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二十一讲词义发展的方式词义的发展方式,有的人通常说有“引申”和“假借”两种方式,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假借是用字问题,假借使一个字所记录的词义增多,这不是词义问题词义发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引申
(二)相因生义
(三)虚化
(四)语法影响
(五)修辞影响
(六)简缩
(七)社会原因下面一一介绍
(一)弓申I
一、什么是引申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引申义与原来的意义之间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两个意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如,“信”有这样几个义位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则死亡或被认为是一种不规范的说法看瞧快慢看东西瞧东西这把刀很快那把刀很慢X看领导瞧领导试试看试试瞧X三虚化虚化指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相,原本是动词《说文》相,省察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目接物为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日相”如“相见”“相爱”,虚化为副词还有前面讲过的助词“得”“了”“着”“过”等传统训诂学也有把这种虚化称为引申的,这是着眼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和前面所列的引申性质有不同,它不是两个义位的词汇意义之间的联系,着眼于此,将其分开,称为虚化四语法影响包括两方面、有些词因为经常处于某个句法位置上,因而取得了新的1意义“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系词就属于此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所同也、某些词经常用于使动,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词义2“闻”,原本为“听到”义,由于常用于使动(使……听到),就形成“报告”的意义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五蠹》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君(吕氏春秋察传)“纳”(内)是“收入”的意思,由于常用于使动,就获得了缴纳的意义《史记》“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修辞影响主要是“借代”的影响语言中的借代,有的没有形成固定词义,而有的则形成固定词义,使一个词产生新的义位木行将就木帆沉舟侧畔千帆过还有割裂式的借代以“而立”代三十以“友于”代“兄弟”《论语为政》孝乎唯考,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燕尔”代新婚《诗经》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尔,本为喜悦还有用典故形成的借代传说月中有“蟾蛉”,以“蟾”代月以“曹操”代梅子以“王羲之”代“鹅
六、简缩原来由一个复合词或词组表达的意义,后来用其中的一个语素来表达,时间久了,人们忘了这是一种简缩,而把这个语素看成是词,把这个意义直接当做这个词的意义这个词原有的意义和新产生的意义看不出直接的联系,必须通过简缩前得复合词或词组,才能看到“生”,原初的意义是“生长、出生到现代汉语中,又有“学习的人”的意义,这两个意义看不到直接的联系“学生”的意义的产生过程如下第一步,秦汉时,“生”是“先生”的简缩,“先生”的词义是先出生,后又指学士年长者第二步,“生”又指儒生,这样无论年龄都可以叫“生沿袭到现在“堂”本义为“殿堂”,“堂兄弟”的“堂”是简缩而来六朝时称“同祖”(兄弟)为同堂,唐代省去了“同
二七、社会原因“寺”原来是“官署”,《后汉书》官显职闲,府寺宽敞汉代的中央机构多以“寺”为名,“大理寺”,后来变为佛教场所的名称,因为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初自西域以白马驮佛经来,舍于鸿胪寺(汉代主管礼宾的中央机构)后建造了佛教专用场所即名为白马寺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对人的态度]+[真实]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③相信[认为]+[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动作或状态]+[真实]
⑤凭证[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携带凭证传递信息]+[人]
⑦音讯[信使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从引申的方式来看,有连锁式和辐射式两种(略而不详谈)关于词义的发展,通常还提到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这是就引申所产生的结果而言的
二、词义引申的结果——扩大、缩小、转移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请思考脸面颊一面孔趾脚掌一脚趾汤热水一菜汤我们首先明确扩大、缩小和转移的标准我们用义素分析法描写、扩大1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这就是扩大唱”,古代指领唱,现代指一切歌唱,它的义素变化是:唱[带头]+[唱]f[唱]在语义场中地位的变化是:古今歌唱/\/\从唱所代表的概念来说,由种概念变成了属概念唱和领唱跟唱扩大的例子还有古代现代嘴鸟的口口响回声声响洗洗脚洗涉徒步渡河渡河雄鸟的雄性鸟兽的雄性由以上条件看“脸”的变化是否属于词义扩大呢?面颊和面孔不是语义场中的上下位关系,也不是逻辑上的种属关系,而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它扩大的是不是词义,而是这个词的“所指”这种情形是“转移”中的一类,在“转移”中详细说明此类例子还有眼(眼珠)一眼睛身(肚子)一全身体(四肢)一全身舆(车厢)一车子、缩小2从义素看,原来的义位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看,由上义位变成下义位,从概念来看,从属概念变成了种概念谷(毂)粮食作物一粮食作物中的一种缩小的例子还有宫房屋一帝王的房屋诏告诉一上级告诉下级吃饮、食一食肥人畜肥一畜肥恶品行、容貌不好一品行不好根据以上标准趾脚掌一脚趾不属于词义的缩小,而是词的“所指”由全体变为部分、转移3一个义位某一限定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词义变化,使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转移到了另一个语义场兵武器一战士[作战用的]+[器械]与“甲”“革”“乘”处于同一个语义场[作战的]+[人]与“农”“工”“商”“学”处于同一个语义场看“汤”词义的变化[热的]+[水]水[有味道]+[以水制成]+[食物]饭菜酒转移的例子形状象嘴的东西(茶壶嘴)带头做(后来写作倡)树嘴鸟嘴木唱带头唱树种植同一个义位可以引申出两个义位,其结果可以不同,一个是扩大或缩小,一个是转移词义扩大或缩小后,一般是旧义消失,因为其新旧词义的中心义素相同,语义场相同,所以经常出现在相同的组合关系中,如果新旧词义并存就容易影响交际的明晰性而词义的转移则不同,一种情况是新义产生后旧义消失,另一种情况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并存因为其中心义素和语义场都不同了,在语言的运用中,必然会出现在不同的组合关系里,这种组合关系就可以确定其意义这是符合语言交际功能的要求的我们说“脸”等词义的变化不属于扩大,而是转移中的一类,是因为其所处语义场发生了变化古代现代面、腹、胸、背脸、胸、腹、背额、颜、脸、额头、眉目之间、颊、下巴、易位4词义的变化还有一种结果,如“涕”目液一鼻液中心义素不变,但限定义素变化了,语义场也没有变化涕泗泪涕再如走古本走趋行步今跑走红粉红一大红古红赤绛今粉红大红深红这种变化不同意以上扩大、缩小和转移,我们称为易位除了引申,词义变化的途径还有以下几种,其共同点是从旧义到新义不是由义素的变化形成的
二、相因生义指甲词有两个易位,乙词原来只有一个义位乙但因为AB A,乙和甲是反义关系,于是乙也逐渐产生出一个和甲反义的乙A AB义位B“呼”在先秦意义是“叫,对某某说;“称,称为”到六朝,出现了一种新的意义“以为”到其户内,白银为壁,水精为地,王呼水流,疑不得进《树提伽经》这个新意义与先秦时期的两个意义没有相同的义素,不是引申来的其产生过程如下受近义词“谓”影响产生的
①对某某说《左传哀公十一年》竦僖子谓其弟舒:“谓”的义位有:
②称为、称《诗经》“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③认为、以为《孟子梁惠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世说新语》: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尔死,我必得志“呼”的两个义位与“谓”相同,《左传哀公十一年》吴子呼叔孙日而何事也《齐民要术》北方呼豉为札例的“呼豉为札”,可以换成“谓豉为札”2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种类推心理既然“呼豉为札”,可以换成“谓豉为札”,那么,“谓卒狂醉”也可类推换成“呼卒狂醉”,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呼”字获得了“以为”的意义反义词之间也有相因生义的现象古代称僧人为“黑衣”,称俗徒为“白衣”“僧俗”也称“黑白”玄畅、法献时号黑衣二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僧人称“黑衣”是有理据的,因为僧人穿黑衣但俗徒与白衣则没有必然的联系,官员穿青衣、权贵穿紫色衣衫“白”之所以获得“俗”的词义,是受反义词“黑”的影响因为在表示颜色上,“白”表示和“黑”相反的词义,类推至也表示“黑”其他义位的相反的意义,如“僧”的相反的意义“俗二这种类推其实是一种错误类推,完全是一种社会约定,没有理据,因此有的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久存活下来,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