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天生我材必有用《长安三万里》观后感《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讲述的,把高适从年少到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的经历讲的淋漓尽致文中还出现了很多的诗人如高适、李白、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李白了!因为李白有个爱好,那就是喝完酒之后必须要写一首诗而且这首诗还非常有气势,让人啧啧称奇在李白的诗中,我最喜欢他写的《将进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这首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在高适的眼里,重心是“材”和“有用”可在李白,重心是“天生”和“必”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派的诗人,而高适却是豪放派的诗人虽然这两个派听起来大差不差,可实际却有一些不同豪放派是一种风格,是指作家作品思想艺术的特定总特点,是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的形象显现浪漫主义则是作家创作时再现与表现生活理想的特定原则与方法,其内容比豪放的风格要广泛得多电影看似是借高适之口,来写李白的一生;但实际上是借李白的沉浮来写高适的一生悠悠千载,高适的确成了求的功名的诗人,而李白却成为了被更多人记住的人正如高适最后说的,李白,还是李白在盛唐时期,才华出众的人不胜枚举,诗人李白和杜甫在众多才子中独领风骚,取得卓越的成就然而,他们却被官场所排斥,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更何况资质平庸的高适呢?电影中许多场景触动了人们的情感,比如高适的上司哥舒翰战死的一幕高适骑着快马返回长安报信,但却看到整个国家已经遭受战乱的摧残,他曾经繁华的长安变成了一片废墟内心世界瞬间崩塌,然而高适并没有被这样的打击击垮他塑造了坚强的内心,不到半年时间,他就成为节度使,掌握了三镇兵权在讨伐定王的战役中,高适回忆起与李白一起游玩扬州的场景,将之与眼前的战场对比,曾经烟雨朦胧的江南也变成了废墟,宛如当年的长安…这种内心的落差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然而高适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逃避一切,他做出了积极的调整如果没有国家的混乱不安,逃的逃,死的死,他也不会有机会拯救苍生直至今日,长安一直代表着盛世的象征,是李白、高适、杜甫等理想抱负之人实现梦想的舞台然而,由于“士农工商”的阶级歧视,李白需要通过入赘来改变阶层,而高适则靠卖艺来讨好权贵获得举荐……这本身就是对盛世的讽刺李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直到最后他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才真正放下了一生的执念而高适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在有生之年做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选择,那就是将理想和浪漫深藏于内心他接受了世道的不公,却还能一直保持初心这就是他成为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的原因高适值得我们的尊敬,而长安更是值得我们向往和守护的地方长安,这三万里的血气方刚,是我们奔向梦想的旅途它也象征着卸下盔甲、衣锦还乡的归程长安不仅仅是唐朝的都城,更是文人的理想之地高适说“来,为了长安”,并不是完全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捍卫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之地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文人最极致的浪漫追求电影中所展现的,是一段由怀才不遇到最终实现理想的历程高适在岁月之中,经历了内心的蜕变和成长他选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取得平衡,将理想和浪漫融入内心深处,同时尽力适应世俗的规则这是他成就卓越的诗人生涯的重要原因他不仅仅是个平凡人,更是个能够在逆境中坚持初心的英雄无论是高适还是长安,都值得我们的敬仰与留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启发,让我们明白了怀才不遇并不意味着绝望,而是需要我们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之奋斗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光荣与梦想的道路上追逐自己的人生价值,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