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模式调研报告农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金融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施,金融服务乡村的力度和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资源向农村不断聚集,银行、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工具在政策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新型服务路径,不断培育新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明显增强本文对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创新推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进行归纳,以期望找到乡村金融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一、整体概况
(一)时代背景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的发展及振兴不仅是国家顶层战略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且已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动力引擎,是适应新时期城乡发展实际、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可持续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赋能农业农村后,能够有效推动人力资本、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的整合,集中力量弥补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还能在政策宏观调节下,打通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创新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搭建“从基地到餐桌”的蔬菜产业链、“从一棵草到一杯牛奶”的奶业产业链、从“一枚石头到整片景区”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历史角度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往往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相适应,其金融产品多围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开发完善,第一产业尤其是有关乡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开发不足,而金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推出了些许经典的乡村金融产业,但毕竟探索实践时间较短,在乡村金融体系建设和管理上的经验欠缺,对乡村经济发展、社会习俗、文化属性了解不足,短时间不容易找到设计好产品的准入口,有些领域如特色小镇、健康文体领域产品缺乏,在制定、丰富、完善系列乡村振兴产品灵活性相对不足,既能防范风险,又接到地气,具有操作性和适用性的乡村金融产品较少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普惠性要求相比较为滞后农村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基础设施欠缺,对大学以上学历金融人才吸引度低,农村整体收入不高,而金融行业的盈利运作模式主要是对资金流的使用控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服务覆盖网络的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管理成本高,致使除农业银行、农商行、建设银行等少数几机构外,极少有金融机构经能在建立镇乡级的全国性金融服务覆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而且在乡村产业中,种植养殖户和小商小贩居多,“靠天吃坂”的特点突出,且处于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整体经营风险较高,金融机构介入意愿不足同时,乡村地区数据资源分散、“数据烟囱”大量存在、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不利于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化手段、数字化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与乡村金融环境发展相对缓慢部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部分政策缺乏长期性,个别地方执行层面下文件、下指标、下任务存在即时性与阶段性,金融机构疲于应付各种任务完成及监管要求,缺乏对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式的长期研究、长期规划,难以制定长期有效的涉农金融发展策略;涉农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关联性,除涉及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还有动植物、生物化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应用延伸,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搭建卓越的产业调研能力和风险管理体系,而大多金融机构往往在农业学科的人才招募投入较少,缺少科学制定支农产品的人才队伍,现有的专业服务能力欠缺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征信机构力量相对薄弱,征信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短时间难以建立系统的用户信用体系,此时在推广产品时由于农户信用情况产生了违约风险,导致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长期投入;金融理念在广大农村和农户心中仍未完全推广,金融基础知识较为匮乏,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薄弱,个人征信保护意识不强,对金融产品的理念深度也远不如城市居民,使得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四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模式推广难,同时,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产权等流转交易市场,没有相应的专业的评估机构,在涉农贷款定额、定量分析上存在一定困难
四、未来发展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化金融服务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需要作前瞻性、系统性考量,金融机构应认真研究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策略,避免盲目拓展业务既要注重“雪中送炭”式的金融服务,又要规制过度融资行为,以防止乡村产业无序扩张,破坏乡村经济发展秩序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应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两权”流转市场,逐步建立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实时、动态监测农地流转情况,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探索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农村“两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机制包括风险资金池、代偿补偿机制、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等,确保“两权”抵押贷款模式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支持乡村振兴的基础能力,加速搭建完善产品体系,建立组件式、模块化产品矩阵,积极推动业务模式创新,引入保险机构、融资担保公司、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等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断缓解涉农产业的流动性约束;三是在服务创新方面以完善的产品体系为基础,以创新的服务模式为依托,不断融入乡村振兴过程当中,不断探索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为代表的创新型服务模式四是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打造顺畅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疏通科技服务链路,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服务效率,解决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加强信用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改善乡村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不断推动农村金融风险评估技术改进,结合乡情特点灵活改变信用评估方式例如,以“整村授信”为抓手,加强乡村金融知识宣讲和教育,增强乡村居民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整个乡村振兴这一大战略而言,“金”只是外在表现和承载形态,“融”才是内在目的和根本方法,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乡村金融机构要着眼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重点在“融”上下功夫,用金融科技、平台经济的方式,创新模式、方法、路径服务乡村,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把金融活水引入田间地头,立足于构建乡村发展新生态,打造金融服务场景,全面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打法、新生态进而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强农民主体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在农村农民中得到合理分配在此背景下,一大批金融服务机构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农村扎根、在多样地理环境中成长,在丰富特色农业资源中不但推陈出新,不断面向农户、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主体提供针对性、多样性的金融服务,成为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二)政策体系在2014年,我国就出台专门政策文件支持金融服务“三农”发展,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之后每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一号文件都提出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国家战略推进实施2021年,国家五部门发出《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022年,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门分别出台了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指出要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培育数字交易市场,推进涉农数据要素有效沟通等2023年,国家层面提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银保监会近日也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涉农金融产品、“三农”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新要求,为银行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各地也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所处环境条件等进行自上而下的探索,持续从乡村治理建立了全国范围系统的政策体系,各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制定了对应的实施办法,瞠出了适合自己的乡村发展路径
(三)初见成效一是金融资源向农倾斜力度大幅增加部分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涉农贷款余额约为6万亿,而到2022年末,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涉农贷款余额为
49.25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14%,增加额度
6.22万亿,其中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贷款余额为
41.02万亿元,同比增长
13.5%,农户贷款余额
14.98万亿,同比增长
11.2%,农业贷款余额
5.06万亿元,同比增长
10.7%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金融资源以每年超过12%的增速不断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农村金融服务的总体规模大幅增加,已成为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及覆盖率不断提高5月19日,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发布,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9.8%,占整个银行业机构总资产比例为
13.3%,全国8家省级农商银行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其中,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资产总额超5万亿元,广东农信、江苏农信资产总额超4万亿元,山东农信资产总额超3万亿元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营业网点数是衡量农村金融供给状况的重要指标,在2020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机构数增加到3898个,从业网点数达到
8.45万个,涉农机构从业人数近100万人,乡镇金融机构覆盖率为
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高达
99.20%,乡镇保险覆盖率达
95.4%,基本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金融+农业”合作体系基本建立随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农村金融已经形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农信金融、村镇银行等有大有小、有分工有合作的服务体系此外,互联网金融快速向农村地区的拓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也逐渐规范化,农村农户、合作社等主体的信息体系也快速成长,已有2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至少
1.4亿户开展了信用评定,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农民救助金融工具创业致富的理念较之前显著增强,农村居民个体在产业发展中依靠自身或农村集体内部“单打独斗”的局面已经基本扭转-
二、主要服务模式目前,赋能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模式及惠农资金来源主要依托三个主体银行担保融资、保险供给、政府资金补贴,以及来源少数的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缤纷多样的金融模式和金融产品,也主要是上述主体资金与产业融合运作管理的延伸,这里对最常见的模式进行简要叙述
(一)“政银担”模式一般是指通过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贷款发生的风险进行合理补偿,从而提高对农村小微企业或农户等融资担保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解决乡村振兴主体融资难的问题比如,河南省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应急续贷、支农支小等政策工具,联合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构建了以“模式风控、补位合作、集群作业”为特征的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河南农担与124个县级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其中109个县设立风险补偿金
12.65亿元,在103个县设立办事处,在12个试点县乡镇全部设立农担工作站,为全省近40万家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融资身份证”,围绕河南省粮食、小麦和花生良种、肉牛奶牛养殖等重点产业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建立46个农业细分行业项目库,产业链业务已覆盖花生、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等15个产业,累计实现担保规模
658.47亿元“政银担”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集群业务为导向,不再将风控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单个项目的尽调和风险审查上,而是按集群业务模式重塑机构合作关系,从“单个项目担保作业”转向担保项目“集群作业”,从以人工风险审查为主的小额多元业务全面过渡到以大数据筛查为支撑的多类型集群业务简单说就是将量大面广、额度小的农业信贷需求汇集起来,将银行与农户“一对多”的关系变成与担保公司的“一对一”,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还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二)信贷风险补偿金模式一般由财政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合作银行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无担保、无抵押、低成本、简便快捷的贷款,当出现不良贷款时,按约定程序和比例从财政风险补偿金中予以补偿目前,重庆奉节、内蒙古赤峰、广东河源、广州等地均出台了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实施方案,为乡村振兴重点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种养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个体农牧户等金融服务需求主体按照风险保证金10倍比例为放大贷款规模江西、江苏、河北、浙江等不少省份都对“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金”模式进行了推广应用信贷风险补偿金模式大大弱化了对农民财产抵押物的要求,调动了银行积极性,有效提升了贷款可得性同时极大发挥了财政资金“小钱撬大钱”的作用,可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金最高10倍甚至更高的杠杆撬动银行贷款江西的“财政惠农信贷通”是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政银保”模式主要由财政出资提供保费补贴、贴息补贴、风险补偿和资金担保,银行提供贷款,保险公司为贷款本金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共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今年4月份,上海市农业农村委、财政局、合作银行、安信农保共同农业担保贷
2.0就是“政银保”模式的一种,重点围绕“水稻、生猪、蔬菜、渔业、水果”五大农业领域,通过“农业担保贷”“上行e链”供应链融资等服务,满足不同涉农主体融资需求,同时在资源配置、利率定价等方面主动倾斜、定向优惠,截至202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约900亿元,增长27%2021年,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东莞银行和东莞市科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了《东莞市农业“政银保”贷款合作协议》,截至2022年9月底,东莞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176亿元,其中普惠涉农贷款余额约37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合计约5亿元,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政银保”模式可以发挥保证保险的增信作用,弱化了银行机构对抵质押物的要求,实现了政府、银行、保险机构风险共担,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获得快捷优惠的贷款
(四)两权抵押贷款”模式缺少有效抵押物、信用记录缺失是农户贷款难的重要原因,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两权”是农户最主要的财产权利“两权抵押贷款”是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纳入抵押物范畴,由银行向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016年开始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委确定了232个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县(市、区)和59个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市、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两权+第三方担保“、农村多产权组合抵押、农房小额保证保险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陕西省农信联社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两权”抵押贷款管理平台,将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产权交易中心、村委会、农商行等机构纳入区块链,实现“两权”数据在线即时传输,促进“两权”数据金融化“两权抵押贷款”模式,在坚持不改变公有制性质、不突破耕地红线、不层层下达规模指标赋予了“两权”抵押融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农村存量资产、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
(五)“农信小额信贷”模式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是指农村信用社以农户的信誉为基础,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无需抵押、担保的贷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普惠金融领跑者,农商银行与“三农”及小微企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小额信贷始终是农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自2020年以来,湖南农信以小额信贷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建设了福祥e贷、福祥到家、普惠金融信息共享等平台,推出了市州快贷、惠农快贷等系列产品,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信贷业务平台,将传统小额信贷业务与普惠金融全员走访有机结合,“点多面广、人熟地熟”优势切实转化为普惠金融服务成果截至2022年7月,依托“福祥e贷”平台,全省农信线上个人信用贷款占比新放同类贷款的40%以上,线上个人信用贷款占比全省同类贷款户数的
52.07%,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明显提升“农信小额信贷”模式具有明显的金融普惠性,使得农户贷款受益者大大增加,特别适合量大面广、贷款金额较小的普通农户同时该模式下的贷款主要靠信用,不需要抵押物,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等业务互动,可以加快金融资金的周转使用,灵活设置贷还期限,办理手续也更为简便
(六)“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农村金融”是金融机构等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打破传统金融模式的时间、空间与成本约束,以普惠性、低成本、快审批的优势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互联网新型数字金融业务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普惠金融在触达能力和服务范围,将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跨界融合,诞生了阿里小贷、余额宝、支付宝、财付通等一系列互联网产品比如,阿里巴巴从科技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三个方向推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土计划”,并将“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全面升级为“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腾讯云建立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统筹平台,开启新发展理念下的乡村“人力资本”和普惠就业探索;京东在2020年启动了乡村振兴“奔富计划”“互联网+农村金融”开辟解决了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多个“老大难”问题,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使得农户在缺少硬件设施支持的情况下,仍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获得小额贷款、投资理财、消费支付等金融服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金融机构为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效率低、成本高的不足,降低了金融服务准入门槛同时互联网金融不需要农民的抵押物,农民省去了繁琐的贷款程序,可以使农民足不出户,只需要智能手机就可以选择办理相关金融业务其实,金融服务乡村发展的模式远不止以上六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以金融服务为基础,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叠加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不断出现,包括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在内的众多金融主体或类金融主体进入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还涌现出了“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农机融资租赁”“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农业领域PPP”模式等多种具有创新的服务模式,并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催动各类金融产品向服务数字化、产品多元化、覆盖普适化、申请便捷化等方向转型升级
三、制约短板
(一)金融产品与农村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