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字水叔,号醉药,晚年又号六居土北宋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获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
(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南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神宗熙宁四年
(1071),辞去太子少师之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道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还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贡献极大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都有其独到之处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2.文化常识《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人,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
3.文本分析
(1)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于天命,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更重视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开篇提出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虽”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即强调“人事”的作用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以庄宗为例,推究其得与失评: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译文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作者选用传说中“晋王三矢”的故事,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体现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得天下与失天下相照应,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第二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体现其得天下之艰辛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雄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作者先用饱含情感的笔墨盛赞庄宗的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这一大起大落的转折,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连续两个感叹句,语势强劲:对比鲜明5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译文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接连用两个反问句,第一句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反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第三段这一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一一盛衰之理,在于人事6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作者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评:作者这里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释的事理更具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第四段引出教训I,总结全文并借古讽今,希望北宋统治者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要重蹈前朝的覆辙
二、情景默写
1.《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2.《伶官传序》中,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3.《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4.《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O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
6.《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7.《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失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
8.《伶官传序》中,借这“至于誓天断发,这下沾襟,何其衰也!”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
9.《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0.《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仇跳已灭,天下已定”
11.《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12.《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13.《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4.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5.《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16.《伶官传序》中,“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17.《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18.《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此三者,吾遗恨也”
19.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0.《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50.《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
22.《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3.《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24.《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2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的认识所决定的句子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