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专练四十五“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2022•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2023•安徽淮南二模]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旨在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百家争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C.礼崩乐坏的时代变化推动了士的崛起D.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3.[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二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4.[2023•贵州毕节三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韩非子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各派思想相互吸收B.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需要重建社会秩序D.政治思想异常活跃
5.[2023•蚌埠市二模]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A.法治思想盛行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C.政府以民为本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
6.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8.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7.[2023•九江市三模]墨子认为,王公大人、卿大夫应“竭股肱之力,弹其思虑之知”来治理国家,鼓励农夫农妇应“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以免于贫疾这体现了墨家()A.兼爱天下的大同观念
8.以力抗命的独立精神C.农商皆本的经济思想D.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8.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9.老子主张取消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孔子对“大同”之世推崇备至,对“小康”之世有所微词,但在“小康”的夏商周三代中,对周公及西周情有独钟这反映了两者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A.主张“无为而治”B.倾向保守复古C.倡导“克己复礼”D.反对压迫剥削
10.[2023•焦作市一模]《墨子》中有关于算学、光学、力学的论述,对杠杆、斜面、滑车等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机械原理也有记载墨家在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侧重于防御墨子曾运用高超的防御术,成功化解了楚宋两国间的一场争端这反映出,墨家()A.注重维护平民利益B.迎合了兼并战争需要C.汇集诸子百家之长D.首倡以民为本的理念专练四十五“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C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
2.D依据材料“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看出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不是强调士崛起的原因,排除C项
3.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事实,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编撰《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4.C依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依法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孔子、韩非以及老子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本阶级对社会秩序的重建要求,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的相互吸收,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排除B项;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5.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管仲、韩非的主张体现了追求社会法治和执法公正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管仲和韩非二人的个人法治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思想在社会上盛行,也无法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排除A、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政”观念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而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排除B项
6.A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项;老子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
7.B材料中,社会的上层需要竭尽全力治理国家,农民也需要通过辛苦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所以体现了以劳动改变现状的勤勉从事、自力更生的独立精神,旨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对天下所有人的兼爱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的内容,但并不旨在论证农商关系,排除C项;D项未体现材料整体的主旨,排除
8.B依据材料“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可知,反映的是先民过着原始的生活,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道家老子的“无为”“顺应自然”思想接近,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9.B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原始社会的“小国寡民”,而孔子“克己复礼”的理念是恢复西周的奴隶社会,故选B项;主张“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克己复礼”则为孔子的专利,两人都没有明确反对压迫剥削,故A、C、D三项均错误
10.A根据材料“斜面、滑车等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机械原理也有记载”“侧重于防御”“成功化解了楚宋两国间的一场争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题干所述总结生活实践、注重防御及化解两国之间争端等都体现了其注重维护平民利益的特征,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因此“迎合了兼并战争需要”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墨家主张,不涉及其他学派主张,无法得出汇集诸子百家之长的结论,排除C项;D项中“首倡”的说法借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