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练从隋唐盛世到五代
61.[2023•浙江嘉兴高三二模]到隋朝时,汉中地区“杂有僚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原荆州和雍州地区也“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A.戎狄蛮夷开始融入华夏族B.大一统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北人南迁推动南方的开发D.边疆管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
2.[2023•山东聊城高三三模]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3.[2023•广东汕头高三二模]读图,许多学者认为以下文物存在关联,其依据是唐代()A.中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B.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图1地中海东图2西安出C.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北岛屿出土的古土的唐三彩D.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希腊时期文物——戴兽头
4.[2023•辽宁辽阳高三二模]—如—表戴所狮头示盔为持某学者在文章中盔提持出器的物的关于唐朝的观点据此棒的赫拉克利斯武士俑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像第一,唐王朝曾经的辉煌给了民众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大部分唐朝人支持唐政府的平叛行动第二,唐王朝掌控着富庶的东南地区和相对安定的西南后方第三,叛军残忍暴虐,加之叛军高层内江严重,力量分化,不注重巩固自身统治A.政府疲于应对藩镇割据的原因B.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C.政府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D.地方叛乱得到迅速镇压的原因
5.[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
(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6.[2023-山东临沂二模][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绿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7.[2023•辽宁大连一模]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A.儒家思想被动摇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C.政权具有包容性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8.据研究,唐代白居易
(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9.[2023•东营市高三二模]唐朝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失去统治地位10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C.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D.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
10.唐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实质是()A.民族矛盾的激化B.朋党之争的结果C.宦官专权的影响D.藩镇割据的延续第练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61.B根据材料“到隋朝时,汉中地区杂有僚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原荆州和雍州地区也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可知,到隋朝时,汉中地区的僚户,也就是原来的蛮夷之人,与汉族通婚,衣服居处言语,没什么不同,而原荆州和雍州地区也出现类似的现象,说明在大一统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项正确;戎狄蛮夷开始融入华夏族,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人南迁推动南方的开发,发生在两晋南北朝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边疆管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C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唐中宗时期,关中粮食紧缺,从山东、江淮运送粮食至京师亦无法满足对粮食的需要,就连皇帝也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说明此时关中地域已不适宜作为都城,都城东移成为必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粮价变化引发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粮食问题而非交通运输,排除B项;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一直落后”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D根据材料“许多学者认为以下文物存在关联,……图1古希腊时期文物……图2西安出土的唐三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开放交流发达,其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材料中,古希腊出土的文物与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在形状、服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说明在唐代时期,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D项正确;材料只有地中海的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中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排除A项;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与文物的关联性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文物的关联性,无法判定是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C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题干中“平叛”“叛军”即与“安史之乱”有关,该学者列举的唐朝人的支持、对东南地区和西南后方的控制、叛军的残暴和内江(比如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在内江中先后被杀),是政府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C项正确;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且题干未提及藩镇割据的表现和危害,不能说明政府疲于应对藩镇割据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藩镇设置增多和权力膨胀的过程,不能说明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地方叛乱”的说法模糊不清,不够明确,排除D项故选C项
5.A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灵活的政策,充分地兼顾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自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政策,不是唐王朝直接去治理边境的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因俗而治”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6.A根据诗句内容可知,胡人仿照汉族习惯也开始了农耕生活,在生活习俗方面也逐渐汉化,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胡乐等,故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涉及社会治理制度完善,排除B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排除D项
7.C材料反映出唐代用人突破民族、国家和性别限制,这体现出的正是唐代开放包容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被动摇,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B项;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不能体现整个材料信息,排除D项
8.A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项错误
9.B唐朝后期,北方地区推崇发动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其修坟建祠,甚至不惜和朝廷对抗等,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唐朝并未失去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排除C项;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0.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实质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因此D项正确,A、B、C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