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鹦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衬托两局部,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一、开场非凡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二、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之后,便“声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那么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一于极高处陡然一落一渐低渐细一无声一忽又扬起一霍然收音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剧烈高昂处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上下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者的高超技艺,又说明吸引入之处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程更具体,更复杂
三、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涩〃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形象地写出声音的高亢、清脆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其次在出场前,对声音都有一个衬托前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暗示能让诗人忘归的琵琶声一定不俗;?明湖居听书?中那么用黑权演唱、琴师弹琴、人们议论王小玉说书“无人能及〃等极言王小玉说书技艺的绝妙再次,在演奏、说唱后又有一个衬托,?琵琶行?中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静悄悄,人都沉浸在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声中?明湖居听书?那么说“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人们对说唱拍案叫绝;台下的议论“三月不知肉味〃,那么更显出小玉的说书打动人心,摄人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