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四、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
(一)教育科举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1.夏代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古人常以“庠序”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2.国子监,始于晋,称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学并设()
3.西周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是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以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
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我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堂()
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学校类型,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监()
9.学官指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国子祭酒、学政、教授、教谕、监生等()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管理学校课试、执行学规等事()
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12.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国子监祭酒,司业、教授、博士等人员是负责教学工作的老师()
13.博士,指中国古代专精一艺的职官如律学博士、医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14.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学官名,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每省一人,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地方官担任()
15.教授,原指传授学业,后成为学官名宋代始名,各府、州、县学均置教授()
16.助教,学官名,是国子学或太学中的学官,协助博士传授经学、医学、算学、律学等专门技术知识()
17.监生是国子监的学官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明代监生分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
36.丧服制度和丧礼紧密相关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依次有大功、小功、斩衰、齐衰、缠麻五种服期不等的丧服,其中大功最重,继麻最轻()
37.总体而言,凶礼是在别的人或国家遭遇不好的事情后对其表示同情或慰问的礼仪后世凶礼主要指丧葬、持服、封谥号等与死亡有关的礼仪()
38.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孟子非常重视孝悌,他首先提出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39.九拜,古代一种表达崇高敬意的礼节,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叩拜方式()
40.长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见面的礼节,指拱手高举,自上而至极下行礼该礼仪不分尊卑贵贱都可使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41.《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其中“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头顶相合,表示恭敬()
42.顿首俗称叩头,即头叩地而拜,通常用于平辈间的敬礼该词也是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43.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礼,为“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其形式为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
44.古人跪时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贴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45.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古代的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其中“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儿,以示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儿,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46.再拜指拜两次,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旧时书信开头或结尾也常用“再拜”,以示敬意()
47.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跪在地上,合掌加额,伏地而礼()
48.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在室中最尊的座次是坐南面北,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西面东,最卑是坐东面西()
49.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习俗,起源于周朝《礼记•曲礼》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50.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如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秀才为茂才;二是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圣贤,如避“丘”字;四是长辈,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她写“敏”字总是增减笔画()
51.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如将天子的死称为驾崩、山陵崩,将父母之死称为晏驾、见背,将一般人的死称为物故、捐背()
52.佛教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之死()
53.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该节日的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到唐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54.寒食节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吃冷食的习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55.清明节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
56.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这一天要挂艾草和菖蒲、吃粽子、拴五色丝线、挂香袋、驱“五毒”、划龙舟等()
57.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饮雄黄酒等习俗,与端午节、春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58.重阳节时家族通常倾室而出,一起庆祝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酒等()
59.腊日,古时岁末祭祀百神、庆祝丰收的节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60.除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大年三十,指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六)天文地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1.农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2.古代一夜分甲、乙、丙、丁、戊五段,称为“五更”,又称“五鼓”()
3.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用以纪日纪年()
4.“望”指月亮圆的那一天,一般是农历每月十五日()
5.古人认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就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选择了黄道和地球上的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标志
6.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长江以南地区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7,河北、河南,即河的北面和南面,泛指中原之地()
8.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东”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9.古代的“山东”,因“山东”之“山”可指靖山、华山、太行山等不同的山,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也不是一个概念()
10.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具体指的是吴越之地()
11.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戎、西夷、南蛮、北狄,有鄙视之意()
12.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
13.《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濯池”中的“西河”,指的是河西走廊一带()
14.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指的是河北省()
15.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春秋战国时以今河南黄河以1地区为河内()
16.在汉朝时,南海被称为“涨海”“沸海”清代逐渐改称南海()
17.“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中的“北海”指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18.汉朝前,“关”特指山海关;旧时称东省为“关外”()
19.“三壶”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即蓬莱(蓬壶)、方丈(方壶)、瀛洲(瀛壶)三座仙山()
20.泰山,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长”之称,又称“岱宗”,如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1.在秦汉时期,“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也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22.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
(七)历法乐律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1.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历,根据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
2.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3.“元朔”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5.闰月,指农历中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
6.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一般为农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晦日,指农历每月三十日()
7.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8.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辰时即食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春节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即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10.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11.古人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12.丁卯、己巳、戊电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13.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可得48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14.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后世常以甲子指岁月、年龄,如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
15.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纪年时,年号和干支不能并用()
16.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指23点至次日1点,午时指11点至13点,申时指17点至19点()
17.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18.干支纪年可以用来表示大事件,如“靖康之变”“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
19.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上元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元日或元宵()
20.“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故称()
21.旦日,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22.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递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23.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
2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25.孟秋为农历七月,通常为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通常为寒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通常为白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均分成二十四段,分别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夏至白日最长,冬至白日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29.“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如《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30.中国古代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称为“燕乐”“燕乐”全部来自民间()
31.“乐府”是古代音乐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的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32.《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民间乐舞,也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33.五声指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徵、变羽()
34.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乐曲均由若干音所组成,或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中总共有十二律吕()
35.俗乐是中国古代各类民间音乐的泛称,雅乐是文人墨客所创作的雅致的音乐的泛称()(A)文化典籍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1.韩愈《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2.“五经”是《诗》《书》《礼》《易》《左传》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3.南宋朱熹抽出《周礼》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4.《张衡传》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其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5.《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至唐宋时成为“十三经”之一()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系孔子删定共300篇,代表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
7.经传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传承的古代典籍的合称如《春秋》是经书,《公羊传》《毂梁传》《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8.中国古代典籍从内容上分为四部四部是古代图书分类法名称,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根据这种分类方法,《论语》属于“经”部,《春秋》属于“史”部,《孟子》属于“子”部,《诗》属于“集”部()
9.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等十分发达每家著书立说,后人因为其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如《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墨家()
11.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世界上现有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膑《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望洋兴叹”“越俎代庖”“买桂还珠”“目无全牛”等成语典故都出自《庄子》()
13.《韩非子》为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多以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1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5.《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新唐书》《通鉴纪事本末》的编写体例依次是国别体、国别体、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纪事本末体()
16.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成书早于范晔的《后汉书》,《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上《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17.《汉书》开^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改《史记》的“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为“纪”()
18.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答案解析
(一)教育科举
1.Vo
2.Vo
3.X国学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并不是太学
4.Vo
5.X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
6.X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
7.X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以干涉o
8.Vo
9.X监生指学生
10.Vo
11.义“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
12.X司业是学官名,为国子监副长官,协助祭酒总掌各学训导之政,不负责教学工作
13.Vo
14.X学政一般由翰林官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担任
15.Vo
16.Vo
17.X监生不是学官,而是国子监的学生
18.X诸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o
19.Vo
20.X“察茂才”“举孝廉”都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21.Vo
22.Vo
23.Vo
24.X科举考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5.X在唐代,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即可被称为“举进士”
26.X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后改为礼部,由礼部侍郎担任考官
27.X考取秀才不能授予官职
28.X童生试的应考者称童生,与年龄无关,白首者亦可称为童生
29.X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而非每年一次
30.Vo
31.Vo
32.X“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错,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33.X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
34.Vo
(二)姓名称谓
1.X“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X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o
3.Vo
4.X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5.X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
6.Vo
7.Vo
8.X”号由自己取定”错,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
9.X“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不只是“赞美性的”
10.Vo
11.X“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错,个别朝代的前几任皇帝均可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明太祖”,其子朱棣称“明成祖”
12.X“宋朝以后”错,应是汉朝以后
13.Vo
14.Vo
15.X“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错,应是“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同时,“伯、仲、季、叔”应为“伯、仲、叔、季”
16.X“外子”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17.Vo
18.Vo
19.Vo
20.X舅姑是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父母或男子对妻子的父母的称呼,“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姑”o指公婆
(三)官职沿革
1.X谏议大夫和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
2.Vo
3.X宋代的“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o
4.Vo
5.Vo
6.Vo
7.Xo自秦朝开始,御史有了弹劾纠察之权
8.X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力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o
9.X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土之责
10.Vo
11.X“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一职,并非“最高行政长官”
12.Vo
13.X应为“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o
14.Vo
15.Vo
16.X“清朝”错,应是“唐宋时期”,清朝不设此职
17.Vo
18.Vo
19.X“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20.X节度使是地方军政长官
21.Vo
22.X“负责参谋”错,应是“掌管文书、办理事务”
23.X应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o
24.X唐代监察御史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o
25.X“万户”为金初设置、元代相沿的世袭军职,并不是指“万户侯”
26.X“司马青衫”说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
27.Vo
28.X移病,即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并非真的因生病而上书请求退职
29.X“左迁”是降职
30.X“出”指京官外调
31.X“黜”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陟”指对官吏的晋升或进用
32.义“署”表示暂任或代理官职
33.Vo
34.Vo
38.Vo
39.父“召幸”指帝王召见也指帝王召嫔妃等侍寝“近幸”则多指君主宠信的人
40.Vo
41.X赠官是我国古代的政治行为,意思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42.X弹劾权是御史最重要的权力o
43.X“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44.Vo
45.Vo
46.Vo
47.X上等称为“最”,下领为“殿
48.Vo
49.X“征调诸侯”错,应是“调遣兵将”
50.X笏的形制不同,按照官品分为玉笏、象牙笏和竹笏
(四)典章制度
1.Vo
2.X吏部主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宜科举考试早期由吏部负责,唐玄宗时改o由礼部主管
3.X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全国疆土、户籍、赋税、俸饷的应该是o“户部”
4.X“户部”错,应是“工部”
5.X西汉时,大司徒总管行政
06.Vo
7.X“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8.Vo
9.义“君统制”错,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10.Vo
11.Vo
12.Vo
13.Vo
14.Vo种,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18.诸生是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但不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縻生,统称诸生()
19.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人才()
20.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2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考察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
22.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就是对此种现象的讽刺()
23.科举指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至明朝形制完备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24.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会试、乡试、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25.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唐复置秀才、明经等科,通过考试者谓之“举进士”()
26.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考官通常由吏部侍郎担任()
27.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明、清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它是功名的起点考取就可授予官职()
28.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试者只限童生,即未成年的儿童()
29.乡试是明、清两代每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即考场)()
30.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31.会试是明、清时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32.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
33.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34.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15.父“枢密院”错,应改为“刑部二
16.X“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
17.义“勤王”和“清君侧”有不同之处,“清君侧”指的是消除君主身旁的佞臣
18.X“屯田”有军屯、民屯与商屯之分,以军屯和民屯为主
19.X明朝军籍是世袭的
20.Vo
21.X“东宫”也可指称太后
22.Vo
23.Vo
24.X“五庙”错,应为“七庙”
25.Vo
(五)礼仪习俗
1.X我国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喜庆之事为嘉礼
2.Vo
3.X“色杂为,牲”错,应是“体全为‘牲
4.Vo
5.X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社稷用少牢
6.Vo
7.X“不吃肉”错古代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而是指不吃葱、蒜、韭菜等辛辣食物
8.Vo
9.Vo
10.Xo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
11.Vo
12.X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13.Vo
14.X“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
15.Vo
16.Vo
17.X鹿鸣宴起于唐代o
18.Vo
19.X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朝时的射礼
20.X燕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之时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卿大夫举士后所举行的射礼
21.Vo
22.Vo
23.X应是“春见日朝”“秋见日觐”o
24.Vo
25.X会同的地点既可以在京师,也可以在别地o
26.Vo
27.Vo
28.X“大兵之礼”应改为“大均之礼”
29.Vo
30.X应是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弥、冬狩”
31.Vo
32.Vo
33.Vo
34.X小殓是给死者穿上殓服,大殓是将已着衣的尸体放入棺中
35.X“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所有人均可使用”错,士死后有棺无椁
36.X“五服”按血缘关系的远近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冤麻其中斩衰最重
37.Vo
38.X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是由孔子提出的o
39.Vo
40.Vo
41.X行“拱”礼时,双手在胸前相合o
42.Vo
43.X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o
44.X古人跪时,臀部抬起,不能贴脚跟
45.Vo
46.Vo
48.X在室中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o
49.Vo
50.Vo
51.X晏驾是对帝王之死的讳称o
52.Vo
53.X吃元宵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
54.Vo
55.Vo
56.Vo
57.X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
58.Vo
59.Vo
60.X除夕指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即腊月二十九或三十的晚上o
(六)天文地理
1.Vo
2.Vo
3.Vo
4.V o
5.X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
6.Vo
7.Xo河北、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
8.X江东,长江在今芜湖、南京间作南北流向,因此秦汉以后,习称自此以东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o
9.Vo
10.X“具体指的是吴越之地”错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的地域概念
11.X“东戎、西夷”错,应是东夷、西戎
12.Vo
13.X“会于西河外濯池”中的西河指的是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
14.X“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就是指黄河以北地区
15.X“河汉”是黄河与汉水的合称
16.Vo
17.Vo
18.X.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
19.Vo
20.Vo
21.Vo
22.Vo
(七)历法乐律
1.X“根据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错,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来定月的
2.Vo
3.Vo
4.X“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5.Vo
6.X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7.Vo
8.X辰时是上午7点至9点
9.X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
10.Vo
11.Vo
12.Vo
13.X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可得60组,称为“六十甲子”
14.Vo
15.X纪年时,年号和干支可以并用,年号置前,干支在后,如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
16.X申时指15点至17点
17.Vo
18.X“靖康之变”中无干支,“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
19.X“上元”指正月十五“元日”指正月初一
20.Vo
21.X“旦日”不能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22.X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o
23.Vo
24.Vo
25.X“寒露”通常在农历九月,“白露”通常在农历八月
26.X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的天数均分为二十o四段
27.X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排最后的是大寒
28.Vo
29.Vo
30.X“燕乐”大多来自民间
31.Vo
32.X《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宫廷乐舞o
33.X“二变”指变徵和变宫
34.Vo
35.X雅乐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飨时所用的乐舞o
(八)文化典籍
1.X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o
2.X“五经”中没有《左传》,应改为《春秋》
3.X《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篇目
4.X这里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o
5.Vo
6.X《诗经》共305篇
7.Vo
8.X《论语》《春秋》《孟子》《诗》都属于“经”部
9.Vo
10.X本句出自《老子》,是道家观点
11.X《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o
12.X“买梗还珠”出自《韩非子》
13.X“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14.Xo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15.X《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16.Vo
17.X《汉书》改《史记》的“书”为“志”o
18.Vo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
(二)称谓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3.在古代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如“相如虽鸳,独畏廉将军哉”;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古代男女皆20岁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尊辈一般称字,如“东坡居士”()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是“因名取字”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不为人知,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7.小名也叫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8.号,又叫别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另U古人的名和字多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9.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如陶渊明谥号为“靖节”先生()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1L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后继者称“宗”()
12.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例,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4巳宋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13.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14.对皇帝的称呼,有庙号、年号和谥号等,庙号起于殷代,谥号起于周,年号自汉武帝始()
15.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弟称为“仲父”()
16.古代男子对妻子的称谓有夫人、娘子、拙荆、外子等,女子对丈夫的称谓有丈人、官人、郎君等()
17.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夫妇()
18.东床指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东床坦腹”的传说()
19.在中国古代,千金用于敬称大户人家的女儿,今多用作对别人女儿的美称()
20.舅姑是古代妇女对母亲的兄弟和父亲的姐妹的称呼,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三)官职沿革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一’,错误的打“X
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2.礼部,六部之一,主管礼乐、宗教、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
3.“三司”,辽代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三个官职的合称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接待宾客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
6.大学士,唐始置,北宋时多为优礼大臣的官衔,明中叶为内阁长官,实握宰相之权()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文书及记事()
8.巡按,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省区巡察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等()
9.主持礼部试的大臣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
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元代称为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的官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12.丞相,最高国务长官,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有时称宰相,简称“相:()
13.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学侍从之官,常为皇帝撰拟机要文书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
14.仆射,官名秦始置,东汉因之,为尚书令副职,职权渐重()
15.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一般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称为“军机大臣”()
16.参知政事是清朝的政务长官之一,与宰相合称“宰执”()
17.侍讲,既指给皇帝或太子讲学,又是官名,指为帝王、皇子讲学的侍从之官()
18.巡抚,地方长官,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抚军总揽一省军事、吏治等,地位略次于总督()
19.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刺”是“刺探、拷问”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20.节度使是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21.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为汉朝郡县官府所属功曹之长职掌吏员赏罚任免事宜()
22.经略使,唐始设,主管边区兵民之事,其后多由节度使兼任()
23.提辖即宋代州郡提辖兵甲官,主管训练教阅、维持治安等事务《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曾任此职()
24.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负责参谋的属官()
25.爵,爵位旧说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6.唐代监察御史官阶不高,不能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
27.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等,食邑万户,号称“万户侯”,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28.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职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并序》“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29.“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视事”指任职,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30.“移病”指为官者因生病而上书请求退职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31.“迁谪”谓官员被贬官远地其中“迁”指官职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是升职()
32.“出”在古代一般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出官二年()
33.“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其中“黜”指对官吏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34.“署”表示授予官职,“领”表示兼任官职,“权”表示暂代官职()
35.“加官”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例如汉朝的侍中,左右曹“加官”亦指官职升迁()
36.拜,授予官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37.“超”指升迁、提拔,“超擢”“超迁”“超拔”均指破格或越级升迁()
38.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罢、黜、免、夺”等,表示升职的词语有“升、擢、拔、晋”等()
39.“幸”通常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召幸”特指皇帝对臣下的召见()
40.“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
41.赠官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立功后或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42.中国古代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权是谏议大夫最重要的权力()
43.“夺情”指古代官员服丧期满后而被朝廷征用()
44.“台阁”指东汉至隋唐对尚书省(台)的别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45.“股”本义为大腿,“肱”本义为胳膊从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46.起复,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满期而重新起用()
47.古代用“殿最”表明考核官吏政绩的高低,上等称为“殿”,下等称为“最()
48.“休沐”,即休息沐浴指官员例行休假()
49.“秩”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符”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征调诸侯的凭证()
50.“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所有的笏形制相同,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
(四)典章制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5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典礼事务、科举、学校的是礼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52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土()53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刑罚政令的是刑部,主管全国疆土、户籍、赋税、俸饷的是民部()5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全国工程事务的是户部()55西汉的国家中枢机构由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组成,称“三公”其中大司马总管行政()56“称制”指古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执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行使皇帝权力()57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大礼()58分封制指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周大规模地将封地和居民分赏给王族和功臣()59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君统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60.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61.“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
62.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关押钦犯的牢狱()
63.“徒”“流”是古代刑罚“徒刑”是拘禁犯人剥夺其自由并强迫其劳动,“流刑”是将罪犯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
64.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65.大理寺为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除元代外历代相沿明代大理寺与枢密院、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共同行使审判权()
66.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67.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勤王是臣子忠君报国的表现,与“清君侧”相同()
68.“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69.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事组织有卫、所两级军士有军籍,但不能世袭为军,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
70.皇后,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住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中宫中宫后来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71.我国古代宫廷制度森严,只有太子居住的宫殿可以称为东宫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
72.“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明朝时人们把所有宦官尊称为“太监”,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代名词()
73.宫禁,是汉以后皇帝居住的地方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名()
74.古代天子设五庙供奉祖先,后以“五庙”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
75.《战国策》“周,天下之宗室也”中,“宗室”指帝王的宗族()
(五)礼仪习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1.我国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喜庆之事为吉礼,合称“五礼”()
2.吉礼是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仪活动如祭昊天、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宗庙、祀先代帝王、祀孔子等()
3.《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是古代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纯色为“牺”,色杂为“牲()
4.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社稷用太牢()
6.“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如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古人于祭祀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肉,戒其嗜欲,以示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8.《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其中“祖”即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9.嘉礼是喜庆典礼,主要包括冠、婚、燕、飨、身樗活动中的礼仪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其典礼也属嘉礼()
10.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之礼冠礼由冠者的父亲请其“僚友”担任仪式主持“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11.男子加冠后,由“宾”为冠者取“字”,然后冠者去见兄弟姐妹、国君等以取得社会对其成人资格的承认()
12.《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八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
13.中国古代嫁娶时须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4.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称两国交情好为“秦晋之好”()
15.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如《诗经・周南-桃天》”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宁”指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归”则一般指已嫁妇女归母家后不再回夫家()
16.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常以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
17.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汉代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故称()
18.古人尚武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19.大射是天子、诸侯将有祭祀之事,邀客比试射艺的礼仪,宾射是接见宾客时举行的射礼()
20.燕射是地方官为举荐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之时举行的射礼()
21.宴飨之礼,是古代王室以酒肉款待宾客之礼,飨礼虽设酒肉,但并不是真的吃喝,用半个牲体,也不煮熟,不能食用()
22.宾礼是古代“五礼”之一,是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宾礼共有八种,即朝、觐、宗、遇、会、同、问、视()
23.古代诸侯朝见君王,秋见日朝”“春见曰觐”,春秋两季朝见君主,合称为朝觐()
24.《孟子•梁惠王下》“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般情况下,当时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朝觐四次;封于远方的诸侯则分为“六服”,朝觐的时间以各自服数的不同而不同()
25.会同指古代诸侯在京师会盟和共同朝见天子会同有大、小之分,天子、诸侯各自派遣卿大夫参加的,称“小会同”,天子、诸侯亲自参加的,称“大会同”()
26.明代设会同四夷馆,负责接待藩国及外邦使节使者除朝见皇帝外,还要到东宫朝见皇太子()
27.军礼,古代“五礼”之一,即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西周时期,依照四季的变化而划分了四种军礼,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作拔舍,秋天的叫作治兵,冬天的叫作大阅()
28.《周礼》中,军礼按内容划分,包括大师之礼、大兵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不同的形式()
29.古代军队出征打仗前宰头牛,甚至有时杀个违反军纪的人,称为祭旗,也是古代军礼的一种()
30.古代天子、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以及因田习兵、检阅车徒等,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狩、冬花即“大田之礼”()
31.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谓之“凯旋”;皇帝或大臣到郊外迎接并慰劳,谓之“郊劳”()
32.饮至之礼,属于军礼的范畴,是诸侯会盟或征伐凯旋群集宗庙饮酒庆贺之礼()
33.凶礼是我国古代“五礼”之一,包括丧礼、荒礼、吊礼、治礼、恤礼()
34.殓礼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把死者放入棺中,大殓是将棺放入椁中()
35.古人在丧葬的器具上,除使用棺外,还使用椁椁是套在棺外的,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所有人均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