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聚焦“三个坚持”,提升德育质量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需要师者心明眼亮、登高望远,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起点,以追求自我精进、家庭幸福为基础,涵养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自强不息,优德行、长才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担当
一、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症结明方向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扎根平凡讲台,潜心传道授业,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心系莘莘学子的美好期许、万千家庭的和谐幸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朝乾夕惕,笃行不怠,推动德育工作落地有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肩负着新的使命,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一)学校方面有的学校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历史使命感思考、领悟不够深入,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研究不透彻,落实不到位,存在“落差”;对学情研究不足,措施缺少创新、形式不够生动、内容不够丰富,跟不上学生成长所需,难以“共鸣”;重行为习惯培养轻理想信念、重学业成绩轻品德养成,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难以根除,造成“缺钙”;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缺乏有机融合,学科课程中蕴藏的育人元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造成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状,缺乏“合力”;对德育工作缺乏深度思考,总结提炼,整体性、系统性建构不足,“见子打子”,陷于“被动”
(二)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学习不足、办法不多,导致家庭教育出现能力“危机”;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常常让高质量的陪伴成为“奢侈”;对孩子的现状总是感到不满意,与高期望之间形成“落差”;对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物的保障、轻爱的表达造成情感“错位”;有的家长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学校,而学校又不可能“包办一切”造成心理“失落”
(三)学生方面时代”的青少年,时常伴随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困”,激烈“Z竞争与深度焦虑之“难”,刺激多元与定力不足之“忧”,追求个性与规矩约束之“堵”,动力不足与现实落差之“烦”,渴望亲情却不善于沟通、渴望成功却又经不起坎坷之“苦”等问题,加之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追求个性、渴望独立,却又只喜欢干自己想做的事,经常造成与父母、老师观念的冲突,迷茫、苦闷、压抑常常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要简单地把“不同”当“不对”,而是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提供适合的、可接受的教育,多理解包容、激励引导,做孩子的贴心人和引领者
二、坚持“顶天立地”,培根铸魂育新人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应时代期许,把握强国之需,脚踏实地,守正创新,“顶天立地”,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是推进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顶天”,“强国有我”明志向立德是育人之本,爱国是立德之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美博弈白热化,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信息技术变革的深度影响,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置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只有把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肩负起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立地”,“臻于至善”重修养立德为先,修身为本三年疫情的冲击、虚拟世界的诱惑、现实生活的落差等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我们要深度思考网络虚拟世界为学生带来的迷茫、心理健康问题为成长带来的烦恼、“躺平思想”为前行带来的困扰、“功利主义”为思想带来的冲击等问题,因应时代之变,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抓实德育工作,精准施策,引导学生明思想、优习惯、塑品格、强信念、增动力,是当前德育工作的基础所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教育引导学生从近、小、实、亲做起,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打好人生底色学习上要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心无旁鹫、踏实勤奋,增长才干,夯实品德之“资”;习惯养成上要自省自律、遵规守纪,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拒绝“庸懒散”,提振精气神,铸牢品格之“基”;与人交往上要胸怀宽广、包容谦让,学会感恩、乐于助人,走出虚拟世界,增强交往之“能”;意志品质上要勇敢坚强、直面困难,增强韧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砥砺奋进,养浩然之“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修养与求学致知,在日常、在细节、在坚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尽精微而致广大,由小我而至家国
三、坚持“精准施策”,优化提升强品质
(一)抓好基本遵循《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品德修养和健全人格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的育人价值,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改进评价方式,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明确工作重点一是以“大视野”推进德育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格局,投身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学会从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大视野”看德育、抓德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以“大课堂”抓实德育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还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藏的育人元素和价值,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的目标、过程、活动之中,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用好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三是以“大贯通”优化德育要根据中小学德育具有统一性、一体化的关键,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开展大教研、同上一堂课、一体化培养等举措,消除中小学之间“各扫门前雪”的情况,打破学段壁垒,促进学段贯通,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格局四要以“大先生”抓好德育月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99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中国T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老师好,学生才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发挥好锤炼学生品格,增长学识才干,立志奉献祖国的引领作用
(三)找准工作切口一是要持续抓好“双减”不消除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这个顽瘴痼疾,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就难以落到实处要切实通过“双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质、涵养健全人格留足广阔空间,在智育中启智润心、以智弘德,在体育锻炼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劳动中学会勤俭奋斗、以劳树德,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增强综合素质二是坚持活动育人要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所要求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鲜明正确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大胆走出教室,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变成学习的场所,把丰富的图书、一花一木、一点一滴都能作为撬动发展的支点要拓展教学空间,带领学生进出校园,亲近自然、感知社会,感受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体悟生活的曼妙交响,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生动的实践中体验与进步,真正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三是形成德育合力要通过常态化开展家长学校、“百校千师访万家”家访活动等,增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家教水平,注重家风建设,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与孩子建立和谐、互信的亲子关系要高度关注单亲和离异家庭子女、留守儿童,以及二胎、三胎家庭因父母感情照顾不周造成的亲子关系恶化等问题,抓住“关键少数”,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化解矛盾要加强与卫健、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协同,避免“各自为战”,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手持灯盏,奋力追光让我们携手共进、奋楫前行,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躬耕教坛,不断提升德育工作品质,书写全面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