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1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认识其原因和演变趋势
2.了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理解其与国家治理治理的关系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明确其政治和社会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商周已有经常性、制度性的户口调查和登记战国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时期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百姓编户入籍后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百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汉朝户籍散乱东晋黄箱和白籍隋朝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大索貌阅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元朝相袭,不得变动户枯制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姻”,以里甲制为基础,每明朝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定的组清朝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I特别说明I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特点和主要功能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等特点,被赋予治安职能3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
①秦汉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③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社会治理
①特点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②演变时期内容秦汉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互相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I特别说明I保甲制的作用既可以清查户口,又可以通过“兵农合一”的制度维护社会治安,为军队提供后备兵源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渐合一
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形式内容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储量:赈灾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义食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一鸠杖,以示尊重优抚弱势群体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救助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出现慈善组织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4.特点1救济主体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成,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民间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5.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I特别提醒I古代社会救济的发展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旗、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秦分类登记制乡里制度什伍组织鸠杖度汉编户齐民常平仓制度隋大索貌阅置仓积谷,义仓、社仓唐户籍三年一百户为里,五邻保制度养病坊造里为乡宗族内部的宋主户与客户保甲制福EQ院救助活动兴起元诸色户计众济院明户帖、黄册里甲制十家牌法慈善组织兴养济院起清永停编审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趋势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2.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渐合一
3.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