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人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一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有《剑南诗稿X渭南文集X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文集传世
2.文本分析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原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竞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点明了题目中的“愤”字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译文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这两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了诗人过去游踪所至这两句概括的辉煌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下情形形成鲜明对比想到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心如泣血“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理想:他渴望北代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第一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领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译文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诗人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流露出诗人抱负难施、壮志难酬的惆怅与痛心之情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e诗人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更为郁愤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亦用典明志以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反衬了诗人至死不悔的北伐之志和报国无门的郁愤评:结尾诗人以诸葛亮自况,悲愤而不绝望,把金诗感情推向高潮,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第二部分为后四句,感叹时光虚掷,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气虽然悲愤但不颓废,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情景默写
1.《书愤》中,诗的开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2.《书愤》中,陆游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3.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O
4.《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o
5.《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跖、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表现手法叫用典明志《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o
7.《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8.《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是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9.《书愤》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理想与“早岁那知世事艰”之现实对比
10.《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早岁那知世事艰”(愤报国无门);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