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4号道德与济辍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内容,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内容,实现德育教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明晰行为规则,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内容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要满足小学生道德成长的根本需求,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文化成果,让学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高素质人才
1.1规则教育规则是群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章程和条例,是社会运行规律所遵循的法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材之中涵盖了大量规则教育方面的内容[1]比如部编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班级生活有规则》、三年级教材中的《生活离不开规则》以及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的《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了解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公民
1.2关爱教育关爱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占有较大比重,关爱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爱、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爱以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爱[2]比如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少让父母为我操心》内容,其设置目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亲子之情”,而教材中的《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低碳生活每一天》等则注重培养学生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爱之情;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拉拉手,交朋友》以及小学二年级教材中的《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等课程,其设置目的则是为了培养学生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1.3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渗透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之中,例如《请到我的家乡来》课程中,从小处着眼,是要培养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则重在发展小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小学生由“爱家乡”逐步发展成为“爱祖国”,丰富小学生对祖国的情感;而《快乐过新年》、《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等课程,则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民族文化教育元素,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刻的认识,了解我国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4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分为人格养成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此两方面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均有所体现,比如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早睡早起》、《我们小点儿声》等课程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在生活方面自律,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而小学六年级教材中设置的《敬畏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认识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等课程内容则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刻思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原则
2.
2.1方向性与现实性结合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创编中所遵循的最近本的思想方向性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所选取的德育教育方向[3]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逐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素质,以便学生能够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道德理念而德育教育的方向又要将现实生活作为依托,将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德育教育的出发点,这样才能实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升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无痕渗透例如在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小学生活的特点,此阶段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遵循德育教育方向性和现实性结合的原则,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性,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细心体会小学校园生活,感受“上学路上”的欢乐,和其他同学“交朋友”,主动认识自己的老师让孩子获得愉悦的生活体验,喜欢上小学校园生活,进而为实现更深层次的德育教育做好铺垫
2.2认知性与实践性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加以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提高对道德教育内容的认知,在实践中对德育教育内容加以思考,丰富学生的德育认知,帮助学生将德育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执行结合,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4]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变废为宝有妙招》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减少垃圾?”这一话题,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怎样改变自身行为,在生活中较少垃圾的产生,降低垃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在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就餐时要做到‘吃多少盛多少,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有的同学建议“在出行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减少‘白色垃圾’的产生”,有的同学提出“自己不喜欢的玩具可以送给其他小朋友,体现出这些玩具的利用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垃圾对自然环境带来危害,还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将环保意识反映到自己的行为之中,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
2.3系统性与随机性结合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教师通常更加注重系统性教育,集中对道德理念进行讲解,这样不仅会让小学生感觉到德育教育的枯燥乏味,甚至会激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降低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遵循系统性与随机性结合的原则,做好德育教育的无痕渗透,利用生活化的具体事例作为道德理论讲解的必要补充,促进学生对德育理念的消化和吸收例如教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在讲到《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课程时,其情感和价值观教学目标是要让小学生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感受现代交通给家乡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在近些年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⑸
2.4群体性与个体性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所涵盖的德育教育内容是针对小学生整体而言的,是一种集体性德育教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小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他们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德育教育信息的理解、吸收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需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需要做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群体性德育和个体性德育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班级规章制度构建中,大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置了班规条款,学生处于被动遵守和执行状态中,无法体现出他们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削弱了他们自我管理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自己想法,说出对制定班规的建议,结合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班级生活设定班规中的各项条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达的主旨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3.
3.1关注需求,德育无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认识层面对德育教育正确认识,提升自身德育教育意识,关注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德育发展需求,摒弃那种僵化的“应试教育”理念,避免德育教育知识化和行政化,这样才能让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例如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较小,此时是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关注低年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比如清早,学生问背上书包去上学,离开家门时,向妈妈说声“再见!”,在和家长道别中,能实现“关爱教育”;学生在上学途中过马路时,需要养成走斑马线的习惯,通过这种习惯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在校车上,学生要保持“安静”,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乘车习惯,培养孩子的公共道德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低年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将道德教育思想渗透到习惯养成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觉悟,规范自身道德行为
3.2挖掘教材,提炼要素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构成来看,创编者将德育教育的主体蕴含在了不同的生活话题中,将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联系起来,进行了单元和课程的设计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德育教育资源挖掘能力,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进行认真梳理,有目的地提取教材资源中德育教育的要素[6]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同伴”单元中设置了《我很诚实》课程,课文中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具体事例,说明了人在“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围绕课程设置的主题,挖掘课程内容,提取“诚实守信”这一道德要素,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如何哪些行为能够体现一个人诚实的品质,比如实话实说、不辜负他人的信任、言而有信等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挖掘获得的道德教育内容通常具有隐性的特征,留给了教师一定的深化和拓展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要素及时进行话题的展开,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将“诚实是一种美德”拓展到诚实是人的“做人之本”,帮助学生加深对道德教育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3.3优化创新,改进方法
3.
3.1故事教学法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需要抓住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和主题,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道德方面的心灵感悟,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诚实与说谎”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孝公委派商鞅主持秦国变法但是,商鞅在变法中遇到了一个突出的困难,商鞅所发出的指令秦国的百姓都半信半疑为了能够让百姓信服,加快改革,商鞅让士兵在城南门立起来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桩,商鞅当着百姓的面许下承诺,水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城北门,就让这个人获得五十金的赏赐有个壮汉有些将信将疑,他抱起木桩大步走向了城北门商鞅果然赏给了壮汉五十金此时,城里的百姓都开始信任了商鞅,他所发出的指令获得了百姓的响应,商鞅变法也迅速在秦国推广开了小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具有“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教育主题,旁征博引,将小故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和谐,吸引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还能让学生在听故事之余领悟到小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让他们意识到诚实守信的人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经常说谎的人,必然会被他人所忽视,从而提高小学生对“诚实”这一良好道德品质的认知
3.
3.2小组辩论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需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样才能给小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德育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小组辩论法比较适合针对小学中高段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通过设置论辩话题,制定正反双方展开讨论和辩论,不但能够锻炼中高段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道德认知例如教师进行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出生命的精彩》课程教学中,在导入新课阶段,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发生在2016年的新闻视频,舟山的公交司机毕怀斌在驾驶公交车过程中找到飞来的重物袭击他忍痛稳住了公交车刹车,自己却倒了下去,再也没醒来围绕这一新闻事件,教师可以将学生氛围“正方”和“反方”两个辩论小组,围绕“如何看待舍己为人行为”这一主题展开辩论教师设计这样的辩论活动,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挑战心理,让学生对辩论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对自己已有的道德理论知识加以回顾,通过对语言的有效组织,让自己的表达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辩论过程中,正反双方会产生思维碰撞,让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所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幺土击;五汩米I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需要增进对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了解,遵循德育教育的渗透原则,转变以往的德育教育理念,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要素,丰富自身德育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德育无痕渗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