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继承工作每月心得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20222022继承人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眩晕、头痛等本月跟师心得体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字可附页〕1000跟师心得一***治眩晕经历王教师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年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经30历,特别擅长治疗中风、眩晕、偏头痛等,在临床上辩证用药,疗效特出,在随师学习中,受益匪浅,现将对治疗眩晕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目眩是视物昏花或者眼前发黑,头晕是自觉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与现代医学之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高血压病、梅尼埃病等疾病相似王教师在眩晕的治疗上有三方面特点、益气与化痰并举1王教师结合岭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出本地区眩晕患者多气虚而兼痰浊阻络所致,正如丹溪心法・头眩云头眩,痰挟气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治痰为先,药挟气药降火〃,针对上述人群,选方用药上,则以补益肺脾之气的药方作根抵,重用党参、黄英等益气扶正的药物同时重视祛除痰浊,特别是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只见其征兆,不见其形质,其性黏滞而重浊,可蒙蔽清窍、扰及心神,导致眩晕针对无形之痰,王教师喜用竹茹、瓜萎等清化热痰药及橘红、僵蚕等较平和的化痰药,化痰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对燥湿化痰药,如法夏、苍术等,则较为慎用皆因眩晕发病又常与肝阴缺其性和缓;属于阴,属于冷者,其性紧急风者阳邪也,其性温,故脉缓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中桂枝实表阳,调荣卫也,荣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草以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也芍药敛荣气之疏泄者,降胆经也桂枝汤中用生姜、大枣、甘草补中调气,重视中焦脾胃的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复是驱邪的重要武器我选择了内经、伤寒作了一些注释,写了一点看法,还有许多,但因时间的关系,到此为止乏、肝阳上亢等病理因素有关,燥湿化痰药性多温燥,有伤阴之弊阴伤则难以制约肝阳,阴虚则火旺,导致眩晕病情加重、对肝肾阴虚、风阳内动者,则治以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2对于眩晕的发病机理,中医经典中早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以此推之,肝阳亢盛,化火上炎;或者阴血亏虚,阳气亢逆,皆可致眩晕肾为肝之母,乙癸同源”,肾阴缺乏则肝阴亦亏,肝阳亢逆,上扰清窍,发为眩晕如灵枢•海论曰髓海缺乏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针对此类患者,则常以白芍、菊花、石决明等育阴柔肝,同时以熟地、女贞子、山茱萸等滋补肾阴,配合钩藤、天麻等药物平肝潜阳众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成效、治疗血瘀眩晕者,则以补气为本,兼以活血3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行血,致络脉瘀阻,瘀血停留,络脉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脑失所养,致眩晕时作;瘀血阻遏,脉不舍神,心神失养,故可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王清任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杨士瀛谓瘀滞不行,皆能眩晕针对此类患者,亦以补气为本,多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为根抵,以补中益气,使气旺血行;同时随证加减川茸、桃仁、赤芍、红花、丹参等药物以活血化瘀,使得瘀血得去,清气得升,而眩晕自止签名年月日年月2022日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继承工作每月心得起止时间年月曰至年月日20222022继承人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水肿、喘证等本月跟师心得体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字可附页〕跟师心得1000-附子的应用心得附子大辛大热而有毒,在临床应用中尤需谨慎,但其既为辛热纯阳之品,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又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既能治疗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等,对脾肾阳虚之水肿,心阳虚衰之胸痹、喘证等也颇具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就必须充分掌握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王教师亦常以此药入方,自尾随王教师学习以来,在其悉心指导下,对附子的临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心得,现将其总结如下有一定毒性的药在应用中除了看病症表现,还必须凭脉象来用药四诊中,历代名医莫不重视脉诊唐代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明代徐春书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唯明脉,则诚为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清代吴菊通更是一语中的四诊之法,唯脉最难,也唯脉最可凭也〃王教师在临床用药上亦非常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正如其所谓证脉不同,凭脉用药;证有假象,凭脉用药;怪病难辨,凭脉用药;无证可辨,凭脉用药使用附子者,其脉诊当属少阴脉证少阴脉伤寒论第条有详细记载少阴之为病,281脉微细,但欲寐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附子,体味到使用附子,要符合如下病症精神委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特别下半身、膝以下清冷;在脉诊中,可扪及如下脉象脉或者微弱〔脉形极细,按之假设有假设无〕,或者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至“或者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者脉蓦地浮大而空软无力其中脉、证之间)又以脉象为准伤寒蕴要云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者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本草正云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英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此外附子尚须配伍用药,以减少其毒副作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医者根据患者疾病的性质,以中药之偏性对其发展纠正的过程,中药的毒副作用是随着机体状态或者疾病状态而发生变化的我们用附子就得根据患者病情配伍其它药处方使用,发挥附子的独特疗效如附子配黄连、甘草、人参、白术、干姜、蜂蜜等能减少其毒副作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附子配伍以减毒的论述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常与附子配伍的还有肉桂、细辛、桂枝、麻黄、知母、竹沥、大黄等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并以此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等相伍,被推为调节阴阳的代表方剂同时还应准确掌握附子适应证与禁忌证,凡现脉实数或者洪大、大便热结、高热、内热外寒、真热假寒的阴虚和热证患者应忌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及孕妇应禁用;年老体弱、心功能减退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年月日2022指导教师审阅意见〔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能表达指导教师的学术和水平〕签名年月日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味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用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开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开展有着重大奉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开展的根本内容;是爱慕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医生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向来成为中医学开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根抵,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安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奉献内经包括素问篇和灵枢篇,各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9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拟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严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根本观点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Q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干存在,且其功能也惟独在身体安康时才干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中提到的神,普通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天人相应〃观,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乾坤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乾坤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普通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乾坤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表达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通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示意义内经对养生学有突出的奉献,他强调整体观及从防未病〃思想出发,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到达安康长寿之目的少私寡欲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安康影响很大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安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即要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怖,现代身心医学证明,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到达平衡,则会有利于身体安康皇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发展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它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外,同时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典籍,它匡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当然,其在医学、哲学方面的极大奉献和成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清晰的,此文仅是个人在学习中的心得体味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应加强对古典医学的学习来提高我的认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中医经典学习心得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卷,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历18162和理论总结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快乐,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根抵,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一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生知识的推广帝日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有着人的一生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寒气生浊,本在下,却上逆上焦,阻滞气机,致气机不通,故〔月真〕胀热气生清,本在上,却下陷下焦,下焦气机失常,故飨泄故上焦之病不可无视下焦,下焦之病莫忘上焦阴阳者,乾坤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阴阳的变化贯通于疾病的始终清代医家黄元御很重视阴阳,它认为一切皆在阴阳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疡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为阴也,重阴必阳〃,故春必温病;风为阳也,重阳必阴〃,夏生飨泄;暑为阳也,重阳必阴〃,故秋必疹疟;湿为阴也,重阴必阳”,故冬生咳嗽此为圆运动的伏邪变化伤寒论伤寒论最重要的是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是临床上辩证的重要工具在学习中,认识到了许多,如桂枝汤中的甘草,黄连阿胶汤中的鸡子黄等,学习伤寒更重要的是认识六经辩证的本证及传变、兼证、变证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感疾病多为脉浮,太阳经循行于头项,故项强,恶寒则为卫气较弱,不能温煦机体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中风,由于汗孔而入肌肤膜理如矢之中靶,名曰中风,人体发热由于正邪斗争剧烈,恶风则因为风邪人里与正气相争,风邪盛于正气故恶风,属于阳,属于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