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通用1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作为教师,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过却是第一次拜读他老人家的文章,领会他的经典教育理论细细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仿佛在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讲述他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及他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使我不禁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落后和愚昧无知而汗颜因此我由刚开始的好奇应付阅读,到及时记录阅读中引发的真切感想,再到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两遍地反复阅读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陶老先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理论的透彻研究,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更是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就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在我们的心田下面谈一谈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论,给了我很大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5在一次学校业务学习会上对“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了解有多少”的问卷调查中,我惊异地发现,虽在师范院校曾听过老师的讲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竟然只依稀记得除了他的几句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外,其他就浑然不知了正如作者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To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像陶先生遇到的类似打架的学生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始终把爱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记得我班原有一名调皮学生,上课做作业时总以肚子痛要上厕所为借口出去遛一圈,我没有横加指责,粗暴对待,相反,却对他关怀备至,倾注真心,又是端水,又是细心询问病情和征求是否需要上医院,学生看到教师为他来回忙碌,几番下来,心存不安,继而改之由此可见,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当你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千万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如果我们都能像陶先生那样,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6对于陶行知,只知他是杜威的弟子,只知生活即教育闲暇空余之时,我读了他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做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生活即教育”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用生活来教育,教而学,学而教,这是我读完陶公著作的收获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7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二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8读书是我的最爱,我在工作之余抽时间来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有用的书,近来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二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9近期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这本书是陶行知论述教育主张的演讲稿、发言稿、书信、发表的文章的集子说实话,我们都知道陶行知的名字,但并不真正了解陶行知其人其教育思想,之所以买这本书,和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样,是冲著名气去的都说,做教师的应该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而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会理事长张圣华在为《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作的序里说“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看到这句话,我吓得暗拍胸口幸亏我终于要看了下面,就把我对陶行知的教育主张的领会总结一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是陶行知的教育观点我认为这主要阐明了一种课程观生活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他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但如今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一旦“实践”,成绩就要下来,那怎么行?从教育部门领导,到学校领导,到老师,扩至家长,莫不在“成绩”中摸爬滚打一一我们这是怎么了?明知是不行的,却像是在做一个噩梦,就是醒不过来今天,我和我的小姑子在一起聊天,聊起了教育,她一个“外行人”,居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来“学那些死知识有什么用啊?孩子背啊、写啊、练啊,到了社会上有多少用得上?有多少上学成绩不好的学生,进入社会边实践边学,干得更好”我一边听着,一边汗颜,我一个教育人,干了二十多年了,还把持不住走正确的教育之路,怎不汗颜?记得多年前,我去东北师大附小参观大家都知道,附小的校长熊梅是留日的教育学博士,很早就提出并开始实践开放教育当时的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且不说,那些丰富的课外活动(陶行知是反对这样说的,他认为教育没有什么课内课外,但我没有更好的词)就只一样,我就觉得熊梅的办学理念绝对是正确的附小的厕所是在楼内的,一点味儿都没有,每到下课,你就可以看到有拎着拖布、水桶的学生来来回回,清洁厕所,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声音,做得是那么自然、那么熟练把各种活动、自治纳入教育范围,学生锻炼出的是能力,获得的是经验,自立自理,这样的孩子什么干不好呢?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启迪“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不正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吗
二、关于“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一观点为我们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教学并非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仍采用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不是所谓的培养能力了,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由笼养式的“喂养喂饱“,变为想尽千方百计的让学生主动”觅食“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么各种事物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工陶行知给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定的教育目标是“二十三常能”,分“初级十六常能”、“高级七常能二初级十六常能有(相当于中学毕业吧)会当书记(管卷宗、写社交信、做会议记录等);会说国语(讲解、演说);会参加开会(发言、提议、选举、做主席等);会应对进退(招待宾客,引导参观、招待茶促、送信接洽等);会做小先生;会管账目;会管图书;会;会烧饭菜(小锅饭、小锅面、小锅菜十味以上,并会做泡菜、咸菜、糖果、果子酱、腊肉等);会洗补衣服;会种园(小学生每人至少种菜半分;中学生至少种一分);会布置(装饰、陈列、粉刷、洒扫);会修理;会游泳;会急救;会唱歌高级七常能有(相当于高中毕业吧)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接电;会担任翻译;会临时演讲;会领导工作他是反对教育培养出书呆子和官僚绅士的,他认为中国近代屈辱史都是因为统治者“愚民”,是教育不发达造成的,教育专培养无用的XX——书呆子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呢?学习好就行,什么生活自理,什么纪律自治,什么“知行合一”,都可以不管,高分低能且不说,有分无能是大多数这样下去,我们国家是不是在几十年后还要再重演屈辱史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倡导在教学方法上要“教学做合一”,意思是教师教得法子要依着学的法子,事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比如说学游泳,就要在游泳池里边实践边学边教他认为“做”是核心,惟有“做”,才能产生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钥匙”,是学习人类社会经脸的基础,”接知如接枝”,果树嫁接,须有母根,没有母根,便如沙上建楼,学生学习知识也一样,没有自己的直接经验,便消化不了人类的间接经验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多“体验”,注重“个人的直接经验”,就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正是陶行知观点的映现吗?陶行知说的“做”,就是“在劳力上劳心”,一边做一边想怎样能做好,再由具体而一般,由片段到系统,探寻规律,上升为理论,所以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只有这样学,才是真正的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他还提出“做”的两个要素一是做必须用器官,做事用手,学就要用手,教就要用手,做事用眼,学就用眼,教就用眼,或者是几种器官合用;二是做要用工具,除了书本外,显微镜、望远镜、锄头、斧头等等,做什么事就要用什么工具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改革,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要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倡导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把这些勾连在一起,觉得真正懂得了“所以然“一一我这是寻根之读啊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二本书序的作者张圣华对此有精彩的议论,我摘录如下教学做合一,这些观点似乎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但推行起来非常艰难,为什么?因为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的灌输教法,需费大力气学习、思考,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备课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太费劲了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如果我们当老师的备课“不费劲”,很可能我们就不能成功我读这本书所获得的并不仅是教学法,我深深震撼于陶行知先生在那个民族危亡、战乱频仍的时代,仍有一颗火热的以教育救国之心和全身心付出的躬身实践之行他创办育才学校、晓庄师范,他发起“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四万万同胞有一人不受教育皆是我辈之责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二所以董必武说“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正像本书序的作者张圣华说的,这才是陶行知精神的本源,没有这些精神,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我在20xx年的工作室研修总结里分析自己的问题是“逐于技而忽略人”,是的,必须有一颗对教育的责任心,必须心里装着学生,才能让我们的“技”更好地服务于人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0这次,我有幸拿到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原先想自己工作了将近20年,教育理论已经学了不少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又会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种想法,我阅读了此书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所谓学无止境啊!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其中感触较深的是
1、生活教育思想是贯穿在陶行知所有的教育思想之中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给生活以教育,对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我觉得学习陶行知思想时,重要的是把陶行知思想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更好的掌握教育规律,更贴近生活,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够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现在与今后需要什么,给予每个学生他需要的教学与教育,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每项本职工作,服务于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这就是我在读了这本书以后对教师工作进一步的理解
2、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教学的重心要为学生今后的现实生活做准备中,现实生活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普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以此为标准,以此为准则,实施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没有让“教”、“学”围绕着“做”这个中心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读了此书后,我真正明确了,为了学生今后更好的生活,我们要尽可能给予他今后需要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让他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1还记得在徐州高等师范读书时,就从书本中认识陶行知先生他的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被学校挂在走廊现在读起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去体会,和我作为一名学生时候感觉是不同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师德培训教材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二、生活中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三、教“学生学”“教学做合一”,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书中他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J,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会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以陶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过硬的技能,让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就调动不起来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常说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体现出这个”导“字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该把解决问题的现成的方法直接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如同教师要给学生一根竹竿,使学生顺杆而上自己动脑,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寻找最佳结果为避免学生盲目性,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教学流程,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触类旁通由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老师在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同时,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关于”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的道理教书如做学问一样,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才会不断创新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二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二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3近一阶段,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通过学习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它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小事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每天四问,每天快乐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他要求大家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并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每日四问,把我们平时看似不经意的许多坏习惯都问了出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
一、要诚实无欺
二、要谦和有礼
三、要自觉纪律
四、要手脑并用
五、要整洁卫生
六、要正确敏捷
七、要力求进步
八、要负责做事
九、要自助助人
十、要勇于为公
十一、要坚韧沉着
十二、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总之,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论,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4在工作闲暇之余翻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对于一个新的问题,不是要教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指导他们自己主动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求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今天我们新课程说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做三者当中,陶行知更加强调“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从实践中获得认知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它在反传统的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教学活动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去努力,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生活中关注教育,我们的教育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读后不由深思孔子说“每日三省吾身”,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每天四问”,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一人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才能防微杜渐,在反思中才能不断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我们不只是为了教学生学习知识,更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人应该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我们更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众所周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一定程度上,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责任对于教师来讲,我们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关系到学生和家庭,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身体健康也是教师的一种素质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患有不同程度职业病的教师竟然达到三分之一,我们经常看到某某老师带病坚持工作以致倒在讲台上的报道究其原因,其一是老师没有科学地安排工作,没有安排专门时间来锻炼身体;其二是许多老师健康意识较差,有病能拖则拖,没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还经常熬夜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一一“一”(专一)、“集”(搜集)、“钻”(分析)、“韧”(坚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名教师要想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仅仅靠已有的知识储备,积累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能适应课改后的教学要求的,必须不断补充营养,及时探索新知,有所取,有所弃,既博选众家,又在重点环节有所专攻,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头脑中的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应用,再由实际的案例上升为理论如果我们把“一”、“集”、“钻”、“剖”、“韧”这5个字好好地融会贯通,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一定会提速陶行知先生认为要紧的有三点“一是要站岗位,二是要敏捷正确,三是要做好为止”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因此人人都要有站岗位的教育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工作只有敏捷而正确才有效力工作怎样做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熟练和精细粗心大意,是最易弄错弄坏事情的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每日四问,时时反思,鞭策我们时刻保持上进之心,拥有好学之心,固守责任之心,坚定向善之心,才可以见到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他们是一个整体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J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师自身应该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钻研符合学生口味的教材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完成素质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也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多学教育理论、业务知识,储备知识,边教边学,多向前辈学习,积累经验,多和学生相处,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真正的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落实到行动中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2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经也拜读过这回,看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这个才从学校毕业,又来到学校的师范生来说,好像又上了一场课从学校毕业之后,我就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先生”,年轻总是经验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岗位的这些日子以来,我依然虚心求教于年长者对于教学生,我还是觉得自己不行而校长给我们这次机会,学习这些文章,无形中也给了我们鼓励我们从书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长的良苦用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但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的一些文章,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是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改变,在学校里面一直学习的,就是怎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先生二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教书的方法,都是怎样教别人学习的方法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研究一些学习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师范生的第一变一一变孙悟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之中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校长就经常跟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要根据他的目的,他的性格,来研究对他应该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老师,对于这点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学习,他们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细心,去研究他们的思想,不仅做他们的师长,更重要的是去做他们的朋友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对学生爱护有加,他们的这些精神,值得我这个初生之犊好好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一一变孩子》一文,正是告诉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就像林丽敏老师那样,她所教的班级,三年来,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没有一个学生离开这样的老师,不正是和同学们融入一体,把每一个同学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记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林老师一组,她一边改卷,一边还在想着该给学生讲些什么,还想着学了这么久了,考了这么久了,再给学生们做什么练习,他们只会更累更辛苦她正是一个知道如何“变成孩子”的老师这些天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是一份永远无法用尽的财富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3前段时间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觉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乂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的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事实上,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建造优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大了于是,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费仍然屡禁不止;我们的学生能痛快地答对英语的选择题,但面对外教却张嘴困难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桥梁,而且,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初看起来这与教学做合一有重合之处,细想来则不尽然,”教学做合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对“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则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学习中的地位“行”对于教学很重要,而这种“行”绝不仅仅是“教学中的实践”那么简单,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教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了,而学生认真听讲和作业的代价往往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的缺失当然,并不是说要“行”就要放弃听讲和作业,只是要明确这三者应该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上,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只重听讲和作业而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他曾说“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但是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究竟该如何“授人渔”呢?我认为当有三点值得注意一为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则水尽源竭,当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说“好学是传染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二为耐心亲切的态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关系的好坏松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教师和善耐心,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反之则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来,教师纵有五车之学八斗之才,只怕也难在那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吧三为灵活的教学手段注意力难集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尤其是小学生,好动难止,那么教师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否则上述两点都将成为无根之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4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J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