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二单元古文观止道德经(三章)
1.略
2.本意指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以不争争”是老子以水为喻,要人们特别是侯王等统治者学习水的高尚品质,不与人争位、不与民争利因而这里说的不争是值得褒扬的行为“以柔克刚”的态度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克制它的强大力量
3.老子认为无论是“宠”还是“辱”对于人的尊严都是挫伤,并无不同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毁誉,会过分地重视,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超越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老子要唤起人要贵身,不过度在乎身外之名利,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能因宠辱而“轻身”,作贱自己的生命辩证认识和应用可结合生活中减少对于名利、物质等外患的贪求,不过度在意外在宠辱毁誉,实现内心修养的完善
4.心境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但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骚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此时,便需要致虚、守静的工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致虚使得心智消解到没有一点心机和成见的地步,因为用心机会蔽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妨碍明晰的认识,“虚静”能消解心灵的蔽障、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从而能更明晰的看清世界,符合自然的规律明白哪些方面的“道”,结合“道”乃自然规律,言之成理即可滕王阁序
1.略
2.D非眼前所见之实景
3.B非无圣主,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并非表达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4.可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土不遇”主题展开短文写作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周游列国,推崇“恢复周礼,以仁政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但十四年的漂泊,并无明君任用其主张屈原初为楚怀王左徒,内与楚怀王同议国事,外应诸侯,其《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诗,“离骚着,犹离忧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希望为楚王“导夫先路”,但“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岂余心之可惩”,最终怀石自投汨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挟天子令诸侯,盛推“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但仍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无奈“古今隐逸诗之宗”淘渊明,虽觉“误落尘网”而隐居田园,仍有“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的大声呼告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不屈咆哮初唐四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然是一首气概豪爽、感情豪迈的送别诗,却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仕途不顺、明主不见的苦闷被喻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细腻描摹了春江美景和思妇的离愁别绪,但引起伤感的仍是“土不遇”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派,乃至豪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柳宗元,晚唐的“小李杜”等都有积极救世的抱负、安社稷的理想,渴望能建功立业,但多怀才难遇如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篱莱”(《感遇》其三十五),岑参“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冬日守笔砚”(《银山碱西馆》),李白的《蜀道难》采用大量浪漫主义手法,三次感叹“土不遇”之苦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梦游天姥吟留别》用对仙境的赞美反衬社会的黑暗,隐喻怀才不遇,群小纵乱杜甫的《登高》以悲秋为基调,悲个人身世之秋,慨国家多事之秋,抒飘零之悲而叹壮志难酬,仕途坎坷宋代苏轼、辛弃疾成就最高,苏轼仁宗时便中进土乙科,继辅佐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政治上倾向儒学,积极从政,《念奴娇•赤壁怀古》最能体现出渴求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感,但其“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足见其仕途艰辛辛弃疾二十三岁率领义军,长驱渡淮奔南宋,积极主张抗金,其《美芹十论》和《九议》最为有名,《稼轩词》中最有成就的也是表达抗战复国的词,但“归正人”身份造成“三仕三已”的困境,最终抱憾高呼“杀贼!杀贼!”而终元、明、清时代的大批文人思想同样沿袭古人追求政治抱负和仕途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地铭刻于中国文人心中,却因时代,因命运而受挫不得怀珠玉以报国,“土不遇”主题饱含着中国文人的血泪,也成就了中国文学的伟大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1.略
2.此篇司马迁分两个场景刻画了项羽的人物形象其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时不利兮雅不逝”,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雅马再也跑不起来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雅不逝兮可奈何,乌雅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表达了项羽如强弩之末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的痛苦、无奈,包含着对虞姬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垓下歌”为项羽生命的绝唱,以此诗谢天下,写出英雄的失路之悲,将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天高地迥、托身无所的悲叹发挥到极致其二,东城突围、自述败因、斩将溃围,塑造了项羽勇武、自负、无畏、善战的西楚霸王形象司马迁一写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入大泽中,表现其有勇无谋二写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展现其恃勇自负、骁勇善战,写他“认输而不服气”(承认失败无可挽回,将失败归于天意,并不是仗打得不好)三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令部下叹服,最后展现其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有万夫不当之勇
3.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归纳概括项羽之功过,功充分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过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导致众叛亲离;专恃武力经营天下,杀戮过重;刚愎自大,难以采贤纳谏;不知自省,失败却推脱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肯定了他起兵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是千古未有之伟大历史功绩;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靠武力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指出他缺乏远见的历史事实其一背关怀楚,放弃关中险要之地,回到楚地,致使刘邦得观众富饶之地,养精蓄锐,发展壮大其二分封诸侯,导致诸侯割据,最终联合攻打项羽,违背了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大势此题在掌握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有理有据、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4.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但两人的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项王日“彼可取而代也!”既显示了项羽的远大志向,也说明他的性格中直率、狂妄而又自信的一面而刘邦日“大丈夫当如此也!”出言谨慎、谦虚,但又暗含其志不在小同时从这两句中,作者又为后文的成败垫下伏笔项羽取而代之只是昙花一现,而刘邦“当如此”则是其日后成为两汉开国皇帝,为子孙开创万代基业的不朽功绩第二,成长过程少年时项羽不学书剑而习万人敌,而且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其志不小,但也反映出他才大志疏自从追随叔父起兵以来,他身经百战,敢打敢拼,靠武力、暴力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声威,令众人莫敢仰视、膝行而进这其中他残暴、冷酷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而刘邦少而无赖,尽管做过亭长,但却酗酒无赖、好大喜功;尽管后来逐步登上起义军领袖的宝库,靠的却是巧取豪夺;他也曾斩蛇冲锋,都是靠谋略制胜,又表现出了他有勇有谋、机智善变的优点第三,性格方面项羽直率、豪爽、简单、重义,表面强悍,实则怯懦、仁慈在鸿门宴中,经不住刘邦的三言两语的狡辩、恭维,直言是曹无伤也!反映出他的直率、简单;从火烧阿房宫一节中,反映出他的粗暴;从杀宋义一节至垓下溃围、夺旗、斩将,反映出他的强悍、凶猛,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在鸿门宴中,面对喝斗卮酒、吃生彘肩的樊烧,他按剑而踞、未有以应,反映出他的怯懦、虚弱的一面,特别是不忍杀前来道罪、手无寸铁实则为拖延时间、狼子野心的刘邦,结果放虎归山,而终至于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完全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小人之心;自刎不渡江,反映出他的倔强、堕落、至死不悔,临死赠头于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的故人,则反映出他忠奸不分、愚不可及而刘邦则表面谦卑,有时软弱,但实则顽强、果断,有时甚至狼子野心、背信弃义在鸿门宴中伪装得多么温顺,像羔羊一样而在对待韩信、彭越、鲸布等功臣时,则显出其凶残、多疑的本性在鸿门宴中只身赴宴、立诛曹无伤又反映出其果断刚强为逃命,数推其子女于车下,在面对项羽欲言其父以胁迫他退兵时,他说:“吾翁若尔翁”,反映出他的无赖、无情甚至寡廉鲜耻的一面,为个人之野心,而置亲人生死于不顾第四,用人方面项羽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辨忠奸且多疑猜忌,在鸿门宴中,初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充分证明他自负、狂妄;亚父范增一再劝他杀了刘邦,但他不纳谏言、一意孤行;对于内奸项伯则不辨忠奸;分封诸王后,又猜忌诸王有谋反之心而任意废立,最终导致失去民心而刘邦在危急关头则从谏纳贤,善于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张良、萧何、韩信之辈皆为之所用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从中可见一斑凭着这帮人的文韬武略,最后终于成就帝王大业但狐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登上帝位后,废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也反映出他狭隘、多猜忌的一面前后截然不同,判若两人,形成鲜明的对照人间词话(节选)
1.略
2.被认为导示未来的著作是(A.《人间词话》)
3.“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流露出明显的“我”之色彩“无我之境”则指忘我,让自己消失于句子中,作者与外物之间保持一段距离,隐藏自我,不让自己的情感左右对外物的描写、欣赏与评价,克制主体情志的直接表露,最终营造“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同一的浑融之境“有我之境”的古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炎U溪”等“无我之境”的古诗词“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
4.范文澜在自己书斋中悬有一联,用以自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说做学问、写文章,要耐得住寂寞,肯下苦工夫,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扩展到更为重要的文风问题和学风问题,就是写文章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没有根据胡编乱写,宁可坐十年冷板凳,也不能写半句没有依据的空话引导学生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生活态度朋党论
1.略
2.C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3.
(1)大抵君子和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
(2)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前恐后抢夺的时候,或者没有利益瓜葛又相互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
(3)(君子)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
4.可从儒家对“朋党”的看法方面加以辨析《论语》中有关“朋党”的论述,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至北宋欧阳修,在此基础上提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的观点,统治者需要辨析君子和小人,加以区别对待欧阳修作此篇文章的背景是在庆历新政中保守派官僚指摘范仲淹、欧阳修为朋党,欧阳修屡遭恶意攻击,被指责为在朝廷拉帮结派搞朋党,因而也曾屡次被罢职贬官,可谓仕途多舛故而愤笔写就这篇文章,算是对政敌的一种理论清算,也算是一吐胸中块垒欧阳修从三方面申说自己的主张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首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了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在日常生活中,可用《论语》中的观点,不拉帮结派,搞小团伙等也可扩展欧阳修的观点,做一个以义相交的君子,不做以利相交的小人等,能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单元综合实训
一、
1.1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2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吃饭两天并做一天吃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也不能享受他的一丁点儿俸禄,不能受益沾光3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然而仍保持着孝敬友爱、廉洁恭敬的作风
2.可结合材料中吴隐之的清廉自律、艰苦朴素展开论述,结合现实生活如“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言之成理即可
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