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艺术解析版16费题组训练组A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这首诗前六句从多感官角度描写了山间夜景,请简要分析【答案】
2.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樵人欲归、烟鸟栖定等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觉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听到的诗人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以寻常山间景物构成了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描写角度的能力首联“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己暝〃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从视觉角度描写夕阳西下、群壑昏暝的山间景象颔联“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分别从触觉和从听觉角度,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颈联〃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从视觉角度描绘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角度,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舍北行饭书触目一首其一陆游晚餐初泼一瓯茶,曳杖闲行兴未涯烟树参差墨浓淡,风鸦零乱字横斜夕阳偏傍平桥路,寒蝶犹依晚菊花堪笑衰翁耐荒寂,短衣沾露未还家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闲散而游兴浓厚、喜爱荒寂的乡村生活的诗人形象诗歌首联交代晚饭之后诗人曳杖闲行,〃兴未涯〃写出诗人游兴浓厚;中间两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色,无论是烟树、风鸦,还是夕阳、寒蝶、菊花,处处透露出诗人对乡村自然的喜爱,也写出诗人此刻内心的宁静与闲适;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荒寂的乡村生活的热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首联〃晚餐初泼一瓯茶,曳杖闲行兴未涯〃写诗人晚餐喝茶之后,就拄着拐杖悠闲散步,游兴正浓其中〃闲〃字交代了诗人的心境,悠闲而舒适;〃兴未涯〃写出诗人游兴正浓此句起到总领全诗的作用中间两联写诗人游玩中看到的景色〃烟树参差墨浓淡,风鸦零乱字横斜〃,〃烟树〃写出暮色中树的朦胧之美,而这浓淡相宜的树色就像一幅水墨画一样;乌鸦归巢,因为有风,它们的排列并不整齐,队伍有些歪斜〃夕阳偏傍平桥路,寒蝶犹依晚菊花〃,夕阳依依不舍的傍着平桥,蝴蝶依恋菊花,还在绕菊飞舞自然景观在诗人眼中是如此美丽和谐,富有生机这两联写景有很多细节,如鸦字零乱、寒蝶绕菊等,恰恰反映出诗人此刻内心的宁静闲适;而写景饱含情感,也反映出诗人兴致浓厚尾联堪笑衰翁耐荒寂,短衣沾露未还家〃,诗人自嘲的把自己叫做衰翁〃,说人们一定嘲笑我这个老头子能够耐得出荒村的孤寂,露水打湿了短衣还流连忘返,不愿回家直接抒情,表达了对荒寂的乡村生活的热爱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贾生
①李商隐宣室
②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注释:
①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
②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即善于选取典型细节抒写,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请结合诗歌的第三句进行赏析【答案】
①诗歌选取了〃夜半前席〃(答“前席〃亦可)这一典型细节,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②在〃夜半虚前席〃前又加上〃可怜〃与〃虚〃连用,用〃可惜、可叹,徒然〃增强语气,又与最后一句中的“问鬼神〃照应,把讽刺君王昏耳贵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一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一一〃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一一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聘弃贤和伤叹贤土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清平乐・别来春半》
①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
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
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0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②砌台阶有人评价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全词中的神来之笔,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答案】
①寓情于景描写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作者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
②双关〃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精练、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③比喻落梅如雪,一片洁白,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寓情于景描写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双关〃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比喻〃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组B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望月有感
①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O白居易【注】
①此诗完整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
1.(2023新编,5分)第三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这两句诗塑造了亲人们遭逢战乱、骨肉离散、四处漂泊的难民形象(2分)诗人运用比喻修辞,前一句将亲人的离散比作千里分飞的大雁,后一句将背井离乡的亲人比成无根飘飞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亲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凄惨、孤立无助的难民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虑和思念(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现实生活接着在第三联中,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为喻,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亲人们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至此,诗人所刻画的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孤立无助的难民形象已跃然纸上最后联系诗歌尾联,把握诗人情感尾联直抒胸臆,写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望月垂泪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流散各地的亲人的忧虑和思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题少年游欧阳修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
①上,江淹浦
②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③【注】
①谢家池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
②江淹浦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深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
③王孙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
2.(2023新编,5分)本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请分析“草”这一意象的运用之妙答案上片用芳草托物起兴,以春草绵延繁盛象征着离恨之悠悠、无穷无尽(2分)下片借用与“草”相关的典故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一句,由眼前草而触景生情,抒发时序更替、春光易逝的伤感;“江淹浦畔”一句化用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泳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诗句,以眼前草之碧绿茂盛反衬离愁之苦,以乐景衬哀情,进一步强化了离愁别绪的抒发;尾句化用《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以春草写萦回之思,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突出了思念之浓(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及其作用古典诗歌中常用芳草来比兴,萋萋的芳草常常象征着离恨悠悠本词上片中的“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远连云”指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这里采用了托物起兴手法,以春草的绵延不尽象征着离愁别恨的无休无止下片连用两个与“草”相关的典故来咏物抒情,答题时需关注注释内容,找出典故中有关春草的描写,结合本词,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一句,以春草又生表达阳春流逝之意,含有时序更替、春光易逝的伤感;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深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诗句,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送别时眼前草之碧绿茂盛反衬离别的伤感;《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写王孙留深山久不归,漫山遍野春草萋萋,弥漫着郁结、悲怆而又缠绵俳恻的情思
3.(2023新编,6分)本词“那堪疏雨滴黄昏”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了“黄昏”“细雨”,二者有何异同?答案相同点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情感(2分)不同点本词以“疏雨”“黄昏”等意象,描绘了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渲染出轻寒、孤寂的氛围,表达出主人公不堪离愁之苦的伤感;(2分)李词则借助“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清冷深静之境,暗示、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与孤独(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的作用解答本题,还需结合艺术手法,对两首词作比较阅读“黄昏”“细雨”两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多起营造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答题时需知人论世,联系李清照作《声声慢》时的独特处境及心理,以及本词“离愁”这一主题作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六月三日夜闻蝉
①白居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②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注】
①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当时作者在苏州,因病休假
②东京指东都洛阳
4.(2020吉林六校联考,6分)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第一次写蝉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到洛阳的家,蝉声的作用是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3分)第二次写蝉声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中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意象的作用和意象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到题干中提示的意象所在的句子,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将其放入整首诗的背景中去分析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次写蝉声是“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当年的第一声蝉鸣后句“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蝉鸣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人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可见,这次写蝉声,主要是蝉鸣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声是“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在诗人洛阳的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竹林中的蝉又在鸣叫了这次写蝉声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诗人借蝉声表达了病中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第5题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
①归【注】
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5.(2020天津,2分)“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1分)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意象进行描绘,并概括画面的特点,还要注意表述时语言要合乎诗歌意境“酿酒”描写农家活动,“迎新社”交代了酿酒的目的,“社”指土地神,“酿酒迎新社”描写了农人酿酒准备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繁忙景象“砧”指捣衣石,“遥砧送暮晖”是指暮色降临,远远传来捣衣之声酿酒祭祀、日暮捣衣是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送暮晖”为画面增加了祥和、静谧的色彩据此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相见欢
①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
①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
6.(2023改编,3分)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化用了李煜名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选取夕阳、大地、大江等雄壮意象,描绘了江河黄昏之景,赞颂了江山的壮美,为下文抒情作铺垫C.“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簪缨”一词本指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像词人一样的世家贵族D.“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的“倩”字与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揭英雄泪”中的“倩”字意思相同,都指请某人做某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综合鉴赏诗歌内容A项,上片中化用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上西楼”“清秋”等词,将表示情感的词“无言”“寂寞”和意象“月”“梧桐”去掉,渲染哀伤的氛围,总体为下片抒情作铺垫A项正确B项,“万里夕阳垂地”一句暗示国家沦亡,“大江流”暗示时光流逝却无可奈何,为全词渲染了气氛,衬托出悲伤的浓重和深沉,而选项仅依据“夕阳”“大地”“大江”等意象,就说赞颂了江山的壮美,断章取义B项错误C项,“簪”本指文饰,“缨”指武饰“簪”“缨”合用,指古代官僚贵族的冠饰,词人巧妙借用“簪缨”,指代像词人一样的世家贵族C项正确D项,选项中给出了课内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揭英雄泪”,这里的“倩”是央求、请人做某事的意思,代入本词“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结合对上下句意的理解,意思是“试请那悲凉的秋风啊,将我的眼泪吹到扬州”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7(.2023新编,6分)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请结合词句,分析“物”“我”之间的关系答案全词以“我”观“物”,情景交融(2分)
①上片写客居金陵的词人独自登楼,纵目远眺所见的秋景在词人眼里,此刻的夕阳秋景是凄清悲凉、暗淡无光、苍茫而萧条的词人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的景色,采用象征手法,将南宋的国事融入眼前的暮景之中,暮色和夕阳如同国家一样,一步步走向无法挽回的没落和衰亡,曾经的繁荣也如一去不返的东逝之水,昔盛难再句中的“垂”字更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此刻沉重的心情(2分)
②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人同样融情入景,将主观感受“悲”,融进了本就清凉的秋风中,所以“风”也染上了词人的感情色彩,变成了“悲风”(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意象和意境,把握意象、意境与作者情感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句话的含义“物”就是客观景物「我”即指主观情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是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移到客观景物之上,笔下景物便有了人的情感色彩在这基础上写出的意境是诗中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在本词中,原本是明净爽朗的清秋变成凄清悲凉的深秋,光线柔和的夕阳变成暗淡无光、一步步沉没进无边黑夜的恢恢夕阳,辽阔无边的大地变成空旷、萧条、笼罩于黯淡余晖的大地,奔流向东的江河似乎也变成一条无法挽留、一去不返、径自走向尽头的江河在词人的主观着色下,祥和的夕阳晚景一片萧条,可见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而词的下片写中原沦陷,世家贵族纷纷逃散的回忆一句“几时收?”抒发了词人对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和对执政者不思进取的愤慨与抗议接着,词人将这种难以排遣的复杂情绪上升到“物”“我”合一的高度,将主观心情的“悲”挥洒到眼前所有事物中,就连吹过的风都是凄怆悲凉的,风悲、景悲、人悲,在浓厚悲情的重重包围下,词人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伤怀之泪,更是悲国忧愤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