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原则,故选A项
4.(
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1953〜1964年,,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I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取得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苏联(C)A.垦荒运动的推行B.经济体制的转型C.农业政策的调整D.产业结构的重建[解析]根据材料,“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
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可知苏联农业生产获得了发展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故C正确垦荒运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经济结构的重建,不符合苏联的史实,故D错误
5.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赫鲁晓夫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A.促进农业发展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C.援助集体农庄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材料“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说明赫鲁晓夫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
6.(2020・山东临沂期中)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赫鲁晓夫的做法(D)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C.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目的是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解析]根据“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可知,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玉米的目的是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故D正确;大力推广玉米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A;大力推广玉米不符合苏联的国情,故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错误
7.(2020•山东德州期中)20世纪50年代,苏共某领导人指出“有一些‘聪明人居然把轻工业同重工业对立起来,硬说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在苏联经济发展的初期才是必要的,现在我们只要加速发展轻工业就行了”据此判断,他(B)A.呼吁改革经济体制B.依然重视重工业发展C.注重市场调节作用D.强调优先发展轻工业[解析]根据材料“有一些‘聪明人……硬说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在苏联经济发展的初期才是必要的,现在我们只要加速发展轻工业就行了”可知,这时期苏共领导人对强调发展轻工业的人称之为“一些‘聪明人,显然不认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看法,说明苏共领导人依然重视重工业发展,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优先发展轻工业还是重工业的问题,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苏共领导人仍然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没有强调是否重视市场调节作用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的苏共领导人不认同优先发展轻工业,依然重视发展重工业,故D选项错误
8.(2019•广东汕头市二模)1960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74%,到1963年这一比值猛增到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C)A.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
9.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C.中国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D.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经互会中贸易的比重上升,这主要和中苏关系破裂有关,C项符合题意;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一直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因此并不是20世纪60年代同经互会贸易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A项排除;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破裂,B项排除;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10.(2019・江苏高考模拟)“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C)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材料“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力图重现个人集权”“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故C项正确斯大林、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皆不是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权力的,故A、B、D三项排除所以选C项
11.20世纪70年代,苏联领导人曾说“让我们等待西方由于它的内部经济危机和它同第三世界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而自行灭亡我们应当避免冒风险或采取危险的倡议”这表明当时的苏联(C)A.预见到两极格局崩溃的必然性B.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C.尚未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D.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团结斗争[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国家加强了经济一体化,经济实力增强,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自行灭亡”说法错误,没有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C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并非是西方资本主义自行灭亡,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
2020.河南南阳期中)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至I」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B)A.美国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解析]从材料图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的说法与材料图表中1965〜1975年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苏联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固然对工业产值增速会产生影响,但不是两国经济此长彼消的主要原因,经济政策才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这表明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
12.(2019•广东茂名二模)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声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C)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做法不利于科学技术研究向工业生产转化,造成了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其后果是妨碍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体制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没有涉及科学人员功利化的倾向,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学体制的问题,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20年是苏联解体29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
7.1%,比前五年下降L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四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
5.1%、
3.1%、
2.2%、
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耍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苏联美国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55年)1960年)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I960年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至1969年)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70年代)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1985年至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美关系回暖政策阶段(1991年至今)两极格局解体后美俄政策回暖阶段(1991年至今)——摘编自吴于厘、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阐述二战结束后,虽然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然而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到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解析1论题,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过程,据此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美苏争霸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冷战状态、彼此的政策调整基调、国家利益及核武器制衡、政策的总体特征等方面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