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纸蛙或塑料蛙学生每组两只纸蛙或塑料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教学过程】
一、真实情境导入谁跳得远(预设分钟)5材料准备视频
1.请教室中两位比赛立定跳远,看看谁跳得远?
2.课件播放视频,这三位同学立定跳远谁跳得远?(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
3.交流讨论,初步确立需要起点一致【设计意图】先前测一下,学生对于比赛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即是否需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从而了解学生生活经验感受的丰富程度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情况
4、分析问题,解决起点(预设分钟)15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蛙
1.玩青蛙5分钟,要求能让青蛙跳起来,还要想办法让青蛙跳得远
2.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
3.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
4.组内青蛙跳远比赛
(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2)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5.组内评价谁的青蛙跳得远,并说说依据
(1)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2)学生交流汇报
6.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青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一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设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就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强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跳得远做准备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同时每个小组准备只青蛙,2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
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预设分钟)18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1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确定小组中的冠军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学生组内活动3研讨如何记录展示冠军蛙的距离教师提示想办法把青蛙跳的远近记录下来
2.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小青蛙跳出去之后落下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演示如何画终点课件展示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设计意图】明确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表示青蛙跳远的距离;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并通过分析不同青蛙落地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标记终点
3.组间青蛙跳远比赛1提问各组的冠亚军青蛙跳的距离如何在黑板展示?2学生讨论并介绍3小结在纸带上标出青蛙的起跳点和终点,然后用剪刀去除两头,中间就是跳的距离,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比较4演示剪纸带5小组活动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
4.利用各小组最远的纸带评选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1教师提问比一比,谁的青蛙是全班跳得最远的?2学生思考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组内、组间、全班的青蛙跳远比赛,逐步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的距离,通过多次测量不断明晰公平的比较需要统一的起点
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
1.看做纸青蛙的视频,回家制作
2.用纸带测出纸青蛙跳的距离
3.思考怎么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只青蛙跳了多远?【设计意图】让孩子带着家长参与到学习中,就是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感觉自己学习了科学后一下子变得很厉害,让孩子有成就感
五、板书设计起点和终点
2.统一纸带距离起点终点【疑难解答】.青蛙跳远过程中的终点如何制定?学生在进行青蛙跳远比赛中,起点很好确定,可是终点会出现各种情况如以下三种情况在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确终点应该是离起点最近的位置为准,并描画出与起跳线平行的直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4【教材简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有关测量的一些认识,发现用手测量的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用手测量虽然方便,但“挂”作为一种非标准长度单位,其本身的限制就决定了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本节课学生选用回形针、木棒等随手可得的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它们的测量结果比手更准确;但也发现用不同物体作为标准物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也可能不同上述活动是学生建立在对活动记录表观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数据记录,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1)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
(2)用物体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第一问题指向的是测量的误差和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无法比较这两个方面;第二个问题则体现了本单元的核心一一让学生不断关注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被测物体相同起点和终点、测量时标准单位物体需首尾相连、不同的人用手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对测量的这些要素,其实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限制,他只能对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能够在实验活动中兼顾,而真正考虑每个因素开展实验,他是做不到的,总会遗漏但是在活动中通过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够进行测量活动,学生还是感到好奇,充满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会产生想要准确比较物体长度的欲望,这个欲望会让他只想动手,而不关注规范实验的结果,所以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及时记录、有序实验、如实记录、有效记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其他物体的活动,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更准确;在测量物体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物体作为测量标准探究实践在测量的过程中,能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整理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态度责任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难点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每组回形针、木棒;每人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创设疑问,激发学生思考(预设分钟)5材料准备课件,学生用手测量及其结果图片
1.出示数据科学书,不同的人经过测量后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
2.引导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师生交流后提问为了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选择回形针还是树叶作为测量工具呢
4.小结应该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
5.板书提示课题《用不同的物体测量》【设计意图】以真实问题中的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找出能测量的物体都有共性即有固定的长度然后通过思考选择判断有固定量的材料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出“标准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用新的工具进行测量的兴趣
二、用不同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的物体(预设分钟)20材料准备回形针、木棒、学生记录单
1.明确活动任务要求从老师提供的几种材料中选择并使用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用它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和宽度、科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
2.选择测量工具,必须是固定长度的标准单位,想想身边哪些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呢?
3.讨论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并用课件出示
①明晰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②标准单位沿着被测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同时做到首尾相连
③如何记录测量结果A.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B.两位同学合作完成,检查读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
4.记录单的填写区分物体长度和宽度,及时如实记录
5.学生实验预设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标准单位的固定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将小组数据汇总在黑板上,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设计意图】作为测量使用的工具必须具有固定长度才能成为测量其他物体的工具,否则就不能形成固定的结果让各小组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展开测量,就是为了制造同一物体在不同物体测量中产生差异,为学生研讨做下铺垫
三、用不同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预设分钟15料准备学生记录单探究活动结束后,整理材料,准备交流研讨
1.小组交流1从黑板上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吗?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2先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中小组的看法到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对比各小组的数据,分析原因3小结
①对于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结果也是不同的;
②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
③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关注数据的不同,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猜测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规避类似错误打下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对不同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大胆分析与解释
五、板书设计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4.测量方法
①被测物体同一起点和终点
②标准单位首尾相连发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1果,便于信息的交流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2.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
3.【疑难解答】.测量的结果是整数时,读数和记录都很方便,但实际的测量中,往往不是整数,如何对结果进行表达?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样的数据所代表的信息就会不同为了避免这些无意义的歧义,教师不妨在活动前与学生统一表述,读数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词汇,如“3枚回形针多一点”、“3枚回形针少一点”、“3枚半回形针”等;记录时,可以采用“3+”(代表3枚回形针多一点)、“3-”(代表3枚回形针少一点)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