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高二上期中(全国卷统考)一信息类文本阅读202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有关数字技术的理论、方法,将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视听化呈现文学研究的可视化已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两大维度推进研究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等作家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家的人地关系、人社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作家与地理的关系作家的生活和创作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出生地、仕宦地、寓居地、终老地等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的生活、性格、情感、心态和创作,作家亲历的这些地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读者不可能——亲身前往进行实地体验感受,而研究者则借助不同形态的地图来呈现人社关系是指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诸如地缘关系、亲缘关系、文学交往等,都可以用社会网络图来呈现运用数据可进行空间分析和呈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呈现人力难以发现的一人与多人的关系、潜在的间接关系等,从而在立体的社会网络中认识作家所受的来自不同社会关系的影响作品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品现场、地理情感、作品场景等对于作品中的场景,简单的可以用视频和图画来呈现,复杂的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呈现利用多维度的现场实景照片和考古成果、博物图片、历史地图等,重建作品中的场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身历其境的审美体验在仿真场景中,读者可以化身古代的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以强烈的代入感体验历史场景,以互动的方式与古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心理,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还可以用动态的地图和社网图来展现文学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其动态进程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是将文学定性研究的结论、观点和定量研究的数据、统计结果,用图形、图像的方式予以直观呈现比如,有人将唐代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的统计数据,转化为地图、热力图等示意图,这是学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既有学术含量,也有技术含量,更有美术含量,让学术论文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感可视化是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推手,文学研究可视化不仅使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焕然一新,也会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可视化追求全景性,展示关联性全景性要求对一个时代的文学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观照而历来的文学研究是选择性的,只重视经典作家和经典名著,大量作家作品被遗落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外,由经典形成的文学史无法反映文学史的全貌所以,正如莫莱蒂所说,文学史是文学的屠宰场,因为经典的选择致使大量书籍永远消失而文学可视化研究可以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展现大作家、小作家的同场竞技和互动过程,呈现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关联性这将大大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广度(摘编自王兆鹏《文学研究的可视化趋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一种视听化呈现,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是其呈现形式B.文学研究可视化可用社会网络图呈现作家与社会的关系,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影响C.结论、观点要定性,数据、统计结果要定量,这是文学研究成果可视化必由之路D.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创新,也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借助于不同形态的地图,研究者可呈现出作家生活和创作中出现的特定的地理空间B.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复杂场景,作品中场景会更为逼真,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C.读者置身仿真场景中,可通过与作品人物互动来展现文学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动态进程D.文学研究可视化能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决定不同文学现象间具有关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旗》十七期上,有篇王力先生作的《逻辑和语言》文章,在末尾有一段涉及胡子历史及古人对胡子的美学观问题,和我们搞文物所有常识不尽符合那段文章主要计三点
一、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
二、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
三、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如今试从文物方面来介绍些有关材料,或许可以说明下述几事
一、古代男子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
二、美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可并不一定算美男子,有较长时期且恰恰相反挑担子的绝不是每人都留胡子
三、晋唐以来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并不一定留胡子这风气一直继续到晚清首先可从商代遗留下的一些文物加以分析故宫有几件雕玉人头,湖南新出土一个铜鼎上有几个人头,另外传世还有几件铜刀、铜戈、铜钺上均有人的头形反映,殷商时期关于胡子情况,似乎还无什么一定必须规矩而且胡子和个人身份地位关系还不大,因为安阳出土一个白石雕刻着花衣戴花帽的贵族,和另外一个手戴桎梏的陶制奴隶,同样下巴都是光光的春秋战国形象材料新出土更多了些山西侯马发现两个人形泥范,是有一定身份的男子,还并不见留胡子的痕迹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个彩绘漆瑟,上面绘有些乐舞、狩猎场景和贵族人物形象,也不见有胡须模样近二十年湖南长沙大量出土战国楚墓彩绘木俑,男性中不论文武打扮,却多数都留有一点儿胡须但其中也有好些年纪大但并不留胡子的关于古代由商到汉,胡子去留实大有伸缩余地,并不受法律或一定社会习惯限制至于汉魏之际时代风气,则有更丰富的石刻、壁画、漆画、泥塑及小铜铸像可供参考十分具体地反映出许多劳动人民形象,极少见有留胡子的很难说当时每个挑担子的却人人必留胡子!其实魏晋以来有很长一段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姿态竟为一美的标准这从《世说》记载潘安上街,妇女掷果满车,左思入市,群妪大掷石头故事及其他叙述可知总之,这个时代实在不大利于胡子多的人!中唐以后,宋人绘的《香山九老图》,却有好些七八十岁的名贤,下巴还光光的此外,《洛阳耆英会图》和《西园雅集图》,都是以当时人绘当时事,还是可见有好些过四十不留胡子的,正和后来人为顾亭林、黄梨洲、蒲留仙写真差不多从文物研究古代的梳妆打扮、起居服用,可以帮助我们启发新知,校订古籍,得到许多有益有用的东西,值得当前有心学人给予一点应有的注意胡子问题虽平常小事,无当大道,难称学术,但是学术的专家通人,行文偶尔涉及它的历史时,若不作点切实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个比较全面具体的认识如只从想当然出发,引申时就难于中肯,而且易致错误(摘编自沈从文《从文物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力先生认为在古代汉族男子是必须留胡子的,胡子长得好是美男子的标志之一OB.殷商时期,无论是贵族还是奴隶,都没有胡子,从安阳出土的石雕和陶俑可以证明C.从具有妇女柔媚姿态的潘安受到妇女的追捧可知,晋代没有胡子才被视为美男子D.中唐后,从宋人绘图、清代蒲松龄等人的画像来看,很多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留胡子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概括王力关于胡子的三点说法,树立批驳的靶子,再逐点进行针对性批驳B.文章思路清晰,从殷商、春秋战国,再到唐宋以及清代,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示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