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高三届第二次适应性训练202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意,可以简单概括为“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中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其次,中西方的正义观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和“义”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以“实然”指导“应然”?还是首先确认“义”之准则,以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显示了一种“以正为义”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和阐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生活中构成正义的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诸如“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制度正义”与“程序正义”,“权利正义”与“分配正义”等具体类型,科技的发展J各种电子产品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豆品,由此产生了社会生活噪音对人们耳部的危害不容忽视有时我们坐地铁可以清楚地听见旁边陌生人耳机里播放的音乐,这说明他的耳机音量已非常大\^/\Z\✓Z\Z\Z\Z\ZXZ\Z\Z\Z*Z\Z\Z\Z/了,若长此以往,他很可能会出现
①o英国一项研究也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有可能导致耳聋提前到来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
②o这种噪音性听力损失(噪音性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高频),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听力损失,脱离噪音环境,
③O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发生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根据文段内容,为“噪音性聋”下定义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再——研究如何改进它们的设置这种日趋实证化的探究,把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引上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设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势”概念,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特色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以义为正”的思考路径古人先后用“义”与“利”的对立来强调“义”的内涵,用“天理”与人欲”的尊卑来阐发“义”的根基,用“君子”与“小人”的身份来展示“义”的形象等,这些都是着意于贯彻“以义为正”的正义观,总体上并未超出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正义”长期是一个似有似无、可以被各种道德规范替代的“弱”概念,甚至“正”“义二字也很少在这个意义上连在一起使用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正义”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摘编自李德顺《中西“正义”理念之异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来说,作为价值观念的西方正义观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对社会的批判与建构,进而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B.中国的正义是指“合乎正当的情理”,经过儒家的演绎,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是古代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之一C.正义的本义是“应然之理”,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正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信念和信仰对象D.直到近代以来,“正义”在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方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荀子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在正义观上的“两分法”,强调其道德评判标准B.对中西方“正义”理念,文章不仅论述其相同部分,更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辩证科学C.文章论证中西方“正义”概念强弱性的思路相同先点明思考路径,继而通过层层因果分析得出结论D.文章对“正义”含义在中西方的异同进行论证后,分析了正义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正义观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思考路径上则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B.无论是被看做“天经地义”的自然启示,还是来自人类良知的“绝对命令”,都可以看做正义的“理应如此”的“理”C.“正”指“实然”状态,“义”指“应然”认知,二者间的指导关系中西方相反,因而“亢旱三年”在西方读者看来是不正义的D.中国历史上“义”内涵丰富,总体属于儒家“仁”的学说,淡化“人权”概念,导致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想要解除烦恼时,想来想去兜了一个圈子之后,结果依然回到烦恼的原点这样的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循环论证的套路吧甲因为遭遇堵车而错过了与乙约好的时间,他正在说明原因我们来听一下他们的对话甲“我遇到堵车,错过了与你约好的时间,非常抱歉”乙“你说的话不可信”甲“为什么不相信我?”乙“我觉得你像是在胡说”甲“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乙“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其实,乙最后的这句“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和第一句你说的话不可信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乙与人争辩时用的是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但它却不是表达正确主张的逻辑因为,如果“甲有不可信性格”,那么“甲是在胡说”是正确的但是,最关键的“为什么不相信甲”的理由,却没有在对话中出现循环论证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中在定义词汇时,有时也存在循环论证例如,假设用“东是面向北时的右侧”来定义“东”同时,用“右是面向北时的东侧”来定义“右”那么,这就是循环论证的定义像这样在定义词汇时采用的循环论证也称为“循环定义”循环定义对于只知道“东”或者“右”的其中一人而言,这样的说明才是有用的;而对于既不知道“东”也不知道“右”的幼儿而言,这样的说明就没用悖论是指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包藏着矛盾的一种状态在悖论中常常使用循环论证悖论有各种各样,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称为“说谎者悖论”例如,有一名男子自称“我是说谎者”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但是,如果要分析一下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那么就会陷入循环论证,进入“不能确定答案”的状态首先,假设该男子是个说谎者,那么,他说的话就是假的“我是说谎者”这句话是谎言但是,这和“该男子是个说谎者”的假设矛盾现在假设该男子不是说谎者,该男子说的“我是说谎者”就是真的,那就又一次和假设矛盾这就是一个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从逻辑角度来论证科学的正当性的“归纳法”,也会陷入“归纳法悖论”中科学,就是推导出隐含在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例如;我们是从“一旦松手,苹果就会从手中落向地面”等这样的观察中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么,“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至今经过无数实验证明是正确的,从来没有得到与之矛盾的结果”“因为至今是正确的,所以凭经验得出今后也会永远正确”的推论,就是“归纳法”科学,就是根据归纳法推导出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那么,归纳法是否绝对正确呢?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会不会一夜之间变得不正确了?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一就是“自然界在相同条件下做出相同表现”的“自然齐一律”假设这个原理是正确的,那么,只要今天的条件和昨天完全一样,一旦松手,苹果还是会和昨天一样落地因此,人们就相信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在今后仍然正确那么,为什么“自然齐一律”至今依然正确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自然齐一律”一直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逻辑就是归纳法的逻辑也就是说,用归纳法来证明归纳法是正当的,这就是循环论证科学能够准确预测大自然的现象,在社会上也获得巨大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即使是怀疑归纳法的人,每天也在享受着科学带来的恩惠为了证明科学的合理性,人们一直在尝试证明作为其根据的归纳法的合理性但无论怎样往前追溯,仍然不能跳出循环关于“用什么逻辑能够证明看似毋庸质疑的科学合理性”这一问题,科学哲学家至今仍在努力探求(摘编自三泽龙志《循环论证——来回兜圈子的谬误》,陈敏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乙没有给出“为什么不相信甲”理由,他的争辩只是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实则是在来回兜圈子地循环论证B.循环定义采用循环论证来定义词汇,对于不理解定义中用来相互证明两个概念的人来说,很难产生认知作用C作者认为悖论有隐蔽性,对此认真分析,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推理情况,导致答案无法确定,陷入循环论证怪圈D.归纳是从认识研究个别事物到概括一般性规律的推断过程,从逻辑角度来看,科学领域的归纳法也是循环论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有形式上的理性,但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循环定义可能就有这个特点B.庄子认为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理都会令原来的意思大打折扣,得出“言尽悖”的结论,庄子的这个论断属于“说谎者悖论”C.科学合理性是基于经验的判断,依据“自然齐一律”,人们认为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今后仍然正确,这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D.作者从生活谈到科学,列举种种循环论证的情况,指出科学哲学家也无法解决此问题,这让读者认识到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
6.作为一篇有关逻辑的科普文章,本文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孙鞅杨刚西北的高天是欢悦的艳明,像发光的蓝水晶,太阳金闪闪,从远际暗暗镶上水晶边沿,烘起一圈宇宙的晕润,如天的冕旅于满殿的肃静中,秦孝公端整的扬起他宽洁的前额坐在宝座上消息已经宣布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显出自己对于责任的敏感,也提醒自己别在新出现的事物面前丢了身份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色相,对自己,对人家;当然心里虽十分用力把国事提在前面,那尖头的自己老是由国事的膈肢窝里钻出一只刀子样的眼睛来问“干这种新事于我有什么份呢?那时要把我搁在哪里去?“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宰相甘龙颔下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披在红袍的前胸上;下巴软软垂在胡子的里面交着手,挺着胸,站在朝廷班首,在他凝聚的眉毛下面仿佛已堆积了一团保卫国家传统的刀剑他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立在那里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在神经质的跳动鼠子样窜着的眼睛东溜西溜仍然又回它的老目的上面去,他皱纹特多的那窄窄前额上时常闪过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利呢?有什么好处?”一时他的鼠眼窜上了另一个同伴身上,做出寻找同情的神气但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雪白圆满的脸上攒聚了一堆焦急,微微泛红,他的头巾穗子轻轻颤摇,厚嘴唇翕动着不耐烦他穿了新膝裤的腿似乎在嚷“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呀!把我的膝裤老是盖着,不能忍受呵”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阶墀下面的阳光里,直挺挺走来了那位众人所期待的白衣警惕的三角眼这时是牢牢踞着不动,像是过度矜持,又像是防敌孝公的响亮声音在殿上震动,大臣们全都提提脚跟,伸长了脖子“群臣大夫,我三年求贤要图改造国家,继续先君穆公的大业贤士公孙鞅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他对于我有所献议,但是依据他的献议,我国其势不得不对于例行的旧法加以改革这是国家百年大计,诸大夫可尽量发抒意见公孙鞅也可以坦白说话现在,公孙鞅,你先陈述你的理由”公孙鞅稽首,心里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看着孝公说道“君主,诸卿大夫,怀疑一种行为,那行为就不会完成;怀疑一件事业,那事业就不会有效果行径高人一等的,世人原不能谅解他;见解独到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誓议愚人为既成的环境所蒙蔽,聪明人却在事先就见到了创始的功业原不能求一般人赞许,等事成了,一般人自会来享受讲求最高的德行,就不会与流俗相合,要立大业也不必求人人都同意”说到这里,他顿一顿,眼光将群臣一扫,加重了语气,高声继续说道“因此,圣人只要能强国,不必取法旧规!只要可以便利人民,不必墨守成礼”“说得好!”这是孝公响亮的赏赞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他的白胡子抖抖的,下巴肉也颤颤摇动他扯起沉重的眼皮,从班次里庞然移出沉重的身体走到孝公面前把双手拱着一举,用元老口腔说“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还有,还有……”公孙鞅见他摇头结舌,便不客气的截住他“甘龙这话是世俗一般之见常人苟且偷安,学者执于旧闻这两种人只能奉公守法,作个小官儿罢了,哪里能和他们讲到超于旧规以外的事?三代不用同一礼教,却都王了天下,五霸都作了霸王,也各有各的路径聪明人作法以适应新情势,愚人却为法律所制有才能的人改革礼制,无用者才被旧礼制捆着呢”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以班次以地位,杜挚觉得朝臣的眼锋都在逼他说话他只好走出班来硬着头皮对公孙鞅讲“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学古总不会学出罪过,按着旧礼走,是不会出岔儿的哟”这位先生是管财政的大家,他的账簿写得清楚极了他说话的时候手指拨上拨下,仿佛在空中打算盘公孙鞅最看不起这种奴性的“现实主义”,他冷冷一笑,面对孝公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于国有利,不须效法古人试看汤武作了天王并不是学的古法,而夏殷不曾改变古法反而失了天下!反古有何不对,循礼有什么好处呢?”“对极了!”孝公不知不觉的脱口嚷了出来只这一声就如命运已经宣判了一样,全个朝廷都哑默无言在不受抵抗的局面之下,公孙鞅受命作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创作于1939年,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变法为线索,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色人物对变法的态度
8.宰相甘龙“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说明他是秦国的元老,是旧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C.小说中人物刻画细致,性格活灵活现,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D.作为一篇故事新编,本文既有历史依据,也有根据时代背景做出的现实考量,“悬揣生象”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主题
8.面对变法,大臣们的态度各不相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归纳并简要分析
9.文章的标题是《公孙鞅》,而行文中却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黑;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巡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日“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勃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昧者则不然,攘其九族,远其昆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藉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谱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节选自《家范•治家》)【注】
①箕翼箕、翼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C.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D.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两句中的“是故”含义相同••••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C.“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与“先王所以为法者,人也”(《察今》)两句中的“所以”用法不同••••D.宗室,文中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通常以与皇帝的父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B.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勒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藕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敢有二心D.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昧者则不然,攘其九族,远其昆弟,欲以专利其身
(2)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貌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B.“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C.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15.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生命短暂的语句是“,
(2)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在《离骚》中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
(3)《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其“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原因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季是草木生长旺盛的季节,天气愈热,万物愈加
①O在山里,这种蓬勃的生命力达到了高潮,仿佛有看不见的通道,将所有热烈的色彩汇聚起来,如涓涓细流般不声不响,却鲜翠得几乎要溢出来在一片翠绿之间,
②地点缀着一块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原,没有一望无垠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乂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大的能顶得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不过三五尺见方因为只能依据地势开垦,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但是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标准”?只要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结出果实,不就是农田的标准吗?进入五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生长,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饱满,麦秆弯曲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
③,一株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操着涌向一边,再兴奋地奔涌回来,不亦乐乎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为何要多次使用“一次次”“一趟趟”“一块块”等形式的叠词表达,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