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稻田守望者郑桂萍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查哈阳农场的水稻基地水稻,大家都很熟悉,水稻原产于7000年前中国的长江流域水稻,在南方有着大面积的种植但对于东北人来说则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熟悉,是因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唐时渤海国东北地域就有水稻的种植的记录,可谓历史悠久,到了近代,五常、宁安地的大米已经声名鹊起陌生,是因为水稻喜水,喜高温,东北显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一直以来种植面积就不大,产量也不高,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吃上一顿大米饭一直是个很奢侈的想法但是如果今天你来到北大荒,你会发现北大荒种的最多的农作物就是水稻2018年9月,秋收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建三江的七星农场,他捧起的那把粮食就是金灿灿的稻谷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缘于北大荒人有一种不信邪,敢叫真的精神简单说,就是我们也要叫米饭为了解决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北大荒人开始研发一种新型水稻,叫寒地水稻其中开发比较早的就是查哈阳农场当年建场之初的1949年,就培育出了第一代水稻品种“查育一号”1965年5月的全国北方水稻会议就是在查哈阳召开的,但受困于低湿平原的自然条件,加之水稻生长周期较长的特点,种植面积也一直不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大批科研人员走上了生产前线,为寒地水稻大规模的种植作出了重要贡献,郑桂萍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郑桂萍出生在密山市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1980年进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在此期间,她认识了她的爱人李金锋老师,她们共同将寒地水稻育种作为科研重点,夫妻两人一锹一镐地硬是在学校旁边开了一块实验田,也有人戏称这是他们二人的“夫妻店”付出总有收获,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逐渐成为享誉垦区、驰名国内的著名的水稻专家,他们培育出的6个水稻品种在垦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2005年,李金锋还被推选为全国劳模这块军功章里,有郑桂萍的一半但非常遗憾地是2006年,李金锋老师在为查哈阳农场指导完农业生产后,当天晚上返回大庆的途中,不幸遇车祸遇难这对郑老师来说,绝对是无法承受之痛,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挑起了重担,把两人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2006年担任水稻中心主任后,郑桂萍内外重任一起担,在内组织科研,在外深入科研生产实际,到垦区各地指导生产实践作为垦区农业部水稻高产项目西部管理局的首席专家,郑桂萍每年要长时间奔波于农场、农村水稻田间和实验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测产验收,风风雨雨,从不懈怠黑龙江省凡是种植水稻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瘦弱的身影水稻中心现在是育种、栽培两手抓这些年,郑桂萍带领水稻中心获得8项科研成果,其中“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的开发与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包括“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厅局级奖励8项在垦区引进和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18项,其中8个新品种和5项新技术在垦区和地方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5亿元难能可贵的是,郑老师不仅可以钟情于科研,精心培养学生,而且经常走向生产一线,作生产指导她先后指导的水稻育苗大棚1000多栋,栽培面积7万多亩,举办农技培训1000多场次,累计培训农民
7.5万人次,为北方水稻的品种培育、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几年来,郑桂萍先后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标兵”、“全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学校优秀人才突出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学生尊敬地称她为“稻田守望者”,老百姓则亲切地称她为“小稻田里的大专家二2016年12月,郑桂萍获得垦区第四届“感动北大荒人物”称号,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三十载与稻相伴,春华秋实,青丝变白发为了黑土地的丰收,你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留在了稻田里躬耕三十载,爱洒万顷田,你对北大荒深深的爱,为水稻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从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