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从秦国的诞生至称霸入手
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变法图强的历史,了解华夏族、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社会变革带来的制度与思想文化领域的伟大创新
三、教学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体制的转变,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列国纷争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2、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3、孔子和老子学说的核心观点;
4、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中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老子、孔子及儒家学说、百家争鸣等的一些基本史实已经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这些史实背后的逻辑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趋势影响了解甚少,更深层次的民族融合及唯物史观的理解还比较陌生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史料、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其后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击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他出兵护送,以功封为诸侯,周平王便将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成为周的诸侯国,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东周时代(PPT展示西周分封示意图和春秋列国形势图,及东周至秦建立的时间轴,通过时间轴及学生预习内容进行说明春秋时期是相继称霸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并立为王的兼并战争)那么秦是如何从一个位置偏僻,发展落后的国家逐渐演变为称霸六国的霸主呢?他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又是如何抓住变革机会,一路打怪升级的?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课的学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一从秦国的诞生至称霸入手
一、奠定基业一一春秋争霸•大家根据初中的学习及预习应该知道,春秋时期政治的最大变动是周王的衰落和诸侯的强大这一时期,大诸侯国扩张势力,竞相争霸,春秋五霸逐次登场大家有没有想过,诸侯扩张的军事力量来自哪里?除了课本中提到的大诸侯国号召小国,小国要协同出兵以外,上节课我们提到的国野制度大家还记不记得国野制度中并不是你想当兵就能当的,只有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国人的地位较野人要更高,但是春秋中后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国野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战国以后,他们逐渐演变为新兴专制政权下的编户其民进行扩张的部队有了,那我们用什么名义来进行扩张呢?(学生回答尊王攘夷)前面我们提到周天子权威虽然衰弱了,但是还有一定影响力,霸主以周天子为号召,以此来维系国际秩序,天子这时候还有利用价值,战国时期就没人说尊王了;同时戎狄、蛮夷给华夏造成威胁所以也说攘夷,在图上的这则史料中,秦穆公霸西戎,天子也发来祝贺大家记不记得我们在讲分封制时说到,诸侯跟随周天子作战的,礼乐征伐自周天子出,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也能自己出兵,说明此时已经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二、借力发展一一战国称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权力加速下移,政逮于大夫,于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权力不断下移,经济和军事实力才是决定地位高低的关键,而不是靠原来的宗法分封制来维系,因此我们说这个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等级制度瓦解,天下失道,各国国君纷纷称王,标题中说秦国借力发展,这便是它借到的第一个力一一政治之力古籍当中将“夏”作为中原,“蛮夷戎狄”作为四方,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来也称为是中原主体民族的总称大家看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春秋时期,中原民族的文明程度与生产力水平高于周边民族,对相邻民族有巨大吸引力,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战国时期,进入中原的这些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与华夏族融为一体,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那华夏认同,究竟认同些什么?夏朝时血缘认同占主导地位,商朝时血缘认同转变为地域认同,周朝时由地域认同转为文化认同在这样的文化认同下,(PPT展示华夏认同的影响)秦国吸收了当时西戎的部分文明,有虎狼之心,社会风气上崇尚武力,而且秦军英勇善战这就是它借到的第二个力一一民族之力有了兵,有了大家都扩张的政治氛围,有了尚武的精气神,我们说要扩张要当霸主还需要什么?(学生回答)经济方面我们主要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农业,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铁犁牛耕技术,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铁器时代到来,而牛耕的使用则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技术的一次革命,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人们的生产力提高,他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垦土地,大家记得上节课讲的井田制吗?(板书上画井田制的示意图)私田是自己耕作且仅仅向领主缴纳很少的贡赋的,生产力提高了人们也开辟了更多的土地,谁还会去种植那块公田呢?(讲解PPT上的史料)私田开拓公田不治,领主没办法收到贡赋了,他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统治者就会改变剥削方式,比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剥削方式的出现也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私有土地的出现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关于自耕农的几个知识点,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觉得重要地方大家可以记一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贵族政治逐渐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建立这一过程可以分别反应出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上节课给大家讲过西周的工商食官制度,就是手工业者和商贾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官”组织管理手工业,春秋中后期,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战国时,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比如说《周礼•考工记》中这个造车图,大家就能看到不同的人在造车的不同部位商业上商业活动活跃,货币流通广泛,课本上大家能够看到战国时期不同国家的货币,从货币当中你能读出什么信息?(PPT展示),商业贸易的频繁也助推了中心城市的发展比如前段时间靠烧烤火出圈的那个城市一一淄博,他下面的临淄区就是当时的一个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并且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兴起使得许多庶人冲破官府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这些商人的出现使得“富”“贵”分离,贵贱等级不可逾越的传统越来越受到冲击,春秋末年,人们对社会阶层的概括已经由贵贱之别向职业划分,即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导致社会关系复杂化,统治者也在不断调整治国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文法的颁布,比如说郑国子产铸刑书等这就是秦国借到的第三个力一一经济之力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变动、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使得各国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那么在同样的条件下,秦国又该如何脱颖而出呢?(学生回答通过变法)在学习具体的变法内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变法背景(PPT上展示材料,请同学回答)(PPT展示变法运动的目的、各国的变法内容、变法的影响),既然各国都展开了变法,那为什么秦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学生回答秦国的变法最有效,引出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PPT展示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商鞅虽死,其法未灭,通过材料展示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也可以通过学生提问展示其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这就是秦国借到的第四个力一一变法之力除了政治、经济、变法以外,思想也是国家强盛的一个驱动力,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反应,在春秋战国这一大变革之下,社会思想也剧烈变动,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百家争鸣首先我们来看百家是哪百家以及他们的代表思想是什么(PPT上展示孔子和老子,并请同学根据预习内容进行回答,其次是法家思想,在讲解完各学派代表的利益阶层后,讲各学派的主张人治派-儒墨,把为政者的德行作为善政的前提,法治派-法家,对人性都持不信任的态度,无为而治派-老庄,否定人为造作的政治制度,崇尚自然)了解了百家争鸣的各学派之后,还是得来看一下百家争鸣的背景,(PPT上展示材料,与变法运动相比多出来的背景就是学术下移和土阶层的崛起这里涉及到一个“士”阶层,我们之前提到的士就是在分封制那里,西周春秋的士是贵族最低等级,战国的“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西周时期是“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权力下移,学术也下移,普通平民获得了学习知识文化的机会,他们共同成为了战国的士阶层中国社会的士具有独立精神和文化尊严,它作为文化的代表者来抗衡财富和权力的代表者,战国的士来自于春秋的士,做官一直都是士的追求,他们寻求知识的目的在于治世在于平天下)我们这里用一个思维导图来展示百家争鸣的背景这也反映出唯物史观中我们提到过很多次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百家争鸣的实质是什么?他们在本质上争的是什么?(PPT上展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呢?(PPT上展示)这就是秦国能借到的第五个力一一思想之力•
三、统一六国——成就霸业在秦国一直东迁直到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秦国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在秦武王发出窥周室的言论并在东周都城举鼎身亡后,秦国励精图治,终于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吞并周王室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秦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社会大动荡、经济大发展、民族大交融、政治大变革、思想大活跃的时代,归根结地一个字,就是“变”(请同学回答),然后用本课小结的形式总结
八、教学反思内容过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较为单调
九、板书内容板书主要以关键词思维导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