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章末过关检测
(十二)[学生用书P341(单独成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每小题至少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3・江苏六校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同一地点,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的平方与其摆长无关B.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时,振动系统的势能与动能之和保持不变C.在同一地点,当摆长不变时,摆球质量越大,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越小D.系统做稳定的受迫振动时,系统振动的频率等于周期性驱动力的频率解析选BD.依据单摆周期公式T=2TV^1,在同一地点,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的平方与其摆长成正比,选项A错误;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时,振动系统的势能与动能之和保持不变,选项B正确;依据单摆周期公式,在同一地点,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选项C错误;系统做稳定的受迫振动时,系统振动的频率等于周期性驱动力的频率,选项D正确.
2.在白炽灯的照射下从两块捏紧的玻璃板表面看到彩色条纹,通过狭缝视察发光的白炽灯也会看到彩色条纹,这两种现象()A.都是光的衍射现象
8.都是光的干涉现象C.前者是光的干涉现象,后者是光的衍射现象D.前者是光的衍射现象,后者是光的干涉现象解析选C.依据干涉和衍射的条件,两块玻璃板的空气层形成薄膜干涉,日光灯发出的光通过狭缝会发生衍射现象.一列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s与Q+
0.8)s两时刻,在x轴上一3~3m区间内的两波形图正好重合,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振动周期确定为
0.8sB.该波的波速可能为10m/sC.从1时刻起先计时,x=lm处的质点比x=—1m处的质点先到达波峰位置D.在+
0.4)s时刻,x=—2m处的质点位移不行能为零08解析选BD.由题意分析得知,〃7=
0.8s,〃=1,2,3,…,周期丁=一s,所以n质点振动周期不愿定为
0.8s,故A错误;由题图读出波长为2=4m,当〃=1时,波速=京=5m/s,当〃=2时,v=10m/s,故B正确;当〃=3时,v=15m/s,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时刻,x=lm处的质点振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x=—{m处的质点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所以x=-1m处的质点先到达波峰位置,故C错误;1时刻到«+
0.4)04s1时刻经过时间为
①4s,而
0.4s与周期的关系为N=q==g〃,由于〃为整数,所以该时刻x=—2m处的质点不行能在平衡位置,位移不行能为零,故D正确.劲度系数为20N/cm的弹簧振子,它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在图中A点对应的时•刻()A.振子所受的弹力大小为
0.5N,方向指向x轴的负方向B.振子的速度方向指向x轴的负方向C.在〜4s内振子做了2次全振动D.在0~4s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4cm,位移为0解析选CD.由题图可知A点在1轴上方,此时振子位移x=
0.25cm,所以弹力厂=一日=—5N,即弹力大小为5N,方向指向x轴负方向,A错误;过A点作图象的切线,该切线斜率为正值,即振子的速度方向指向x轴的正方向,并且向上做加速度慢慢增大的减速运动,B错误;在〜4s内振子完成两次全振动,C正确;由于/=0时刻和,=4s时刻振子都在最大位移处,所以在〜4s内振子的位移为零,又由于振幅为
0.5cm,在〜4s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2X4X
0.5cm=4cm,D正确.
3.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以波源由平衡位置起先振动为计时零点,质点A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已知、A的平衡位置相距
①9m.以下推断正确的是()A.波长为
1.2mB.波源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C.波速大小为
0.4m/sD.质点A的动能在,=4s时最大解析选AB.由于以波源起先振动为计时起点,因此波传到A点须要的时间由题图可X以看出为3s,已知
0、A两点平衡位置的距离为
0.9m,依据=7可求得波的传播速度为
0.3m/s,再依据波长公式丸=丁可求得波长为
1.2m,因此选项A正确、C错误;由于A点起先振动的方向沿着y轴正方向,因此波源的起振方向也是沿着y轴正方向,故选项B正确;质点A在,=4s时处在最大位移处,因此动能最小,所以选项D错误.
6.在学校运动场上50m直跑道的两端,分别安装了由同一信号发生器带动的两个相同的扬声器.两个扬声器连续发出波长为5m的声波.一同学从该跑道的中点动身,向某一端点缓慢行进10m.在此过程中,他听到扬声器声音由强变弱的次数为()A.2B.4C.6D.8解析选B.依据波的干涉的加强点和减弱点的条件,可知当某点与两个波源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该点为振动加强点,即声音加强点,由题可知,△工=加=5几(〃=0,1,2…),所以这位同学距离跑道两端相差5m的整数倍,也就是说这位同学每向前运动
2.5m,就为一个声音加强点,10m内共有4个点,故选B.
7.某弹簧振子在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其位移%=AsinM,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A.弹簧在第1s末与第5s末的长度相同
8.简谐运动的频率为!HzC.第3s末,弹簧振子的位移大小为坐4D.第3s末与第5s末弹簧振子的速度方向相同解析选BCD.在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其位移x的正、负表示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所以弹簧在第1s末与第5s末时,虽然位移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弹簧长、127r度不同,选项A错误;由图象可知,T=8s,故频率为/=g Hz,选项B正确;co=—=^rad/s,则将t=3s代入x=Asin3可得弹簧振子的位移大小x=^A,选项C正确;第3s末至第5s末弹簧振子沿同一方向经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故速度方向相同,选项D正确.
9.如图所示,半圆形玻璃砖按图中实线位置放置,直径与BO重合.一束激光沿着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从圆弧面垂直BD射到圆心点上.使玻璃砖绕O点逆时针缓慢地转过角度(0090°),视察到折射光斑和反射光斑在弧形屏上移动.在玻璃砖转动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折射光斑在弧形屏上沿C-b-3方向移动B.折射光斑的亮度慢慢变暗C.折射角确定大于反射角D.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为解析选BC.画出光路图易知,折射光斑在弧形屏上沿方向移动,选项A错误;随着入射角增大,反射光增加,而折射光减弱,故折射光斑的亮度慢慢变暗,选项B正确;依据0V8V90及折射定律可知,在玻璃砖转动过程中,折射角确定大于入射角,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折射角确定大于反射角,选项C正确;依据反射定律和几何学问知,玻璃砖转过角,则反射光线转过2角,选项D错误.10如图所示为两个单摆的受迫振动的共振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两个受迫振动分别在月球上和地球上进行,且摆长相同,则图线I表示月球上单摆的共振曲线B.若两个受迫振动是在地球上同一地点进行,则两个摆长之比心Ln=254C.图线H若是在地面上完成的,则该单摆摆长约为1mD.若摆长均为1m,则图线I是在地面上完成的解析选ABC.图线中振幅最大处对应的频率应与做受迫振动的单摆的固有频率相等,从图线上可以看出,两摆的固有频率力=
0.2Hz,/n=
0.5Hz.当两摆在月球和地球上分别做受迫振动且摆长相等时,依据公式曰可知,g越大,/越大,所以又因为月,因此可推知图线I表示月球上单摆的共振曲线,A正确;若在地球上同一地点进行两次受迫振动,g相同,摆长长的/小,且有,=短,所以,=苧,B正确;力=
0.5JIIU・J LtII•Hz,若图线H是在地面上完成的,依据g=
9.8m/s2,可计算出小约为Im,C正确,D错•口7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6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1.14分1在“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试验中,除带横杆的铁架台、铁夹、秒表、游标卡尺、刻度尺之外,还必需选用的器材,正确的一组是.A.约1m的不行伸长的细线,半径约1cm的小铁球B.约
0.1m的不行伸长的细线,半径约1cm的小铁球C.约
0.1m的不行伸长的细线,半径约1cm的小塑料球D.约1m的不行伸长的细线,半径约1cm的小塑料球2测量小球直径时游标卡尺的读数为cm.3某同学在处理数据的步骤中,以加为纵坐标,以周期7为横坐标,作出如图所示的图象,已知该图线的斜率为%=
0.500,则重力加速度为m/s
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兀=
3.14解析1本试验应选择细、轻又不易伸长的线,长度一般在1m左右,小球应选用直径较小、密度较大的金属球,故选A.2游标卡尺的读数为8mm+18X
0.05mm=
8.90mm=
0.890cm.3由单摆的周期公式知T=2兀所以亚=#7,可见攵=#,将攵=
0.500代入知g
9.86m/s
2.答案:1A
20.
89039.
8612.14分某波源S发出一列简谐横波,波源S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A、3两点,它们到S的距离分别为45m和55m.测得A、8两点起先振动的时间间隔为
1.0s.由此可知1波长z=m;2当B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6cm时、A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是cm.解析1A、8振动间隔时间为
1.0s=y,则在这段时间内,波向前传播半个波长,所以2=2X55-45m=20m.2A、B间距半个波长,所以它们的位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当8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6cm时,A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一6cm.答案1202-
613.18分如图所示,玻璃砖A3Q9的折射率〃=
1.732,左右两个侧面AO、3c垂直于上表面AB,ZADC=120°,一束光从图示方向射到AB面上,试通过计算作出光经过玻璃砖的光路图.解析在A3面发生折射的入射角4=60°由折射定律有驾1=〃解得02=30°sin72则在CD面上入射角仇=60°设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C,则sinC=:可知C60°,故光在8面上发生全反射,垂直射向5c面,光经过玻璃砖的光路图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