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12月份读书报告书名《大学的使命》作者奥尔特加•加塞特(西班牙)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姓名段鹏茜学号MG1912002《大学的使命》写于1930年,彼时的西班牙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危机,同在欧洲的德国在洪堡的改革下,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重新焕发生机,英国则从未停止过改革的步伐相比之下,西班牙的整个国民教育都沉浸在窠臼之中,丝毫没有觉醒的意识,正如奥尔特加•加塞特在书中所言“懒散草率自上而下充斥我们的整个国民生活,并起着左右和引导生活行为的作用”当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支配国家执政者的大脑时,懒散草率的作风则很容易渗透到整个国民思想中从而成为群体的无意识行为,继而获得合法性一旦领导者和人民都失去改革的动力,无疑整个国家都将陷入危险之中此时有识之士的振臂一呼则成为警醒国民的警钟,但是当时的西班牙积重难返,即便是有人委婉地提出温和的改革倡议也会被视为异端,可见当时整个西班牙已经在沉睡当中,需要内外部极大的力量才能打破沉睡的状态加塞特认为对此时的西班牙而言问题在于要不要改革,而非如何改革第一步的改革觉醒尚且达不到,又何论改革措施的实施呢?加塞特笔下的西班牙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颇为相似,那时的中国饱受西方入侵之苦,但是只有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救国图存的重要性,当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西方教会学校的文化殖民、甲午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内外困顿之下,才发生真正意义上国民意识的觉醒加塞特认为一个国家最好是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一点我颇为赞同,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日新月异,只有时刻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不落于人后,中国华为在国际上的崛起与受制于人恰恰表明了国家发展科技、领先于人的重要性我所理解的竞技状态不是让大家拼个你死我活,而是时刻紧绷神经,坚守阵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于个人而言,良好的竞技状态则意味着个体要时刻处于准备状态,凡事早做准备,于闲处不断充实自己,于紧张时才能随时应对当良好的精神状态成为一种习惯时,个体才不会随便沉溺于无意义的消遣,空耗精力那么大学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加塞特认为大学的使命有三传授文化、进行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新科学家他认为的传授文化是对学生进行博雅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宇宙、自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真谛,并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伦理道德品质,养成民主、独立、自由等诸多性格和品质这是进行专业教育和培养科学家的前提加塞特把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严格区分开来,并认为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上也要对此加以区分,这两条人才培养路径是截然不同的,学校要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医生、律师、教师、高级技工等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这类人只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完成分内工作即可,不必将具体技艺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次,例如医生只需学会如何治病救人,他们掌握医术和医理就行,不必像生物学家那样用高倍镜研究细胞的构成,也不必像药物学家那样研究药物成分的配比和开发新药总之,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理论人才的方式、理念是截然不同的社会上只需要极少的科学家,而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数量巨大,为使高等教育高效地出人才,加塞特还提出了教育的经济原理,即按照经济、科学的原则安排授课内容、组织教材编写,将所需传授的知识、理论以合理的方式和逻辑编排,而不是像大杂烧一样一股脑地、不加区别地灌输给学生加塞特关于大学任务的论述值得我国今天研究生教育进行反思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和培养的深入,问题也层出不穷,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趋同是问题之一早在两种类型学位培养大纲中就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做出了规定,专业学位人才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实践,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学术学位则是面向理论,培养有理论深度的高层次人才但在实际施行中为何会出现同质化趋势呢?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学校对自身研究生培养目的定位不清晰,逻辑起点出现偏差,导致后续工作一直在错误的轨道上行走其次是资源配置的问题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大幅扩招,入学的专业学位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导师队伍却没有明显扩大,生师比失调严重,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小规模生师比,中国在这方面可谓“庞然大物”过多的学生让导师无暇相顾,且一个师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学生交织在一起,导师统一带两类学生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淡化二者的差异性,而且还会出现某种类型的研究生被边缘化的倾向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由不同类型的导师带领是否会更加凸显各自特色呢?最后,配套设施不健全也是一大问题众所周知,学术学位研究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训练,这种训练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外,更要通过导师课题参与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更需要大量的技能训练平台来厚植自身但目前基数(研究生数量)大、分子(资源)小的情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使得当前两种类型学位特色难以凸显,成为专业型研究生实践性不强、学术型研究生理论性不够、培养趋同性更甚的原因之一颇为有趣的是,加塞特在论述大学使命的间隙,还对空有激情而缺乏行动的倾向进行了直截了当的批判毋庸置疑,激情是人类从事任何事情并坚持下去的基本条件之一,尤其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激情是支撑研究者在漫漫科研路上探索的灯塔与火炬,更是研究者们深度浸润、乐在其中的契机然而,试想一下仅有激情而无行动会发生什么呢?那极有可能会出现一大群只会待在床上仰望星空、渴望创造的人,而他们“创造”的念头和冲动也只限于下床前一刻在学术工作中如果仅有一腔热血,那么我们可能只会止步于浅尝辄止,每一步都无法深入这一点颇符合初入学术领域的学生们,遥想刚入学时,对教育学充满向往和好奇心,觉得什么话题都想研究,什么问题都可以研究,凭着一腔热血想当然地寻找研究问题,刚刚在某一领域挖了一寸,觉得阻力甚大,便轻易放弃,转而又关注另一领域,整个过程像猴子捡香蕉丢西瓜,不停地捡,不停地丢,结果两手空空,空耗精力,激情也逐渐耗竭如果激情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无实质行动的支撑,那么等待人们的只有迷茫与挫败感我也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成为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和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