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11《种树郭橐驼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章“以传为形、以寓为质”的文体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探讨其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造成郭橐驼养树和“他植者”养树不同结果的深层原因;理解“养树”和“养人”的关系,体悟“事”与“理”之间的联系
2.难点理解本文“设事喻理,借传立说”的写作手法,把握兼有传记和寓言故事特点的文体特征教法学法
1.教法朗读法、讲解法、点拨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一《捕蛇者说》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中唐,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主张“文21以明道二出身世家大族,后来家道中落才名早著,岁就中了进士为官后深入了解了很多朝政腐败的黑暗面,立志要肃清朝政,于是参加了永贞革新3347失败后被贬岁被贬永州,十年后又被贬到柳州,年仅岁,就抑郁而终,客死柳州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二北宋末年,宋徽宗追封他为“文惠侯”,因而纪念柳宗元的祠堂称为“柳侯祠”
(二)作品简介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并作了序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寓言式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传记式散文《童区寄传》《宋清传》说理式散文《六逆论》《驳复仇议》《封建论》
(三)文题解读《种树郭橐驼传》一一为种树者郭橐驼写的一篇传种树所记对象的职业郭橐驼记述的对象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传一种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即人物传记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四)文体知识“寓者,寄也”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剥削,于是民不聊生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三、整体感知听朗诵,读准字音研读文本第一段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二驼闻之日“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着腰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起外号叫“橐驼”郭橐驼听说这个称呼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用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起“橐驼”来了第二段其乡日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句),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业意动用法,以……为业实名作动,结果实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豪富人(定语后置),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看郭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树)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也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像(郭橐驼)那样的思考
1.郭橐驼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了哪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明确身份卑微(不知始何名);外形奇特(隆然伏行、类橐驼);随和、豁达、身残而自信(甚善名我固当);种树本领奇绝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侧面)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正面)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对比/反衬)与庄子寓言作品中主人公集智慧与残缺于一身一样,课文主人公郭橐驼在身体上也有残疾,这样设计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明确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两种相反的特点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使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的性质,甚至有嘲讽的意味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欣然接受,还自谓“橐驼”,正视自己的身体缺憾,懂得自我解嘲,可见其性情谐趣、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这与老庄学派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的顺乎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这是一个把“丑”和“真”(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的艺术形象第三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致使动用法,使达到已通“矣二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秘诀),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繁盛啊,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旧土/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种完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不再去照看它其静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硕茂、早、蕃使动用法子名作动全形作动,意义被动,被保全译文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那样(细心呵护),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被保全,它的天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旦、暮名词用作状语译文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培士)如果不是多了/过紧,就是不够/过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却又爱护得太过用心,担心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回头又去看看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句)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句)爪名作动,用指甲抠译文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动摇树根来看土捣得实不实,就一天天地背离了树木的本性就这样一天天地背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树)都赶不上我我又能做什么呢/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思考郭橐驼和他植者在种树上有何不同?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第四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判断句)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堞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官、理名作动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移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治理人的人/官吏喜好多发政令/使政令繁多,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从早到晚那些小吏(都)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媛餐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聚、蕃、安使动用法译文(一会儿)敲鼓使百姓聚在一起/聚拢乡民,(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小民停止吃早晚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凭什么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的官,那么和干我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第五段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译文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记载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告诫思考
1.种树与“理民”有何相似之处?用了什么写法?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明确类比写法
2.由种树之道推至“理民”之术时,柳宗元提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等观点,这一观点是否就是老庄学派所说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呢?明确柳宗元的思想可说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本文的“顺木之天”的“天”指的是自然规律,“顺”是对这一规律的尊重但这种尊重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致其性”(即使其按照本性充分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可见,他虽强调“顺木之天”,但并不主张一味地听之任之,消极地“顺乎自然”,而是要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结合其对官吏扰民的批评,文章结尾也提到“以为官戒”,说明本文是针对当时繁政扰民有感而发,旨在告诫统治者要按照规律治理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目的还在于“经世济民”,为国献策,并不纯是老庄意义上的“法自然”
3.结合写作背景谈谈柳宗元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明确
(755)在天宝十四载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二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荷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思考“传其事以为官戒”的内涵文本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寓言,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传记)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郭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五、艺术特色借传立论,譬喻明理
1.简洁而生动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1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优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有郭橐驼和“乡人”之间的对比,乡人用橐驼的身体缺陷开玩笑,给他取外号,而他自己却说“名我固当”,表现郭橐驼的乐观豁达;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尽管别人暗中效仿,但也种不出橐驼那样的树,说明橐驼的技艺高明;有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一种“顺性”,一种“动摇根本”,突出“顺性”的重要性有论述性的有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总结和对“他植者”种树方法的批评;有通过问者之口所表现的“爱民”与“扰民”的差别
3.类比类比,即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通过类比,可以使类推的论点浅显化,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文章将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二者做法相似,后果相似“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二将郭橐驼的“养树术”和为官者的“养人术”进行类比,结果相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寿且孳”;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民才会“蕃吾生而安吾性”这样写,把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
4.婉约而多讽这篇人物传记是通过寓言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4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第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作者在朴实简单的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六、文言知识积累
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二如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名我固当;名余曰正则兮;妪每谓予曰;朕皇考曰伯庸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如官命促尔耕;阿母为汝求;若入前为寿;家祭无忘告乃翁;字而幼孩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遂散六国之纵,使之两面事秦;思厥先祖父
4.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5.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二七、作业布置课外阅读柳宗元《捕蛇者说》、陈兰村《论韩愈、柳宗元传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