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考向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与传承【史论精讲】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1..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2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
3.融合,是中华文明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4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二、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表现,小仁饱色勿•海乂用]代学汶.阴W仇/伏•崎(华a*超切-义文3码,树乂波曲少”|曲麻花加利仆力性中,外“闽东、吊僮被沿%、4心北g以6才4%*率
5.1«庆七也逐以好传,心相x、63女代3优伙)7【典例互证】L(2021•广东高考)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流域风格的青铜器,说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举一反三】(2021•荷泽模拟)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2021•浙江高考)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举一反三】(
2022.银川模拟)周灭商之后,将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各地主要封国分布如图据此可知,分封制()A.标志着中国由此进入文明时代B.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C.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D.华夏认同观念在西周逐渐形成考向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特征【史论精讲】
一、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
1.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部落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工具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已2经出现了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二、3商周制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制度利弊影响使传统文化形成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宗法制民心度造就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形成“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造就一批批爱国忠孝之士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重视私德,而忽视公共道德;任人唯亲,忽视法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分封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及文化制度心理的认同商汤“仁德治国”及分封制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强调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典例互证】L(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0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举一反三】(2023•泰安检测)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
2.(2021•湖南高考)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举一反三】(2023•潍坊模拟)《尚书》保存了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学说
3.(
2017.4•浙江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缗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
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对点演练模拟解决学与考结合问题制度的特点L(2022•广东联考)2020年5月,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2.(2023•山东联考)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嫂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继承人的品德优良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公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进行有效统治B.推翻商朝政权C.发展西周经济D.扩大周朝疆域
4.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A.具有浓厚血缘色彩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C.开始出现分封制D.阶级矛盾变尖锐
5.(2023•营口模拟)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当时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B.国家的统一C.分封制的盛行D.民族的隔阂
6.商内服成员主要由居住于王畿地区的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组成,而西周自建立便对王室及同姓子弟等进行分封,使之到远离王畿的地方“以藩屏周”,又在王畿地区分封了一批功臣、同姓及异姓诸侯据材料可知()A.周强化对统治中心的控制B.周宗族聚居状态逐渐被打破C.周王室血缘观念逐渐淡化D.周实行分封与内外服相结合答案部分rStx1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x2学会支配自然力x3社会生产力x4家族世代承袭x5“天下为公”天下为家”x6等级化政治化考向突破讲练结合考向一LD【解析】题干信息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流域风格的青铜器这说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推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周边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排除A项;只从“应国”一个国家无法得出“各诸侯国都维护周礼的普遍性结论,排除B项;宗法制度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且青铜器一般是礼乐制度的象征,和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C项【举一反三】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2.B【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与述职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故选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C项;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统治791年,排除D项【举一反三】B【解析】根据材料“周灭商之后,将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各地”及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之下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同时西周的文化传播到边远地区,有利于推动周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周代分封建制并不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排除A项;分封制之下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C项;华夏认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排除D项考向二
1.D【解析】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举一反三】A【解析】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关键信息“周朝”“部落政治”等,据此可知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据此可知应该是分封制的推行,取代了原来禅让制下的局面,故A项正确,C项排除;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权力划分的原则,不属于地方制度,故B项排除,实行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西周时期,故D项排除
2.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项;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辩论,排除B项;人性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排除D项【举一反三】C【解析】材料“不要只从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看”“想要万年称王,世世代代安民,养民”说的是重视黎民,故选C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并且题干也未表达,排除B项;人与自然和谐是道家思想与题干西周初期民本思想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
3.【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结合材料
一、二,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对点演练模拟
1.D【解析】仰韶文化中包含山东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说明多元文化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D项;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时期,国家还没有形成,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排除A项;贫富分化开始出现与“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不符,排除B项;中原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
2.D【解析】据所学王位世袭制的知识可知,“家天下”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故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项;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是“家天下”的产物而非原因,排除A项;继承人的品德是否优良是禅让制的标准,与之相关的是“公天下”,并非“家天下”的根源,排除B项;家国同构观念是“家天下”的产物而非原因,排除C项
3.A【解析】依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推行有效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此时商朝政权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发展西周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扩大周朝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
4.A【解析】根据材料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具有浓厚血缘色彩故答案为A项;小康取代大同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历史的进步排除B项;开始出现分封制是在西周,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
5.A【解析】根据材料“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文化发展传播,促进了文化心理认同,即反映了文化的扩张与认同,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混战分裂时代,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东周时期逐渐瓦解,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的混战客观上加强了民族融合和联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族隔阂,故D选项错误
6.【解析】商朝内服制度下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聚族而居,而西周分封制下王室及同姓子弟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又在王畿地区分封了一批功臣、同姓及异姓诸侯,这就打破了原先宗族聚居的状态,有利于扩大疆域,巩固统治,故选B项;“使之到远离王畿的地方以藩屏周”表明西周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对王室及同姓子弟等进行分封”是周王室血缘观念增强的表现,排除C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周朝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