,闽侯县白沙公社溪头村西南的台地上南距闽江约2公里,东南为大庙山,西隔闽江支流花云溪与花云村相望,距昙石山遗址约15公里遗址东北部地势较高,西南部略低,呈缓坡状台地高出水面约2米,海拔约10-15米遗址东西长约
100、南北宽约80米,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第一次挖掘在1975年,探测年代主要为
3.3kaB.P.此次中共发掘10具人骨,一具损坏较为严重,仅剩头骨残片,剩下4具为女性,5具为男性其中青年占
33.3乐中年占
44.4%,老年占
22.2%,无壮年人骨保留在1979年10月岛1980年1月,闽侯溪头遗址第二次发掘,是福建考古工作规模最大的一次,共测得42具人骨数据,其中15具都为完整骨骼因判断性别的骨骼破损导致的性别不详共有8具,剩下男性22具,女性12具根据出土遗物和人骨信息,能够推断与昙石山遗址有着密切联系,人种体质上也接近一致
4、福州闽侯庄边山遗址庄边山遗址与昙石山遗址隔岸相望,也与其和溪头遗址一样,属于具丘遗址田野发掘工作分1982年10月一1983年2月、1983年10月一1984年元月两段其中发掘人骨63具,较为完好保存下来的有5具,但测量观测和测量情况有所缺失发现墓室性别具体情况M9T34南部,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具体状况不详坑4-5岁孩童M14T22东南,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青年男性北侧被扰动破坏,下坑直接叠压岛M20,骨骼有损M30T39东部,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老年男性具体状况不详坑M34T140东北,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壮年男性人骨架除右手骨被扰坑动外,均完整M55T198中部,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中年男性人骨架除足骨部分被坑H67破坏外,均完整〔⑺
5、东山人福建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和东山县文化馆在1987年进行文物普查时,从东山县群众手里收集到了相当数量的史前时期的遗骨经过比较详细的鉴定和对比后,确认这批遗骨除有一件标本应归属于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过渡时期(约距今一万年前后)的人类肱骨残片外,其余的均为更新世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有熊(股骨化石)、剑齿象(肱骨化石)、中国犀(胫骨化石)、水牛(肱骨、肩胛骨和趾骨等化石)、水鹿(角和肢骨化石)、班鹿(角和股骨化石)、山羊(角化石)1⑻其中的人骨材料为一块在福建东山海域发现的人类右侧肱骨残段,是肱骨体下半段与肱骨镰连接的部位,全长只有
57.9毫米,横切面呈三角形,具有明显的现代人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石化石化程度较浅,表面呈浅灰色,断裂面也是浅灰色,但后壁夹有一层黑色物,是锚质浸染所致属地质时期的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即今约一万年左右其详细特征为肱骨体下常前外侧面和前内侧面断裂的位置在冠突窝上方;后面断裂位置恰在鹰嘴窝上缘保存在肱骨体外侧缘下三分之一部分亦有破损肱骨体前缘部位具有明显的海生软体动物附着的痕迹肱骨体前缘光滑而圆,外侧缘上三分之一部分未破损,可见其为锐缘,表面纹为粗糙,内侧缘圆钝肱骨体后面为扁平的表面,向下逐渐增宽肱骨体的下部(在明显扩大处测量)的横径为
25.3mm,矢径
16.7mm,长69mln,扁平指数(矢径/横径)为
66.0保存部位的肱骨体上部(在断裂处测量)的横径为
22.7mm,矢径为
18.2mm东山人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东山人”化石的发现,把福建历史推前了3000多年,证明福建沿海地区至迟在1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在过着采集生活与繁衍子孙,从而结束了福建与旧石器文化亳不沾边的历史画而通过与辽宁建平肱骨化石的比较表明东山人肱骨和建平人肱骨下半段上部相同,其部分的尺寸十分接近,只是下部略有差异,东山人肱骨不如建平人肱骨那样扁平
6、穿云洞遗址穿云洞遗址位于漳平市赤水镇岭兜村,为石灰岩溶洞,属于奇和洞周围的遗址随着奇和洞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福建博物院与漳平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察队,于2015年3-5月对奇和洞遗址周边相关文化遗存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奇和洞遗址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活动面和商周时代墓葬活动面主要分布在探沟北部,开口于4层下,为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地面,推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铺垫的活动面其上发现打制石器若干另有动物骨骼、螺壳和木炭等⑵]其中有人骨材料出土的墓葬开口于1层下墓葬人骨为仰身直肢,头朝东,颅骨不见,其余部分保存较为完好骸骨为男性,左手抱胸,右手放于股关节,身高约
1.7米随葬品有龟板和铜器装饰品推测为商周时代的墓葬现有收集到的材料未有对该墓葬人骨的测量与非测量特征进行更细致地呈现,有待进一步地探索
7、奇和洞遗址㈤㈤㈤网侬]奇和洞遗址位于福建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4公里,西南距漳平市区42公里遗址发现于2008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龙岩地区的洞穴专题调查根据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以及相关层位的20多个测年数据表明洞口探方的文化堆积层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史前阶段即7-6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层,含人工活动面遗迹、打制石器及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距今17000—12000年前);5-3C层为新石器时代初期文化层,含人类头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陶器、艺术饰品和伴生动物群(距今约12000—9000年前);3B-3A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发现有人类居住面遗迹、人类头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艺术饰品、陶器及伴生动物群(距今约9000—7000年前)此外,在奇和洞支洞内调查发现的晚更新世早-中期哺乳动物群化石,其年代较早(约距今6-10万年前)2011年1月在文化层的第3层发现了人类遗骸,从直接提取的人骨骼样本的测年结果显示奇和洞人的年代距今9500年左右,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经鉴定,人骨属于3个个体,根据出土的时间顺序,分别命名为奇和洞I号、II号和IH号号个体为一个幼儿头骨残片,由于破损严重,没有保存下来;n号个体为一成年女性破碎的头骨碎片及部分头后骨;H1号个体为较为完整的男性头骨及其下颌骨I号颅骨出土于第3A层,II号、口I号颅骨出土于第3c层底部,为成年人的颅骨II号颅骨被压于一堆人肢骨之下与完整的111号颅骨相距约
0.7米,埋藏状态无规律奇和洞口1号头骨为保存较为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标本呈黄褐色,略石化头骨除两侧颍骨、两侧颊突、左侧上颌体及部分基底部缺失外,其它部位基本保存,初步鉴定为男性个体根据骨缝愈合程度,推测奇和洞IH号年龄位于30-40岁之间上颌骨两侧门齿齿质大片状暴露,但围绕齿冠的环状釉质仍完整存在;两侧前臼齿齿质暴露区完全融合,但环绕四周的釉质环仍完整根据美国学者Smith对狩猎-采集和农业类型的古代居民牙齿磨耗差别制定的8级标准,综合骨缝愈合程度,推测奇和洞III号个体的死亡年龄为35岁左右奇和洞Ill号下颌骨总体观显得纤细,齿槽缘与下颌基底缘大致平行下颌骨须部呈圆形,无下颌圆枕;左侧门齿、侧门齿、犬齿、两个前臼齿保存完好,三个臼齿有龊病,特别是第二臼齿,只残留部分齿根;右侧门齿、犬齿、两个前臼齿保存完好,侧门齿、第三臼齿生前断裂只保留齿根,第一臼齿磨耗严重并齿根暴露,第二臼齿生前脱落右侧面冠突保存完整,黑突缺失,下颌联合部基底前突明显,下颌角外翻;左侧面冠突、段突缺损,下颌角外翻,两侧颈孔位于第二前臼齿和第一臼齿之间、上齿槽缘和下颌基底部中间位置而从测量特征来看,奇和洞III号下颌联合高
33.7mm,须孔处下颌体厚
12.3mm,下颌骨高厚指数
41.O须隆突明显,具有现代人的典型特征0奇和洞号下颌骨的测量数据与其他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体质特征基本相似奇和洞II号人骨遗骸整体呈黄褐色,有一定程度的石化经过修复、拼整,可供观测的部分有颅骨、下颌骨、牙齿、部分躯干骨和四肢骨就非测量特征而言,各部位骨骼发育纤弱,骨壁较薄,骨表面较光滑,肌线和肌靖发育不显著,下颌骨牌突较小,初步判断为女性颅骨外面观,外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均未完全愈合;颅骨内面观,内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均开始愈合,故将其年龄范围确定为26-35岁就起测量特征而言,奇和洞II号的颅最大长、颅最大宽、耳上颅高和颅周长分别为
176.0mm、
135.0mm、
114.0mm和
500.0mm奇和洞II号右侧股骨头垂直径为
43.0皿on使用公式推算法对奇和洞II号女性的身高、体重和颅容量进行估算其身高、体重约为
160.3cm和
59.9kg,在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个体中属于较高水平,同时高于福建地区现代成年女性的平均水平;颅容量约为1369mL,在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个体中处于中间水平
8、龙岩武平猪仔笼洞遗址⑻猪仔笼洞,位于在武平县岩前镇赖屋村西侧东瓜岌山的西坡脚下,属于典型的复式溶洞洞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1号洞,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万年;上层为2号洞,属于晚更新世中期,距今约6〜7万年2008年12月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由龙岩市组织的洞穴专题调查组发现,后由于2010年11月16日起对猪仔笼洞穴的一号洞和二号洞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所得人骨包含一号洞出土的晚期智人牙齿2颗,分别为右上内侧门齿(L0009)和右上第一臼齿(WZ1
③6);二号洞出土的人类牙齿2颗,分别为左上犬齿(WZ2
⑤21)和左上第二臼齿(WZ2
⑤8)oL0009出土于一号洞第5层浅黄色黏土质砂层中;牙齿单根,齿冠呈楔形,齿冠切缘较宽,齿冠厚度从切缘至齿颈逐渐变薄,舌侧具隆突,舌窝较浅,磨蚀程度较深,属老年个体WZ
(1):6与L0009号同层,颊侧面、舌侧面、近中面和远中面构成四边形,颊侧面微凸,前尖较大,后尖较小,舌侧面包括原尖断损,双根,磨蚀程度很深,属老年个体,与L0009标本相对比,可能不属于同一个个体WZ
(2):21出自二号洞第5层的深棕红色砂质黏土层中齿体较长,切缘上有一较大的尖,具舌靖,舌面隆突明显,单根,磨蚀程度中等,为一成年个体WZ
(2):8出自二号洞第5层的深棕红色砂质黏土层中保存较好,方形,齿尖类型四尖型,原尖最大,次尖最小,磨蚀程度较浅,为一青年个体地质研究显示,猪仔笼洞遗址盖先后受到洞内暗河长期水流作用与较长时间物理和化学的风化,因此少见大型完整骨骼,而以碎骨居多,说明发掘处并非当时古人类的原来居住地,可能为异地埋藏猪仔笼洞人骨化石能够与福建境内已发现的其它人类化石地点、地层相比对排列,对于分析闽台原始人类迁徙路径、晚更新世人类生存环境有一定价值
9、泉州螺埔古墓葬⑻泉州蛹埔古墓群位于泉州湾内晋江出海口的鸭鸽山下,由千余墓丘构成,因作为建筑用地而一度受到破坏2019年,调查工作小组对蝇埔古墓群进行了小范围试掘,发掘了2X2平方米面积、方向330°的墓区,发掘区内共可见到12个墓丘,其中完全呈现出的有6个墓丘,编号共三种样式中型皇金罐式M1-M
4、小型皇金罐式M5>大型皇金罐式M6因处于沿海地区,发掘所得人骨腐蚀风化较为严重,缺乏较大骨骼,以小型骨骼为主除人骨之外,墓丘中亦发掘出若干小型哺乳动物骨骸,其尚缺乏进一步研究比对M3皇金罐内装着一排带牙齿的下颌骨及其它残骨,从牙齿的磨损程度判断,其当属于一个20岁左右的成人个体M5-a内装着薄头盖骨碎片、细小肢骨残段及碎骨头、沙土等M5-b内装着薄头盖骨碎片、牙齿、细小肢骨残段及碎骨头、沙土等,牙齿共有15枚,可辨有犬齿、前臼齿、臼齿;其中犬齿、前臼齿各有一枚为乳牙M5-C内装着10件碎头盖骨残片M5-d内装着薄头盖骨碎片、牙齿、细小肢骨残段及碎骨头、沙土等,牙齿共有6枚,可辨有犬齿1枚、前臼齿2枚、臼齿3枚,6枚牙齿均为乳牙M6内包含一具成年人骨骸经鉴定比对,结合随葬品与当地文献记载,发掘所得人骨生存年代应为清中晚期以来古墓群的发现对于闽南地方墓葬风俗以及民间信仰研究有进一步完善与推动作用由于此次试掘规模较小,尚需要更多实地考察研究以加深对泉州蟠埔古墓葬的认知
10、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人类肱骨化石网.1998年11月,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刘志成等采获于石狮市祥芝镇祥芝村,为当地渔民由台湾海峡海底打捞,现已无法确定产出地点1999年夏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时做了修复,由贾兰坡命名为“海峡人”人骨材料包含右肱骨化石1件,呈棕褐色,石化程度高;基本完整,在下端内外上震处断开,缺肱骨小头和肱骨滑车,保存长度311nlm,经修复复原后全长为332-2nm.最大长为337mm;肱骨头近大小结节处和大结节本身也有部分破损;下端断开处破裂而清楚,不是新鲜面,也没有搬运磨损痕迹;三角肌粗隆发育,骨干扭转度大,骨干下部横断面呈等腰三角形;肱骨表面附有后期珊瑚和多毛类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残骸和人化石一起捞出的有熊、最后鬣狗、狼、古菱齿象、野马、野猪、达氏四不像鹿、水牛等哺乳动物化石,说明其时代为晚更新世;从化石面貌来看,海峡两岸所获的哺乳动物化石极为相似,应为同一时代,因此参照台湾澎湖海沟捞出的水牛下颌骨及四不像鹿角所做的铀系法绝对年代测定数据,初步结果为
1.1万年前、
1.8万年前和
2.6万年前,故“海峡人”的年代初步定为
1.1—
2.6万年前依据肱骨头大、关节面朝向后内侧、大结节朝向前外侧、大结节顶端与肱骨头几乎同在一个水平位、大小结节较发育、三角肌粗隆明显、骨干扭转度大、骨干下部横断面三角形、保存的部分内上牌明显向内伸展等特征,可以确定属晚期智人成年男性个体与国内外晚更新世智人化石比对结果显示,“海峡人”同欧洲尼安德特人处于相近演化水平,与辽宁建平、日本冲绳的晚期智人有明显不同,因而能够作为古人类从大陆迁徙台湾岛的化石证据
11、三明清流狐狸洞遗址狐狸洞位于福建省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安砂水库东北岸半山腰1988年5月,范雪春曾在该洞内采集到一枚人类牙齿化石,经研究,确定它是晚期智人的一枚少年个体的左下第一臼齿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野外考察组进一步考察试掘,新发现五枚人类牙齿化石,兼有众多哺乳动物牙齿化石根据动物牙齿化石可确定狐狸洞遗址所处地质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为亚热带-热带的山地森林六枚人类牙齿分别是左下第一臼齿、右上内侧门齿、左下内侧门齿、右上犬齿、左下第一臼齿和右下第二臼齿1988年出土的左下第一臼齿为少年个体人类的牙齿,后续发掘所得五枚则皆代表若干成年个体,全部均属于晚期智人,有现代人牙齿的特征,乂与北京猿人等原始人类有差别,体现出该遗址人类群体的过渡性特征,在讨论闽台晚期智人迁徙问题中可发挥比对价值另,根据洞中沉积物成为与结构,可知上述遗存应属异地埋藏,这表明三明地区尤其是清流一带有石灰岩分布的地段很有可能找到更多、更完整、更早的人类化石因此,该遗址的人类牙齿化石能够为探讨闽台史前人类的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12、三明宁化老虎洞遗址⑶如初N老虎洞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湖村翠溪河畔,地理坐标北纬26°
2119.5〃;东经116°50,
35.2〃,海拔323m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宁化县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曾分别进行过发掘,从以往采集的块状结核中修理出8枚晚期智人牙齿根据对洞内沉积物和化石分布状况的观察和分析,该地点化石属于经过搬运的异地埋藏类型除人类化石外,洞中共出土24种哺乳动物化石,体现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森林环境特征,说明洞中人类遗存确为闽台原始人类8枚人类牙齿包括门齿1枚;犬齿2枚;上第三前臼齿1枚;上第二臼齿2枚;上第三臼齿1枚;下第三臼齿1枚根据地层学分析,除一件上第二臼齿出自更新世晚期外,其余均属全新世早期观察表明,牙齿性状与近代人的并无明显差异
13、三明明溪南山遗址南山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乡上坊村北约300米的狮子山,发现于1986年
1988、
2005、2006年,福建省博物馆(现福建博物院)等单位对南山遗址3号洞、4号洞及山顶区域进行过三次小规模考古试掘,确认这里是福建地区保存状况较好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刈4号洞发现有南山遗址第一至五期完整的文化层序列,第一至四期出土遗存的绝对年代为距今5800^4300年第五期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第三期遗存中发现有5座竖穴土坑墓,存有人骨,葬式大多不相同,有肢解葬、俯身屈肢葬、仰身直肢葬、侧身屈肢葬,头向无一定规律,未见葬具其中M2人骨为一16T8岁男性,俯身屈肢葬,整体保存状态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