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四单元单元高效整合与综合测试[纵向梳理]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主要方式表现举例近代西方列强发动四次大规模的侵华军事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割占土地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政治侵《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略获取特权《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如慈禧太后、以华制华袁世凯等《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开埠通商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经济侵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略获取特权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战争赔款《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
4.5亿两镇压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思想渗透化渗透坏辛亥革命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美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3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趋势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转型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1从政治折射点看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与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备了条件2从经济折射点看甲午中日战争后,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巨大3从思想折射点看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等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特别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外关联]用联系的观点认知历史近代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发展进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程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工业化的进程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中国工业化开始时由地主阶级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领导力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甚小,量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导权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资金来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萌芽被外来侵略截断的情况下源本的原始积累出现的,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严重不足中国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而民族工业化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工业始终以轻工业为主,重工的次序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业比重较小,工业结构极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