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共24题,48分)L著名史学家苏乘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卜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0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
2.山东平阴县朱家桥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用于农作的石斧、石刀、蚌镰、蚌刀等,有用于手工业生产的石镑、铜斧、骨锥、角锥、蚌锯等,有用于纺织的陶纺轮、石纺轮等,有用于渔猎的网坠、骨饿、铜镰等虽然数量不多,但门类齐全这表明,这一村落()A,居民经济状况具有均等性B.生产经营具有自给自足性C.形成和发展具有连续性D.属于典型的红山文化
3、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卜中“王占日”三字,在甲骨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商王都通过占卜以示得到上天的指引它表明商朝时()A.统治者宣扬“敬天保民”的观念B.占卜是商王的主要职责C.神灵崇拜影响政府的决策效率D.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4.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诸侯、卿、大夫、土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也都不相同这表明()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B.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D.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5、“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是()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6、春秋时期,楚共公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找过政局动荡据此可知,当时()A、分封制化解了诸侯间矛盾B、中央集权出现加强的趋势C、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D、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
7、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果家学派则认为“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
8、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9、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1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C.郡守县令官位世袭D.维护了国家统一
11、
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2、秦王嬴政为实现全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包括()
①重用商鞅,实行变法
②开凿灌渠,增强实力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延揽人才,广招贤士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①④
13、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她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走账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杳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该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郡守
14.“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B.农民起义、刘项文盲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15.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集权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民主观念渗入政治体制
16.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分封制的进步作用B.柳宗元极力反对郡县制的实施C.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D.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家天下的实行
17.《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井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A.“与民休息”政策B.“推恩令”C.郡国并行制D.刺史制
18.据《昌言》等载,东汉的豪强地主庄园“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纾器械,费至百万”这类庄园()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以经营林牧业为主C.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人D.是潜在的割据势力
19.《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家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节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秦始皇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司马迁撰《史记》
20.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A.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C.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21.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
2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3.东汉E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4.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摘编自《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一摘编自《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堵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大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摘编自《汉书》⑴据材料-,指出孔子与孟子的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10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一统”据材料、
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
26、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由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徐干《中论》记载“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在稷下学宫,无论诸子持何种学说,是否适合统治阶级的现实政治需要,都能存在和发展当权者非但不加以干预,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各引一端,上说下教淳于宪曾两次与齐成王辩论,与相国邹忌也有一次辩论,这三次辩论对齐国的政局有良好的影响孟子经常同齐宣王辩论,有时使宣王无话可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无论稷下的哪一学派,从其学术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其他学派的思想踪彩各家各派注意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学风郭沫若对稷下学宫给予高度评价“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照成的一个最高峰的”—据王志民《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现》等整理
(1)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以不同学派学者的身份写出两段针锋相对的阐释(10分,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的一个最高峰”的原因(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经常,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根据材料,概括R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芬妮下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答案选择题答案BBDDD CBDBADCBCA CCDCCBABC第二部分答案251相同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⑵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了统一•战争,结束了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61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利弊的阐释儒家学者:分时制有利于祖先之德的传承周王乃国之大宗,德高望重,分封承祖制而明礼法国家地域辽阔,民众众多,东方诸国远离国都,周王鞭长莫及,分封使各地系于礼法,是控制地方的有效方案周王室能存续数百年要归功于分封制郡县制下血缘淡薄,礼乐无存,祖先之德何在法家学者: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治理如今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祖法崩于前而礼乐毁于后,社稷难以维持分封,分封自会扰乱社稷郡县制下,官员任免由君王依德才而定,若再加以律法匡正,上下同心,上令下行,举国一致,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2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稷卜.学宫人才济济,形成各派融合发展的学风,学术交流相对自由;当权者较开明,为学术发展创造条件;汉武帝“尊崇儒术”,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27理念:大一统实现: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