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5.(2019•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圣人)(仁人)(智人)(愚人)尧、舜孟子子贡齐桓公秦始皇周文王屈原范蠡商鞅吕不韦李斯宋襄公夏桀商纣孔子荀子廉颇韩非荆轲陈胜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学问,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详细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可得出为董仲舒的观点,“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为孟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为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为法家的观点,故C项错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改变之客形尔”这是宋代张载的观点,故D项错误
2.【答案】B【解析】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但不能等同于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故A项错误;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说明儒家道德已经深化法律,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法律体系儒家化完成,故C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明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3.【答案】C【解析「引经决狱”盛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儒家经义的认可,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依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其治国思想事实上是外儒内法,而并非合二为一,故D项错误
4.【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即已瓦解,这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看法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是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看法,只能说明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不一样,不能体现社会道德水准提高,故B项错误;民意不行能左右官员行为,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会出逃,且被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发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5.【答案】略【解析】先依据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确定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