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课程定位与资源17>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教材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本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在本书中的地位较为重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而社会保障则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的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两者分别是国家控制和保障功能的体现;另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在初中教材以及《纲要》上下册中均涉及较少,学生较难理解,而课本编排将本单元放在最后,也有其思虑选官制度与户籍管理的落实、基层组织的运营、社会救助实施息息相关,古代户籍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赋税制度的运行,法律制度则保障了基层治理的稳定与社会保障的落实,对于前五大专题的学习,也为最后一专题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从局部来看,本课共分为“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兼之以依托基层治理的救济优抚政策为保障,进而巩固基层治理三者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完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长远建设、发展>学情分析从显性角度看,尽管在前五专题的铺垫下,学生对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且学生在《纲要(上)》的学习中对户籍制度和基层组织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等),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了解不多,需注意此处脉络的梳理;从隐性角度来看,本课与现实关联性较强,学生通过自身经历、网络媒体、课外书籍等渠道对于户籍、基层组织、社会救济有一定的基本认知,但未形成系统架构,还需教师通过材料的解读进行引导;从发展需求来看,学生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对户籍制度、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演变脉络的梳理,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与要点根据课表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思考,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作出如下设置>教学目标
1.以唯物史观为指引,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阅读,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展脉络,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经济发展的状况,理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认识其作用,认识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对今天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和分析比较,在梳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古代基层管理组织的特点,认识其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历史作用
3.能够联系现实,通过对比分析材料和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救济与优抚措施,理解中教学策略与方法~~A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上利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图片、文字史料和现实生活为两个重要基点,通过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脉络的梳理(素养立意),引导学生思考本课核心问题,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现代意义(问题导向),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对本课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本位)>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通过讲授法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演变脉络;
②史料阅读法通过史料阅读、分析、总结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③合作探究法以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演变趋势或特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课程脉络与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展示相关词汇(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连、北上广深落户口、医保、社导入新课保、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过渡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所常见到的一些概念,有基层管理方面的,也有社会保障方面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但其实这些制度或政策,在我国古代也有所体现,我们现今的制度建设也离不开对古代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核心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如何的,并在学习完后尝试为现代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提供一些建议设计意图以一个关键词集合图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贴近生活的列举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与本课主题契合,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一、治之道一一法古求新问题链
①什么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有何作用?(通过史料分析,介绍户籍制度的概念及内容,总结归纳户籍制度的作用,认识到户籍制度的根木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②户籍制度有哪些?如何演变?有何特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和材料阅读完成对户籍制度演变的梳理,讨论探究户籍制度的特点)
③户籍制度如何落实?基层组织与管理如何演变?有何特点?(从户籍制度转入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上,新课讲授表明户籍制度依托基层组织完成,引导学生梳理其发展脉络并归纳其特点)设计意图本主题中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教材和PPT中的史料进行梳理、归纳,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再在史料阅读、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户籍制度和基层组织与社会管理的特点,理解发展变化中的“法古”之道与“求新”之实,认识其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历史作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史料实证精神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守之道一一保民固本问题链
①为什么要救济与优抚?(结合课本及材料,说明进行救济与优抚的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②怎么进行救济与优抚?(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救济与优抚措施,强化学生对于救济优抚原因的理解;以政府、社会两个主体分别介绍,主要以图片和文字史料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示古代救济与优抚的重要措施)
③政府和社会救济有何差异?(根据以上所讲授的内容及课本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总结概括政府和社会救济的差异)设计意图以图片和文字史料相结合的形式,使本主题的讲授更富有趣味性,更利于学生知识接受;另外,本专题的讲授,力图通过现实生活的结合,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通过材料的分析对比和小组探究,认识政府和社会两个不同主体主导下救济与优抚的差异,达到对历史解释能力的锻炼,同时,以此完根据本课所学及生活经历,通过书籍阅读、网络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搜寻、访谈调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户籍制度与社会社会治理的基础之上,鼓励、引导学治理的现实情况,思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生自主、自觉通过课外各种途径去了课后探究理对于提高现代治理水平有何借鉴意义解现代治理情况,结合生活实际发掘要求
①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皆可,都需提供一本课的现实意义,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份现实情况说明和借鉴意义说明(300-500字)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
②内容需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史论结合精神和历史解释能力成对古代救济与优抚所体现的“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尊老养老”等重大现实意义的渲染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课内容完整、系统架构出来,紧扣“基层治理”与“社会保板书设计障”两大核心要素,利于学生梳理脉络,强化对于二个子目间的逻辑理解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中所言“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我们所学习的是“远从过去”,我们要“透过现在”去思考历史,而我们学课堂小结习历史的目的是“直达将来”,中国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鲜活的体现,要以一种现代的眼光、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以求达到对未来之治理有所借鉴,这是本节课的目的,也是大家学习历史的思维深意教学反思(教学前)
1.将本课的难点放在课后探究之上,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课后探究的后续处理也需花费一定的课堂时间,可能会耽误一定的教学进度
2.课程的实际操作情况还需根据生源质量、教育背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需根据实际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