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十七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在中国封建社会,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赋役征发的最主要依据是()A.户籍B.田亩C.人口D.财产
2.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3.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下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做法()A.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B.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导致了冗官问题出现
4.(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8.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甲是明代基层的行政机构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5.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振孤寡,收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以后,在与诸侯的盟会中,还向各国提出“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的要求这反映出()A.救济思想源远流长B.齐国救济制度全面完备C.齐国重视救济建设D.救济建设助推齐国称霸
6.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对民众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7.(2023•浙江1月选考)延载元年
(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
8.明朝每年正月和十月,各村都要举行村民大宴,名曰“乡饮”与会者必须恭听年高德者的训辞和宣读朝廷法令,主持者在这一场合还要申饬行为不检的村民这反映出()A.地方管理行之有效B.基层治理重视教化C.程朱理学日益僵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9.明朝正德以前,法令只允许有官衔品级的达官贵族设立祠堂祭祀祖先,平民百姓建祠堂是不合法的嘉靖时期,才正式允许庶民修建祠堂,民间修葺祠堂之风开始兴盛起来这一政策的转变旨在()A.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10缓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C.打击贵族强化中央权力D.弥补中央集权统治的不足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11.下表为明朝广东省部分地区户数、口数变化情况据此推断,造成表中户数、口数变化的最具可能的原因是()洪武二十四年嘉靖年间户数口数户数口数广州210995608451170807553943南雄890967731682320622肇庆8911141579351956217459雷州453722256122414243227全省57973922370354638131875158A.战乱频繁人口显著减少B.里甲制度难以发挥作用C.编户逃避赋役脱离户籍D.摊丁入亩导致人口激增
12.明代中叶,开始推行附籍与寄籍制度所谓附籍是指“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宽恕)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寄籍是指保留原籍的同时可在外挂籍寄居这表明当时()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B.赋役负担的减轻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社会流动性增强
13.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14.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置族善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各地推选一位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称为老人毁坏亭舍、涂抹榜文者,予以严惩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A.注重乡土教化B.形成自治机制C.体现宽严相济D.依靠地方士绅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初,政府规定“民男
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鳏夫
六十、寡妇
五十、妇人有子若守节者勿强”这一规定,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富户对当地乡村的掌控,但也有利于乡村基层的稳定到了唐玄宗时期,随着富户阶层兴起,政府也逐渐尝试给富户摊派事务,并且兵役也多由富户承担“请于江淮转运租米,取州县义仓粟,转市轻货,差富户押船若迟留损坏,皆征船户”税、役都由富户负责,看似加大了富户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将权力交到了富户的手中——摘编自谷更有《唐宋时期的乡村控制与基层社会》材料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财政彻底陷入瘫痪状态面对困境,政府开始了全新的财税政策即两税制,有效改变了赋役不公的状况,大大减轻了贫农的负担,保证了乡村社会的稳定此后唐代统治者亦多次下令,重申两税制“天下除两税外,不得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令御史台严加察访者”通过禁止人口买卖、叫停苛捐杂税、打击宗教势力等手段,政府有效地维护了乡村基层的秩序而在两税制的背景下,富户成了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这既解决了乡官制下里正没有足够能力收取赋税的缺陷,也有效保证了贫农的基本生存,故而富户阶层最终成了政府在乡村的代理人至此,富户轮差的户役制兴起,唐代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基本完成——摘编自胡瑜借《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唐代乡村治理转型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乡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乡村治理的新举措,并简析其影响参考答案
1.解析选A中国封建社会,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为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劳役征派,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统治者就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即制定户籍,作为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最主要依据,故选A项
2.解析选B据材料“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可知,汉代这一政策保证了农户户数的稳定,而小农户是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进而保障政府收入,故选B项
3.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秦代到汉代,通过乡、里、亭和什伍制度,强化了政府对民众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减轻的信息,排除A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强化了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基层组织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D项
4.解析选D材料“凡甲内有盗窃……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说明保甲负责辖区内的治安和户政事务,故选D项;“完全禁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保甲的职责,未涉及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排除B项;保甲并非明代法定行政机构,排除C项
5.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齐国重视对贫苦民众的生活保障,且将本国所实行的救济政策推行于别国,足见齐国重视救济建设,故选C项
6.解析选B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即强化对民众的控制,故选B项;加强户籍管理并不等同于抑商,排除A项;材料中的户籍管理并非仅针对诸侯王国与豪强地主势力,排除C、D两项
7.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延载元年694”可得出是在唐朝,根据材料“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可知隋唐政府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故C项正确黄籍登记是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故A项错误;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故D项错误
8.解析选B根据材料”与会者必须恭听年高德者的训辞和宣读朝廷法令,主持者在这一场合还要申饬行为不检的村民”可知,这反映了明代重视基层的教化治理,B项正确
9.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建祠堂有利于团结宗族势力,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修建祠堂与缓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无关,排除B项;修建祠堂并不会强化中央权力,排除C项;材料政策的转变旨在发挥民间宗族治理功能,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答案
(1)主要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2)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原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
11.解析选C结合表格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年间,广东各地区的户数和口数都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而此时的明朝社会相对稳定,并无大的战乱和战争,这说明表中的户数、口数的减少是编户逃避赋役脱离户籍导致的,C项正确,排除A项;明朝的里甲制度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和秩序,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里甲制度没有发挥这一作用,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清朝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
12.解析选D根据材料附籍是指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宽恕)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寄籍是指保留原籍的同时可在外挂籍寄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增强,政府不得不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一定的变更,出现了附籍与寄籍制度,D项正确
13.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三国时期在户内有成年男性的情况下,女性和未成年人不能成为户主,这说明与两汉时期相比,三国时期儒家三纲五常和尊卑长幼的观念影响加深,即儒学逐渐渗透到基层管理,故选C项
14.解析选A据材料“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置族善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可知,明代的基层治理中注重乡土教化,A项正确;“自治”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教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依靠的力量,排除D项
15.答案1特点强制富户帮助贫困人群;赋役负担向富户倾斜;富户逐渐掌控基层乡村2新举措改革财税制度;减轻贫农负担;打击人口买卖和宗教势力;加大基层督查力度影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财税征收和财政困难问题;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了富户在基层管理的作用及影响力;促进了唐代乡村治理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