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六汉代思想大一统(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重庆模拟)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祭祀时奉献食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A.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B.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C.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D.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解析】选Ao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太常的职业不仅要掌管祭祀,也要兼管文化教育以及行政,结合所学,家国一体是以伦理秩序为政治本体所构建而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管理结构,故汉代太常延续家国一体的传统,故选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主要体现在统治者的表现,题中太常只是掌管祭祀,故排除B;由材料可知太常位列九卿之首,结合所学,汉朝三公九卿制中,三公的级别大于九卿,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内部的关系,与地方无关,故排除Do
2.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土”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土”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选B“土”由春秋时期的两层含义到汉武帝后专指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说明汉武帝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儒学正统思想地位得以确立,故选B;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A;宋代“重文轻武”,从材料无法得出汉武帝“轻武或重武”,排除C;秦朝时国家已经统一,“土”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拓展延伸】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势力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变化和形势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⑶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摘编自《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
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⑴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8分)⑵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10分)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7分)【解析】第⑴题“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一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⑵题“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⑶题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答案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8分)⑵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10分)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②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
③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7分)
14.(2020•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面有怒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法与儒的关系,以此提炼观点,结合材料的史实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论证即可答案示例1: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现出外儒内法的特征(2分)中国古代帝王宣扬儒家以德治国和仁政爱民的理念,但治国之时经常运用法家手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孝廉为标准选官,但武帝也善用法术势驾驭臣下,汉宣帝多用文法吏,以法家刑名之术驾驭臣属,并且严厉批评柔仁好儒的太子,以上都是外儒内法的表现明清时期,理学是官方意识形态,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儒家经义为内容,但是明清两代多有严刑峻法,例如诛族、凌迟,又以特务机构监视臣下,运用各种手段打击臣属,强化专制权力,这也都是外儒内法的体现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维护统治是历代帝王的根本目的,各派思想皆是手段,外儒内法适应了帝制社会的统治需求(10分)示例2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现出内儒外法的特征(2分)中国皇权统治下的律令繁杂而严苛,但多数王朝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和准则从政府行政看,汉武帝时期有着繁多详细的律令,但是司法审判并未完全按照律令执行,体现儒家义理的《春秋》成为超越法律的判决标准,当律令和儒家义理矛盾时,最终以儒家义理为依据,从民间教化看,儒学垄断教育,联系选官,不论何人成为王朝执法者,都是熟读儒学义理的儒生士大夫更加强调伦理道德而非严刑峻法,对百姓的教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非刑法刑法虽然是维护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但是道德教化是先于刑罚的,内儒外法更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10分)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时期议题理据内容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民政•议可以汉文帝灾异大遭旱蝗饥僮之害,谪见天地,佐百姓之急灾及万民礼法-议尊宝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汉武帝祥瑞鼎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人事-议郡守汉光武帝灾异六年有日食之异不宜频更据此可以判断汉代I导学号|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选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o【加固训练】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选A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故A正确;材料中突出解释“王”的来源,没有直接解释“天人感应”,故B错误;材料从源头对君主进行神化,没有涉及劝君主行仁政,故C错误;材料通过对君主来源的神化来愚弄民众,神化君权,而不是教化民众,故D错误
3.(2020•济南模拟)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解析】选Bo题干表明从“天命有德”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变化,强调“德”,而不是“天命”,故A错误;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B正确;为专制集权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故C错误;天命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故D错误
4.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解析】选C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得以大兴,统治者并没有放弃儒家学说,故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所以赦免董仲舒,是受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并不是迷信思想日渐式微,故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容是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赦免董仲舒是受此学说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不涉及皇权与相权冲突的相关内容,故D错误
5.(2020莱芜模拟)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A.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为君之道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C.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解析】选D结合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君主的统治之策在于把握百姓欲望的合适尺度,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控制百姓欲望的尺度而不是关注百姓欲望,A说法不准确,排除;“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百姓服从三纲五常,只是限制欲望,故C错误
6.(2020•开封模拟)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解析】选C“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实际揭示两者因依存而得功绩,再结合题干中的“片面强调”“忽视了”,可以得出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故选C;君权神授才是维护君权的合法性,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建设,所以D错误
7.(2020•抚州模拟)《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n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促进家庭和睦稳定D.维护封建纲常秩序【解析】选D根据材料“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可知,统治者大肆宣扬陈纪是为了宣传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秩序,故选D;以德治国偏向于以封建君主个人道德的范式来“感化”黎民百姓,材料体现的是君主用他人事例宣扬封建纲常,故排除A;加强道德教化、促进家庭和睦稳定是维护封建纲常秩序的表象,故排除B、Co
8.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解析】选D材料体现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德主刑辅”“先礼后刑”到曹操认为刑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说明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故选D;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和儒学哲学化,排除B、Co【加固训练】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选D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正确
9.2020•新余模拟据记载,汉宣帝“师受《诗》《论语》《孝经》”;成帝“壮好经书,博览古今”;光武帝“受《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这说明A.君主利用儒家思想提升治国能力B.儒学复兴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儒学对治国理政产生重要影响D.儒家经典成为帝王治国依据【解析】选A从几位皇帝所读的史书都是儒家经典,说明利用儒家思想提升治国的能力,故选A;题干并没有体现儒学对政治的影响,故B、C错误;题干也没有体现儒家经典是治国的依据,D错误
10.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毋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导学号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解析】选A据材料“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表明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故选A;据材料“《诗》”和“《公羊春秋》”说明是经学而不是品行,排除B;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时推行黄老之学,排除C;儒学取得了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加固训练】据《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错误
11.(2020•泉州模拟)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约占总人数的
52.38%这说明()A.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B.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强C.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D.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西汉后期“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和丞相中以齐、鲁、东海人居多,说明当时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选B
12.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