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汉源县高级高一上期第一次联测考试2023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分钟满分分75100注意事项.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1.回答第卷时,必须使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2I2B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回答第卷试题必须使用・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II05内.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5第卷(选择题共分)I4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小题分,共分)
348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发明创造”这可用于说明()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区域B.中华文明成果领先于世界C.先秦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D.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
2.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这说明商朝()A.已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B.储君选立不重视贤能C.权力继承重视血缘关系D.子承父业是唯一的继承方式
3.《诗经•小雅•北山》记载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史记•周本纪》则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造成这一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B.周王室东迁造成礼崩乐坏C.兼并战争使诸侯日益坐大D.变法运动使得贵族集团衰落
4.“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B.华夏认同感增强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表中少数民族没有迁移到江南,因此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解析】隋朝的仓库既有保障朝廷粮食和物资供应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的乡间义仓,这说明政府重视社会保障与救济,故选C项;题干仅提到了隋朝仓库设置的情况及功能,并没有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也没有提到其他救济方式,所以没法得出隋朝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仓库都是由政府主导设立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当时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在当时还存在一些家族内部对本族穷苦族人的赈济行为,这并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隋朝的仓库有不同的类型,但并没有说哪种类型是最主要的,所以不能得出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这样的结论,排除D项
15.【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题干材料为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和唐太宗有关国家治理的言论,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边疆治理,C项正确;A项说法尽管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仅是唐太宗有关国家治理言论的记载,还不能说明“民族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排除B项;D项中“实现了”说法欠妥,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题,共计分)
35217.
(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每点2分,儒家、法家各2分,共4分)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土阶层崛起;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每点2分,总的阶段特征、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四个角度,每个角度2分,任答4个角度得8分)
(2)地位变化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春秋时期地位2分,西汉时期地位2分,共4分)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儒学不断更新,适应了时代需要;黄老之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人事问题,儒家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主张;据材料一“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人事问题,法家提出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等思想主张第二小问时代背景,可以结合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这一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西周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涌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和土阶层崛起;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西汉时期儒学受到汉武帝的重视,确立了独尊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重视到西汉汉武帝后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第二小问原因,儒学地位的变化应当从儒学自身的发展和汉武帝的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发展、更新了儒学,使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从统治者汉武帝的需求角度来看,经历了汉初“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后,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日盛,但边疆问题、郡国并行下诸侯国问题等等,使得汉武帝迫切需要通过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而黄老之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
18.【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论述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总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进而形成了我国以汉(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解析】论题据材料“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原因很多,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由多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华夏(汉族)起了主干作用,其他各民族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各民族的特长的荟萃,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可拟论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等方面表述总结总结升华
19.【答案】
(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每点2分,任意答5点,共10分)
(2)表现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每点2分,任意答4点,共8分)【解析】
(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及所学可得出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由材料“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可得出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由材料“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可得出统治者的重视;由材料“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可得出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结合所学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劳作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材料“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可得出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由材料“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魇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魇”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由材料“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由材料“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及所学可得出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由材料“‘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及所学可得出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农耕文明的扩展
5.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慕、大夫五鼎四箧、土三鼎二篇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篡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B.民族交融频繁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D.宗法观念淡化
6.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由此可知孟子()A.反对兼并战争B.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C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D.主张民贵君轻
7.“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中央集权
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内外服制度D.行省制
9.汉文帝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充实边境力量,同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所,用官奴婢3万人从事牧养至汉景帝时期又进步训练众多而精强的马军据此可知当时()A.这些举措顺应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C.解决边患问题的条件增强D.推恩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0.下表为西汉诸侯国“相”的秩级统计时期秩级(官员职位等级与俸禄待遇)高祖时期天子之相与诸侯之相都可称“相国”惠帝时期只有天子之相可称“相国”,诸侯之相只能称“天相”景帝时期诸侯之相下降到九卿之列,秩中二千石(比两千石高)武帝及以后诸侯之相逐步与郡守同秩,降为二千石,位在郡守之后表中诸侯国“相”的秩级变化反映出当时()A.丞相制度渐趋消亡B.行政层级愈发细密C.察举制度得到完善D.大一统国家逐步巩固1L天人感应本是古代的迷信思想,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天”和“人”同类,人有好恶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天”同样有喜怒哀乐好恶,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这一发展()A.维护了社会安定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C.实现了国家统一D.有利于无为思想传播
12.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13.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羯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鲜卑北魏圣武帝(213218年)〜一带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二郡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
14.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据此可知,隋朝()A.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B.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C.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D.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
15.唐朝对边疆内附民族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将其部落组织纳入自己的行政体系之中,唐朝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A.民族交往推动各民族文化认同B.民族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有效治理
16.在旧制,先规定田租定额,然后政府照额征收唐代两税法规定“先计州县每岁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J这一变化反映了两税法旨在()A.解决财政困难B.简化税收名目B.扩大收税对象D.减轻人身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题,共计分)
352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原因很多,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由多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华夏(汉族)起了主干作用,其他各民族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各民族的特长的荟萃,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缔造,我国各民族都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中国各民族特点与特长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某个或某些民族的特长,元旦为全国各民族或许多民族所接受,就变成为共同的特长,亦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古老而又从未隔断其文化传统;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统一帝国分裂以后经过一段南北王朝对峙与诸王、诸汗分庭抗礼以后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如此反复两三次,终于确立为不可分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种独特的历史,要从中国有众多民族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当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涧,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材料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庵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鹿,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一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8)汉源县高级高一上期第一次联测考试2023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长江流域的史前先民发明创造了“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体现了长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上是一个重要的区域,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华文明,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不能说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看,先秦时期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方,排除c项;材料涉及长江流域的一些考古发现,但材料并没有说明考古发掘这种方式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商朝根据题干,帝乙少子辛因为母亲是正后,因此辛被立为储君,说明商朝的权力继承更重视血缘的正统性,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在西周确立,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出商朝储君选立不重视贤能,排除B项;商朝的继承方式还有兄终弟及,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知西周时期周王室强大依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诸侯国纷纷变法,使用铁犁牛耕,促进经济发展,国力强盛,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诸侯强大,礼崩乐坏导致周王室东迁,排除B项;兼并战争使诸侯日益坐大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变法运动使诸侯国实力增强,贵族集团衰落并不是变法运动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讲“夷夏之辨”,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在战国晚期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说明民族融合加强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使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B项正确;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无法体现尊卑秩序已崩溃,排除C项;农耕文明的扩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到战国时期据题干可知,战国早期,地方诸侯墓葬品使用了天子规格礼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因此地方诸侯墓葬品破坏了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涉及天子与地方诸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私有财产出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这段话是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体现了孟子重视民生问题,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孟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未体现孟子反对战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孟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孟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诉求,未体现民贵君轻,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解析】材料中皇位“传之无穷”体现了皇位世袭的特征,故选B项;大小事务都由皇帝决定体现皇权至上,排除A项;皇帝的专用性规定体现皇帝独尊,排除C项;郡县制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8.【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因此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时间不符,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时间不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充实边境力量,同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所,用官奴婢3万人从事牧养”可知,汉初,政府采用移民、设立牧马场所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管理,有利于解决边患问题,c项正确;此时汉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汉朝在边境充实民力和养马,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诸侯之相下降到九卿之列”“降为二千石,位在郡守之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高祖到武帝,诸侯国“相”的秩级“不断下降”,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汉代中央政府逐步加强对诸侯王国控制的过程,反映了大一统国家逐步巩固,D项正确;丞相制度并没有消亡,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官员职级并非行政层级,排除B项;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变化,且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L【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维护了社会安定,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汉代董仲舒思想属于儒学思想范畴,而不是无为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信息,“焚书坑儒”“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秦汉时期专制集权统治得到持续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羯族因为饥荒流入山东和河北,鲜卑族从不适宜游牧的地区迁移到水草丰美的地区,氐族因为诸侯争霸的因素被曹操迁移到付扶风和天水,可知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