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练辽夏金元的统治
101.E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阶段考]辽国统治者认为“君四方者,多二帝(即炎黄二帝)子孙……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夏主元昊认为党项族与汉族都是五帝的后代金熙宗曾“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这些认识或举措旨在()A.强化其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B.认同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观念C.维护“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D.推动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2023•山东潍坊二模]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钳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一举措()A.打破了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
8.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C.反映了儒家成为治国指导思想D.旨在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
9.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为“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出辽和西夏()A.军事实力远超前代B.统治方式更加成熟C.文明程度高于中原D.对外政策趋于防守10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迁都后国家管理的需要11旧俗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C.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价值观D.金统治者深感旧俗的弊端
5.[2023•辽宁高三三模]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的贵族会议制度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史称“天眷新制”据此可知,“天眷新制”()A.促使金朝步入文明时代B.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C.旨在消除贵族制度残余D.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
6.大定二十三年,(金统治下)共有猛安202,谋克1878,共有
61.5625万户,
615.8636万口其中迁居中原民户约400万口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袭扰B.民族交融与人口迁徙密切关联C.猛安谋克基本沿袭唐宋制度D.猛安谋克制度加速金政权腐化
7.[2023•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
8.[2023•天津市河西区二模]元政府特设站户,每站平均约200户,全国站户在30万户以上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耕地四顷以下者不输租税,但这些田地不能卖给非站户驿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大部分由站户负担由此可见,元代()A.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B.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保护小农对土地的所有权1).积极加强对外经济交往
9.[2023•天津河北区高三二模]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实行“四等人制”,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元朝这一政策使得()A.汉人与南人的地位提高B.游牧文明获得较快发展C.社会阶级矛盾直接加剧D.文化心理认同难以形成
10.[2023•海南模拟]元朝的军种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成员以蒙古人与色目人为主)、汉军(成员为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和新附军(成员为被俘和投降的南宋军人)蒙古军探马赤军大量驻扎在内地,不少汉军和新附军则被发往漠北、新疆等地这一措施()A.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B.旨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C.加强了地方行省的军事实力D.阻碍了内地社会的正常发展第练辽夏金元的统治
101.A据本题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材料中三位少数民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或认为是炎黄之子孙,或崇孔祭孔,归根结底,是基于强化其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的考量,A项正确;认同民族共同体的观念,也是服务于强化其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的现实需要,排除B项;“华夷之辨”强调区辨华夏与蛮夷,材料中的认识或举措与“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是根本背离的,排除C项;材料中的认识或举措,有利于其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但这不是其要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B根据材料“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是指适用于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汉人则断以《律令》”是指用汉族的成文法令,以统治汉人,由此可知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这一举措主要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B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适应了当时辽朝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打破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契丹统治者实行的“蕃汉分治”的措施,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所述辽朝统治者的措施主要是为加强统治需要,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3.B根据材料“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可知,宋神宗的意思是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与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的北方民族政权相比,更加难以对付,反映出辽和西夏统治方式更加成熟,B项正确;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辽和西夏民族政权兼顾游牧、农耕,没有强调辽、西夏军事实力,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和西夏是少数民族政权,其文明程度不如中原地区,因此“文明程度高于中原”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辽和西夏统治方式更加成熟,没有体现其对外政策情况,无法得出其对外政策趋于防守的结论,D项错误
4.A根据材料“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可得出,金朝迁都后,统治中心南移至汉地,为适应先进的农耕文明,金朝推行汉化政策,便于国家管理,所以,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适应迁都后国家管理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旧俗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B项错误;“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价值观”说法太过绝对,C项错误;“金统治者深感旧俗的弊端”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5.B据材料“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可以看出金朝通过学习汉制,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制的学习,无法得出金朝步入文明时代,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制度改革与原有贵族制度残余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实现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6.B根据材料可知,金统治下的人口大量迁移至中原地区,这说明民族交融与人口迁徙有密切联系,B项正确;金统治下的人口迁移至中原是随着金朝的政治形势发展而出现,不是由于其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袭扰导致,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人的传统制度,排除C项;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建立的重要制度保障,排除I)项
7.D根据材料“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可知元朝政治体制一方面采行了中原传统王朝的多种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不少蒙古旧制,较为生硬地混合了蒙古旧制和汉制,具有镶嵌复合的特点,故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蒙古权贵对忽必烈改革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
8.A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驿站制度,遍设驿站和站户,意在保障交通和使臣往来,进而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A项正确;部分小农“不输租税”,但要负担“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经济负担并未减轻,排除B项;元朝禁止站户将土地卖给非站户,是为了加强对站户的控制,限制了其对土地处置的权利,排除C项;站户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一统国家内政管理的需要,排除D项
9.D据所学可以,元朝“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间的等级差别,容易激化民族矛盾,不利于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D项正确;元朝时期,汉人与南人的地位最低,并没有提高,排除A项;“四等人制”与游牧文明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民族矛盾加剧不利于地区发展,排除B项;“四等人制”会直接加剧民族矛盾,间接加剧社会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0.A根据材料“蒙古军探马赤军大量驻扎在内地,不少汉军和新附军则被发往漠北、新疆等地”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A项正确;旨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材料“蒙古军探马赤军大量驻扎在内地”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民族融合,并没有涉及地方行省的军事实力是否加强,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内地社会的正常发展,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