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讲解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时的大约十五种古医书可知当时中医还处于零散的经验积累状态西汉统
一、稳定与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中医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狱〃,有力地打击了巫医的嚣张气焰,在西汉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中医的经验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借医李柱国校方技时,将医书分为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其中医经七家分别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并定义“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之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用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增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但经东汉、三国至魏时,王叔和著《脉经》、皇甫谧撰次《针灸甲乙经》,参考的却是《针经》《素问》与《难经》;皇甫谧虽然推测《针经》与《素问》就是《黄帝内经》,唐王冰也附和其说,因此有人就猜度其它各家都焚•烧于汉末丧乱但《针经》、《素问》中出现的有五其一,《素问》的有些篇章用干支来表示时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以后的事其二,《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其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其四,与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3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19721977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其五,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现在,《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这一点已有不少人予以肯定至于要确定具体的成书年代,就现在来看远非易事《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腌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流传至今其在隋朝时期的合本(包括了《素问》和《灵枢》)由杨上善整理为《黄帝内经太素》总而言之,唐代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问》是现存最早、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素问》版本南宋史松改编的二十四卷本《灵枢》是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灵枢》版本折叠《素问》《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唐朝的王冰认为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的缘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了从而成了至今行世的《黄帝内经素问》当然世上还存在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统年间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无变动,一仍王冰之旧折叠《灵枢》《灵枢》最早称《针经》《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无疑等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见张仲景《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见《高丽史书》、《宋志》及林亿引文等)、《九灵》(见《隋志》、《唐志》、《宋志》等)、《黄帝针经》(见《七录》、《隋志》、《唐志》及新罗国、高丽国史书等)等名《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日〃,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日,是知《灵枢》即《针经》也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者,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至于《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都亡佚了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医书时亦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松氏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现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松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现在则都成二十四卷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本将《灵枢》并为十二卷亦是与其所刊《素问》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灵枢》只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则是因为《灵枢》较《素问》文字量少之故养生语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1..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3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4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5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6么病都来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7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8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9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1会0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1伤1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2.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1循3环,延年益寿的作用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
14.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1游5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黄帝内经》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1难6;.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延〃乾隆皇帝养生经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十常即为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弹,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肛常提,肢常伸,腹常旋四勿吃饭勿言,睡觉勿语,喝酒勿醉,色勿迷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附()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o他治病fu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时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跑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附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附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附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1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2《.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3.《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胸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70,0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小《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天人相应、”人副天数〃与“阴阳五行”思想,与刘向、刘歆父子对医经家的定义明显有异,而且与后世医者普遍认为《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论文集也不相符;所以搞清楚古代阴阳五行思想产生的渊源,将有助于确定《针经》《素问》与《黄帝内经》之间的关系
一、阴阳五行的渊源及五藏与五行的配属阴阳源于《易经》,五行则出自《尚书洪范》,原本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战国末期齐稷下学宫的邹衍,••最初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到一起,用五行相胜推演朝代的更替,即所谓的“五德始终”说邹衍的这一思想,虽然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但五行相胜、相生的具体文字记载,直至西汉初年才出现于《淮南子》中至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战国末年逐渐流行起来的“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从天人相与的观点出发,将天时、物候、人体、政制、赏罚等分门别类地列入一个异事同形、异质同构的图中,构建了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天人宇宙图式”;其目的是为确立君权制,建立一个以文官为主的行政机构作为朝廷的支柱,而且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董仲舒的这一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与支持,儒教也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但这一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助了西汉后期乃至东汉“谶纬”风气的兴起;西汉末年时,王莽篡权与“光武中兴”都是利用谶纬迷信作为政治工具;刘秀建立东汉以后,还〃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学定位为官方哲学,于是谶纬迷信在东汉就大肆泛滥了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西汉出现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到东汉时,他们仍然因为经文的解释问题而争论不休;建初年(79年)时,章帝因此亲自主持今、古文经学家,在白虎观召开经学会议,讨论五经之异同,〃共证经义“;会后由班固撰次、章帝钦定的《白虎通义》,融今、古文经学和谶纬迷信于一体,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此阴阳五行就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与解释世界的一种思维定式和万能钥匙,一直影响中国人近两千年之久五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在东汉以前至少已有两种,但都与《内经》的配属方法不同一是《管子》中的配属脾木、肝火、心土、肾金、肺水,另一是《尚书》、《吕氏春秋》、《淮南子》与《太玄》中的配属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当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六国后,改正朔、色尚黑,以十月为岁首,改黄河为德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仓促之际仍承秦制;但从汉文帝起,朝野就一致认为汉承秦之水德,宜改为土德,色尚黄汉武帝太初元年诏倪宽等共议,宜用夏正;又诏司马迁等造太初历,以正月为首,色尚黄、数用五但是到了西汉中期后,围绕汉是土德还是火德,朝野又开始发生了争论直至东汉“光武中兴〃,方更始为火德、色尚赤〃旦五行与五藏的配属关系,直到班固汇编《白虎通义》时才变化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即《内经》的配属方法根据阴阳五行自然哲学思想的形成时限和五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就完全可以确定《针经》与《素问》绝非西汉时的《黄帝内经》,而其集结的年限,不会早于《白虎通义》成书前
二、医经学派与《针经》《素问》《难经》中医从秦汉之初、历西汉二百年、再到《白虎通义》成书,期间三百余年,医经家通过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针灸时虽然可以避开脏腑、循经取穴进行治疗,但始终无法解释针灸治疗疾病的道理;因此,当《白虎通义》中的阴阳五行自然哲学思想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与解释世界的一种思想律和万能钥匙后,医经家在“天人相应”“人副天数”与阻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就以西汉医经七家的针灸经验与人体方面的知识为基础,又广泛搜采了先秦及后来与天人有关的天文、历法、地理、物候、社会、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文章,通过多个小的篇章汇编为三位一体《针经》、《素问》与《难经》了;因为采用的是岐黄对话的策问体,所以也称为“岐黄之术;他们“以天喻人”,将四时五行与人体的五藏类比,以人体解剖时肉眼可见的生理功能,加上四时五行的物理属性作为五藏的功能,组成了一个五藏相生相克的藏象系统;又将十一经脉与大地上的河流类比,将十一经脉演化为十二经脉,推想出一个人体五藏六腑与十二经脉环道相连的气血循环的人体结构生理模型,即“脏腑经络学说〃;为医经家用针灸治疗疾病,提供了生理学上的支持,走上了天人医学之路另外,根据皇甫谧以《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与《针经》《素问》撰次为针灸的精简本《针灸甲乙经》后,至唐时《素问》严重脱简、宋时《针经》几近失传,说明这些书籍与汉唐时经方家用中草药、经验方治疗疾病,不存在什么关系!北宋时期,朝廷重文抑武而且重视医药,因此医生的社会地位被提高了;尤其是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言论,为落地学子和官场失意的士大夫找到了归宿,于是儒医就诞生了他们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起初只是用《素问》《针经》包括《难经》中的理论解读《伤寒论》,可非但不能自圆其说,反而导致温燥剂滥行于世特别是朝廷设立的和剂局长期供应成药,致很多医生养成了不学无术、按证索方的习惯;而其陆续编撰并出版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仅扩大了不少经验方的方证范围,还将很多汤剂变为散剂,因此改变了很多经方的用量,出现了方不治病的怪象到了宋金时,在朝野都比较迷信五运六气学说的环境中,以张元素为首的医者,在宋朝廷和民间都比较迷信五运六气学说的环境中,就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咎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于是整个医学界就开始逐渐抛弃了汉唐千余年的经方医学,开始一本岐黄之术,走上了思辨医学的歧途!清朝的《四库全书》中说医分于金元〃其实是这些医者,也限于天人相应〃、〃人副天数〃与阴阳五行思想的世界观,将〃脏腑经络学说〃当作人体真实的解剖生理模型认识了在医疗实践中,他们根据病人的症状与体征,通过司外揣内,广泛思辨推测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理,例如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李东垣的”阴火说〃,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之流的〃命门说〃,吴又可的膜原说〃以及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与吴鞠通的〃三焦辨证论治温病,即所谓的各家学说;尤其是他们用《素问》中从自然界观察得来的物理的对抗性疗法用于治疗人体疾病,很多都不符合人体自身的驱病机能;因此,清王清任才会《医•林改错》民国时,一些接受了西方科学的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和西医人土,认识到中医的阴阳五行〃思想与脏腑经络”学说不科学,因而要求废止中医;但中医界除了以确有疗效为由进行抗争外,至今没有人提出过令人信服的证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西学中的学员中有人曾提出〃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的核心理论,即中医的结构生理学,但没有得到中医界任何人的回应!可是,中医在各种医籍与统编教材中,就是将脏腑经络学说〃作为人体真实的结构生理学对待、并应用到医疗实践中了!尤其是从统编四版教材开始的〃辨证论治,在传统〃辨证论方〃的辨证与论方之间加入了岐黄理论即定证型〃与立治则”两个程序,实际上是影响了〃方〃与〃证〃的对应性传统中医药学,从汉唐之际的经验医学到北宋以后的思辨医学,再到现在的辨证论治;正如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所言〃《伤寒》、《金匮》,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祛疾之利器〃〃唐代《千金》、《外台》诸书,其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相当,亦有如椁鼓之效;故益坚信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尤其是现在的辨证论治,像明清时期的八股文一样,将后来者引入了无尽的深渊!《黄帝内经》全解《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
5、0《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1上6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种;仅有书8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日……〃、所谓……〃2等9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古人对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成书于先秦、战国之时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明代桑悦、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
一、二》中以为《素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于上古〃
(二)成书于虞国、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程景页、司马光等他们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斗中说《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成书于西汉时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类稿》认为《素问》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日今世,则黄帝时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由仪狄是生其前面彼时人已皆伪邪?《脉要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欲血而受,则罗与欲血皆汉时事邪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这里,朗玻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对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这些然而研究并没有到此结束,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们通过对《内经》和《周礼》及《史记扁鹊仓公传》的对比,说明三者在学术思想上的一致性,•并通过对《素问》文学结构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出自于先秦而不可能迟于扁鹊并通过分析前人的成说和大论的内容,认定这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战国至东汉之间,而且经过多数医家汇集而成至于《灵柩》,作者先通过对其书的真伪的分析,判定《灵柩》与《针经》实即一书,而后又得出结论,”《灵柩》和《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亦并不是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问遗篇》,则属伪书,其时代不出于唐宋之间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同时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而是由许多医家和学者写成于不同时期《内经》中的篇章既有写成于战国时期,又有成于秦、汉甚至更后究其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