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高中语文习题课讲解之我见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评价更强调过程性、多元化但就目前看,考试依然是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高考是选择升学的高中生不可回避的关隘在“应试”的囚牢里如何开出素质教育的美丽之花,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一句话“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J陶行知曾称“这是再好没有的教育观……所发出的力量,可以教我们有面包吃,又有水仙花看”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就我理解,工具性是指要授学生以渔,人文性是要让学生能切实的感受到渔之乐语文的核心素养也强调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结合语文的根本性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当我在上习题讲评课的时候,就既给学生面包,也给学生水仙花那便是既要就题讲题,实现习题的工具性;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习题讲评课的时候我会注意对有些信息文化内涵的挖掘,而并不只是给学生一个答案,给他们一个套路,亦或是给他们一个思维方式便就此了事,我更想要让他们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再知其所以然,在知其所以然后得到文化的熏陶我的语文习题课,尽可能的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透过窗子去窥探古老而优美的中华文化,感受文化迷人的气息,受文化的熏陶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气质,并最终促进文化的传承我努力做到“博其以文例如在讲“蓝妒之思”这个成语时,我并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思念家乡”的代名词而是首先给学生讲解了一下典故的由来《世说新语•识鉴》中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妒鱼脍,日’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学生透过成语的出处很容易地把握住了成语的内涵接着我又领着学生结合文章《怀乡的胃一一秋风中的张翰事件》分析张翰辞官归隐事件的三重文化内涵首先,作为美食家的选择苏轼有诗不须更说知机早,只为鲸鱼也自贤拓展同为“吃货”的苏轼被贬黄州时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岭南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后得出结论伟大的“吃货”也是可以青史留名的,张翰和苏轼便是名垂千古的伟大的“美食家二其次,怀乡情结我借用了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客中感怀》“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低可怜今月夜,独照异乡人J告诉学生月色中的孤寂情绪,以及在异乡对藐菜的回味,便成了中国文人较为典型的思乡情景最后得出结论张翰的茄妒之思在美食的基础之上更多体现的是家乡情怀最后,见机与隐逸宋代的王贽在途经张翰老家吴江时曾说“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妒鱼”说张翰审时度势,所以飘然而去因此我就着这一层含义给学生讲了一下司马氏晋朝的转折点一一八王之乱齐王司马冏率领一干王侯发动叛乱,而张翰此前正是齐王司马冏的谋臣,也正是在八王之乱之前辞官归隐,也因此张翰才没有背上叛逆的罪名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就在那年的西风之中张翰嗅到的不光是幼鲸之香,更多的是这次重大历史事故的腥臊味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鲸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正是对之一典故的反用通过上述的讲解分析,学生不光记住了一个成语、一个典故,更对一个历史事件和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打开了学生看向文化世界的一扇窗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当我给学生讲“蝉”这一意象的时候,我借用了诗经《七月》的“五月斯蠢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J目的是要教给学生通过诗人写蝉的不同位置来辨别不同的月份,了解三朝先民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又如在讲“琴瑟和鸣”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成语的来源《诗经女日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在告诉学生《诗经》中不只有弃妇的哀怨,也有甜蜜动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领悟到《诗经》语言的精美,也让学生感受到古老先民的生存智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喜欢《诗经》,崇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诗人顾城曾说“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成为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自己当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又如期而来”所以我认为,对于部分习题讲解,我们应当淡化功利性的目的,还原文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也能领略到文化的典雅,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并自觉地喜欢并传承文化,最终让他由衷地感觉到学习语文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情最后,我想说,都说“应试”如囚牢一般,让孩子只能带着镣铐跳舞,但当我们将希望的光亮照进这牢笼,也一定能在坚固的牢笼中开出素质教育的美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