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师说
10.
2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加粗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耻相师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虎鼓瑟兮鸾回车
⑤小学而大遗
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闻舟中夜弹琵琶者A.
①⑧/
②③/
⑤⑦/
④⑥B.
①/
②④⑦/
③⑤/
⑥⑧C.
①/
②⑧/
③⑤/
④⑥⑦3,下列加粗字的D.
①③⑤/
④⑧/
②/
⑥⑦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近谀yu子tan装弘老聃(dan)愚人(yii)或chang经传B.子蟠panchuan大遗贻之(yi)嗟不焉(bu)解yiC.巫医wu乎(jie)而惑(hub)师襄(xiang)D.句读du郑已(yi)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不拘于时,学于余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何陋之有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下列关于文章语言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气势贯通B.文章多处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如开关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C.本文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点染,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直接鲜明地批判了“士大夫之流”D.这篇文章常常运用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句式,如感叹句、设问句、反诘句,倾注情感,增强说理的力量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让人知道其职业身份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襄为名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专称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续师说黄宗羲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日师、日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
②;兔园蒙师
③,摇笔即毁朱、陆®o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
⑤,轻傲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仔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之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屣,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
⑥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注释】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欧、曾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
③兔园蒙师知识浅陋的读书人
④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⑤乳儿粉子年轻识浅的人
⑥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蠹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8.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蠡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蠡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蠡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8.蒙师,是给儿童启蒙的老师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C.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开篇点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有为师者的过错B.“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C.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D.黄宗羲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2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11.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
12.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令人信服请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论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300字左右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解析C项,学习A项,超出/出自B项,疑惑/糊涂D项,道德学问/方法
2.答案:C解析
①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
②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③圣、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
④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⑤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⑥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⑦下,名词活用为动词,低于
⑧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答案A解析B.蟠,pdnC.传,zhudn;不,fbuD.读,dbu
4.答案:D解析D.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没有特殊句式
5.答案D解析“感叹句、设问句、反诘句”错误,文中没有设问句感叹句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反诘句如“其皆出于此乎?”
6.答案C解析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吁”是感叹词,其后应停顿,排除B项和D项“其可怪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也”后应停顿,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说法有误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是封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不是启蒙读物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的说法有误结合原文”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乳儿粉子,轻便浅躁,动欲越过前人”可知,批判的是当时年轻人轻浮浅薄急躁,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的风气
10.答案
(1)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
(2)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的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既既然藉依靠过过错
(2)以为认为苟如果学者有学识的人师道为师之道坏败坏
11.答案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是为师者之过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黄宗羲在文章开篇便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可见其更强调为师之过;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可知,韩愈是从求学者的角度阐释师道不复的原因
12.答案【写作示例】方仲永生五年,即能作诗四句,“传一乡秀才观之”,且从此“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是此后他父亲便带着他四处去拜见同县的人,以求取钱财,不再让他学习,因此到十二三岁时,方仲永便不能像先前那样作诗了,到了二十岁时,更是像普通人一样毫无特色了孔子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曾经拜郑子、芸弘、师襄、老聃为师,持之以恒地学习,才有了“万世师表”的美誉应该说,方仲永幼时是相当聪慧的,绝非常人可比,然而即便是这样天资过人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勤奋刻苦,也是断然不可能成才的方仲永这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解析【写作指导】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对比论证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具体写作的过程中,先确定中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接下来是找论据,建议找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如“仲永”五岁能作诗,闻名乡里,但后来他父亲只顾利用他来赚钱,不让他继续学习,结果仲永变得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相反,有些人虽然名声很大了,却仍不忘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如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可以先写反面的例子,再举正面的例子,这样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