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二节立煌县治下的水陆交通立煌县时期,由于地处大别山腹地,加之连年战争、经济落后等多种因素,境内交通十分闭塞、困难民国初期至立煌县建立前期,县境陆路交通仅有人行大道和山间小路,水路有史河、西渭河两条航道,用竹藤(即毛竹制作的竹筏)进行货物运输和人员通行至民国22年(1933年)始修六安至流波公路,其中县境麻埠至流波简易公路约20公里1938年,因国民安徽省政府从六安迁入立煌县,民国27年(1938年)修筑流波至金家寨简易公路50公里,与麻(埠)流(波)公路相接省政府迁境后,驻地金家寨镇人口从3000余人骤增至80000余人,物资运量陡增,除公路和竹簿运输外,依靠人力肩担,山高路险,搬运十分艰辛
一、陆路交通古道民国初期,县境陆路交通仅有人行大道和山间小路,主要人行大道有15条,总长628千米,除洪涧河——固始、仙花一一大顾店两条线路可通行马车外,其余均系环山越岭、高低起伏的人行小路,民间物资交流,均靠肩担背扛流波石童至湖北省英山,经方坪、燕子河、长岭翻西界岭到达英山县境,全长约55千米,此道历史上为贩盐入山通道,又称盐路流波僮过折子岭约2千米,到达霍山县境流波僮至金家寨,经李家坪、青山嘴、汤店、茅坪、乌鸡河,翻越长冲岭,经留利坪、古碑冲到达金家寨,全长约45千米燕子河至湖北罗田,经渔父潭、前皈、枯树店,过青苔关至罗田县境,全长约
42.5千米燕子河经蔡皈、将军岭、留利坪、古碑至金家寨,全长约50千米丁家埠往南经李家集、牛食皈、果子园、吴家店过松子关到达湖北罗田县境,全长约
47.5千米丁埠至麻城,途径斑竹园、沙堰,过长岭关,到达麻城县境,全长约
47.5千米麻埠街至金家寨,途径杨店、马店、三湾十八道、苏家贩,翻新开岭、查坪、鹅毛岭,至板棚、折子岭、槐树湾、船舫街至金家寨,全长约45千米金家寨至叶集,经古城皈(水库淹没区)至狮子口(水库淹没区)、胡店子(水库淹没区)、裂石店(水库淹没区)、杨家滩(水库淹没区),翻青峰岭,经王店子、小南京至叶集,全长约45千米上码头往西,经南溪、汤家汇、瓦屋基,翻越挥旗山至河南商城,全长约56千米金家寨往西,经南湾吕家大院、汤家汇、泗道河,翻越挥旗山至商城县境,全长约50千米洪涧河至固始,途经二龙岗、开顺、叶集、长集,到达固始县城,,全长约35千米,此道较宽坦,可通马车,山区茶叶多经此道入河南省仙华经马窑、灌口集至大顾店,此线较宽,可通行马车,全长约
7.5千米麻埠至香火岭(鲜花岭)至六安县境,全长约5千米麻城至商城,途径沙河、胭脂、银沙,翻越卧牛岭到达商城,全长约50千米民国初期至立煌县时期,货物往来运输主要靠人力,在开顺、麻埠、流波等较大集镇设有“脚行”,一般由无业贫民充当脚佚,专为茶麻等商行老板出卖苦力运费由“脚行”老板与商行老板商定,运者(脚佚)只能得70%,“脚行”老板抽成30%装卸货物工具有扁担、木杠、竹杠、梦筐等在麻埠等集镇还有轿铺,多由达官贵人、商贾人士乘坐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安徽省政府迁入立煌后,货物搬运量增加,为保障金家寨物资供应,设立起运队,主要负责从板闸堰(今槐树湾乡境内)粮库挑运粮食到金家寨供省、县机关人员食用,外地来立煌的一些难民也加入搬运队伍,麻埠北街增设难民保,成立北街搬运队有近百人从事搬运、装卸业务古桥据1983年金寨县交通部门调查,县境古桥有28座,除牌坊、三孔、马场河、长石4座桥毁坏无存外,其余尚存桥型结构分石拱、石板和木板3种,多建于清朝,为群众筹资修建年金寨县(立煌县时期在用)古桥梁一览表1983桥名桥址建桥年代修建人结构单拱石面,孔径
6.5米,桥长
7.5米,高
3.2西河乡横河朱湾桥明朝中期朱姓武举人村米,宽
1.85米,拱圈厚
0.5米沙河乡罗坪清乾隆三十八年石拱桥,拱圈用料石分层扣筑,孔径
8.5米,桥卷棚桥李名道领建长10米,高
3.5米,宽
1.93米村关庙乡关庙5孔拱桥,细料石浆砌,孔径4米,桥长22米,清顺治十八年赵氏捐款修建牛山河桥村高3米,宽
1.5米,拱圈厚
0.4米沙堰乡墩塘拱桥,条石灰浆砌,孔径11米,桥长12米,高陈龙桥明末—
5.5米,宽
3.5米,拱圈厚
0.8米村八河乡抱儿2孔石板平桥,孔径4米,桥长10米,高3米,潭口桥清朝中期—山村宽
1.5米八河乡银皈石板平桥,孔径2米,桥长3米,高2米,宽银皈桥清朝中期—村1米桃岭乡桐岗料石拱桥,孔径
3.5米,桥长
5.5米,高
4.5下楼桥清光绪—村米熊正恒,凌中海、铁冲乡李桥5孔条石板桥,孔径3米,桥长21米,高
2.9万寿桥清乾隆二十二年朱某等筹资村米胡家边桥双河镇下店条石落地拱桥,孔径7米,桥长10米,禺
3.4清咸丰一年冯溥江领修村米,宽
2.65米,拱圈厚
0.3米长岭乡长山原为3孔木板桥,1971年重修为石墩木面平桥,长冲桥——冲村孔径6米,桥长22米,高5米长岭乡长山石拱桥,孔径6米,桥长
7.5米,高4米,宽永安桥清道光二十年—冲村3米石拱桥,孔径6米,桥长7米,高3米,宽后皈乡后皈清道光一十一年水口桥—
2.5米村张皈乡杨树万福桥明嘉靖—石拱桥,孔径6米,桥长7米,高8米村双石乡杨桥4孔石面平桥,块石墩台,孔径
4.1米,桥长万寿桥清乾隆六年—村
21.6米,高5米,宽
1.55米古碑镇傅湾平板石桥,孔径4米,桥长
4.9米,高
2.5米,太平桥清光绪十四年—村宽
1.1米槐树湾乡清乾隆二十三年料石拱桥,孔径3米,桥长4米,高
3.5米,宽六霍桥—响山寺村
2.7米,拱圈厚
0.25米单孔石面,孔径5米,桥长
10.5米,rWj
6.3汤家汇镇清乾隆二十九年三元桥群众筹建笔架山村米,宽
3.2米,拱圈厚
0.3米2孔麻条石桥面,孔径7米,桥长16米,高汤家汇镇明嘉靖二十四年双姗—笔架山村3米,宽
1.8米汤家汇镇清乾隆二十九年浆砌块石拱台,孔径5米,桥长8米,高5米,乐善桥乐姓领建宽
2.7米,拱圈厚
0.3米笔架山村南湾乡福岭一块平板面石桥,厚
0.54米,桥长
2.14米,永应桥清乾隆六年张天培领建村宽
1.3米江店镇红石农林桥清光绪梅善人领修石拱桥,孔径
2.2米,桥长
3.5米,高3米村江店镇黄林清光绪梅善人领修石拱桥,孔径
3.1米,桥长6米,高2米乳香台桥村开顺镇小街南桥——2孔石桥南头方坪乡李店李店桥——石拱桥
二、水路交通立煌县时期,水路是重要交通通道,水路内河航道主要有两条,分别是史河航道和西济河航道,航道沿线设有货物运输的码头、以及人员往来的渡口史河航道位于立煌县中部山脉的西侧,流经梅山、叶集、固始至三河尖汇入淮河史河航道的金家寨有上码头、下码头,是规模比较大的码头,这些码头砌有石台阶,附近设有货物堆场,均属私人开设此外,沿河边的小集镇有一些天然码头,如黄泥庄、李集、丁家埠、塔子河、胡店、杨滩、王店子等处同时很多码头兼设渡口,史河流域的渡口有杨滩、关山河、上码头、下码头、夹河、小河等,杨滩、上下码头渡口较大,建设年代较久,金家寨的上、下码头渡口约建于南宋末年,当时,杨滩渡口一王姓摆渡人已七代居于当地20世纪50年代,梅山水库和那史杭灌区史河渠首枢纽工程先后建成,原史河航道水库大坝以上变为库内航道,部份码头、渡口被淹没;大坝以下水分两路,史河总干渠在县境内有15公里,经红石、百禄桥、叶老庄流入霍邱县境,南干渠在县境内有7公里,经清水、亮家楼流入河南省固始县境水库建成后,原梅山经叶集、固始至三河尖的150公里航道因水浅、不能通航西济河航道位于立煌县中部山脉的东侧,流经苏家埠、六安至正阳关入淮河此水路曾是流波、麻埠等地的大宗茶叶、麻料、毛竹、木材及其制品,依靠竹瘴经此航道运往六安、阜阳等地销售的主要通道,竹麓返回时运进食盐、布匹等生活用品,转销县内各地该航道属自然航道,可常年通航,从未进行过治理,水来成河,水去成滩如果遇到天旱水少季节,由竹管工人拦坝蓄水前进西济河沿途的流波、麻埠两镇均设有南码头,附近的货物堆场有流波镇的江家场、麻埠镇的舒家场等,均属私人开设此外,西济河沿途还有有唐集子、苏口、杨店、梓口河、月牙皈等小型简易码头,均设有小型的货物堆场西济河流域的渡口有流波、麻埠梓口河等1958年,响洪甸水库建成后,原西痹河航道位于水库大坝以上变为库内航道,码头、渡口大多淹没,大坝以下的航道因六安县境的横排头建闸而淤塞,响洪甸水库放出的水,经横排头流入大潜山总干渠,原西济河航道停止通航民国初期至立煌县时期,县内大宗货物的进出主要依靠史河航道和西济河航道运输山区的毛竹、木材的运输方法是采伐后堆放在河边,待下雨山沟涨水后,将竹、木投入河内顺流而下,放运工人在岸边顺路照料,将其“赶”到预定的竹木待运点,俗称“赶羊”“放河”在待运点达到一定数量时候,将货物用藤条、竹缆撬扎成筏,顺水放运至外地筏上还可设置炉灶,搭盖庵棚,供放运工食宿排筏上亦可顺便捎带些山货沿途销售据统计,立煌县时期共有竹木待运点11处,其中西济河流域有双冲、苏口、乌鸡河、马店、杨店、梓口河6处,史河流域有小河、丁家埠、金家寨、胡店、杨滩5处竹木原材料主要通过史河和西济河源源不断销往固始、霍邱、六安、正阳关、蚌埠以及淮河北岸数县水路码头工人被称为“杠上”,领头的被称为“杠头”,杠头”多为当地有权势的人物加入“杠上”的人,先向“杠头”送18块银元,俗称为“买一条扁担,还要请3桌客,方可参加各项搬运装卸活动家境贫寒的,可出10块银元,请3桌客,买“半条扁担”,但不得参加木材、木炭等货物的搬运和装卸“杠头”常采取暗中截留、收多报少等剥削方式,搬运工人收入所得不多民国27年(1938年)以前,金家寨设有搬运工会,为封建把头式的组织,为首者张老六是固始县三河尖人,把持着立煌县的码头搬运当时,在立煌县货物搬运装卸主要在3处码头,上码头有搬运工人18人,流波36人,麻埠25人,每个码头都有一条抬棺用的“龙杠”,包揽当地的丧葬抬棺出殡,但不收费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安徽省政府迂入立煌后,货物搬运量骤增,省政府成立立煌驿运站,管辖原上码头搬运业务,辖上码头、下码头、塔子河3个搬运装卸队共有40名工人立煌县时期,水上运输工具以竹藤为主,因竹麓制作简单、原料丰富,适合山区浅水运输,因而一度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立煌县史河航道有竹麓300多对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安徽省政府迁立煌后,生活必需品大都靠竹藤运输,民国29年(1940年)12月,安徽省驿运管理处在金家寨和叶集分别设驿运站,管理水上竹麓运输,麓工须先到驿运站登记,领取营业执照,驿运站按其月收入的10%收税民国36年(1947年),立煌县政府对竹麓工人实行优惠政策,凡经官方同意从事竹簿运输者,可免征壮丁,沿河群众纷纷从事水上运输在一些较大的渡口也有木船摆渡旅客,均属私人营业,一般外来客商渡河,付给渡费,当地群众或给现金,或在秋后或付给粮食民国32年(1943年),安徽省驿运管理处车船制造厂会同立煌驿运站,制成“江声”、“江风”号客运竹麓两对,于7月17日下水,19日正式载客营业,行驶于史河金家寨至叶集段,当时金家寨至胡店票价25元(法币),至杨滩50元,至叶集100元至50年代初期,史河航道尚有竹藤200多对,后因航道变化,基本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