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71.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说唐代科举的重点在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其中,进士科最为热门玄宗后以诗赋取士,由此,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作者意在说明()A.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B.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繁荣C.科举制促进了儒学传播D.科举制导致了学优则仕
2.隋文帝建立的朝政机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当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由此可知,隋文帝时期()A.三省职责明确分工合作B.门下省的权力最大C.三省尚未有效制约皇权D.三省的职权并不平衡
3.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4.隋初,虽确定以三省长官为正式宰相,但已经有以他官参与其事的事情如“柳述为兵部尚书,参掌机事;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疑专掌朝政”炀帝时裴矩、裴蕴也都“知政事”这一做法()A.显示国家用人的科学性B.意在分散宰相的权力C.阻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D.完善了官吏选拔制度
5.唐高宗时,凭门荫官至宰相的薛元超说“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张翅“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以国子明经上第,官至刺史这表明当时()A.贵族世袭特权彻底被废除B.科举入仕受到社会的重视C.门阀制已经被科举制替代D.科举制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6.武则天执政后,为解决新的军事、财政等问题,设置了越来越多“特奉制敕”的临时差遣随着此类使职的常设化及职能扩展,其职权归属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当时()A.边疆形势渐趋紧张B.制度革新势在必行C.三省职权相互牵制D.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7.唐中后期乡村的里正、村长及保长等人的事权逐渐加重,因为流动频繁的寄住户、浮户出考试规则日益完善、严密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及近代中国、世界积极影响据材料二“科举制度从法律原则上说,是超阶级的,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一经考取就无可争议地升入统治阶级”可得出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据材料二“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可得出形成了平等竞争机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崇尚知识文化风气的形成以及打破了贵族特权垄断;据材料二“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可得出促成社会政治组织不断完善;据材料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可得出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据材料三“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在东亚国家中,朝鲜、越南都引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等信息可得出对东西方国家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消极影响据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科举制度对于旧有的封建社会形态有强大的维系力,更助成了此种停滞性”可得出助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及世界据材料二“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可得出坚持平等竞争原则;据材料一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等信息可得出需制定公平合理的测评标准;据材料一科举制“考试规则日益完善、严密”可得出需制定严密科学的测试规范与程式
17.示例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据现实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唐朝初年,均田制的实行,为府兵制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国家掌握的土地不断减少,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西部、西北部边疆问题的不断突显,唐玄宗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并在重要地区设置藩镇和节度;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变革,是唐朝出现封建盛世的重要原因;创新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详解】论述首先,阅读两则材料,归纳材料二中的观点,如综合“各种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项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等,可得出观点——政治制度要根据现实需要,不断改革;确定观点后,提取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如根据材料一中“府兵军备自备,终身为国家服役,不承担赋税”“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士兵以当兵为职业”“为应对西部和北部边疆问题,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均田制是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难以实行和西部、西北部边疆问题的威胁等,使得唐玄宗实行募兵制,设置藩镇和节度使等史实,说明根据现实不断创新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政治文明的体现等客户也需要缴税,同时纳税对象的土地、屋宇等资产以及人丁、户等也都需要核定这一情况表明,当时()A.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B.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削弱C.基层自治的雏形逐渐形成D.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8.西晋诗人左思针对当时达官贵胄的子弟占据高位要职,而出身寒微的英才俊杰却职位低下的现象,他在《咏史》中感慨道“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A.通过考试公开选拔B.以孝亲廉洁为标准C.地方官员逐级推荐D.以看重家世为主导
9.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阕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选自《旧唐书一李渤传》)材料反映的是()A.两税法B.刺史制度C.租调制D.通判制度
10.《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A.废除了人头税B.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C.加剧土地兼并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1.隋唐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其中的“庸”是指纳绢或以布代役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而唐代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这体现出隋唐时期()A.赋役制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B.政治清明且统治者励精图治C.政府鼓励农民从事多种经营D.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比较合理
12.唐代河东薛元超,出身名门望族,却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土擢第……”当时单纯靠门荫者逐渐减少,即使由荫入仕者,也常通过应试及第来改变身份这反映了()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科举制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C.世家大族社会影响逐渐下降D.科举制有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13.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指出“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可用于说明,唐代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B.依然维护士族的特权C.受人为干预的影响较大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14.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另立多种税目,恣意勒索,以致“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这表明唐朝()A.租庸调制已无法实行B.制度改革迫在眉睫C.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D.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15.唐朝后期,政府规定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由此可知,唐朝后期()A.租庸调制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标准B.赋税对象已经扩大到了社会各阶层C.政府已经逐步取消对农民人身控制D.赋税以财产为主旨在增加财政收入
16.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以后,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朝代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规则汉朝察举制常科、特科(明经等)经术、策论不严密制举、常举(进士、隋朝策论、经术不严密明经等科)诗赋、策制举、常举(进士、明经唐朝严密,公荐制,对违法考生和和考官处罚轻论、经义科举制等科),首创武举诗赋、策制举、常举(进士、明更加严密(糊名、锁院、誉录、别试),废宋朝论、经义、经等科)和武举科止公荐制,对违法考生和和考官处罚严厉*注“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内容整理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等材料二科举制度从法律原则上说,是超阶级的,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一经考取就无可争议地升入统治阶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科举制度对于旧有的封建社会形态有强大的维系力,更助成了此种停滞性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材料三从1791年起,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试;1853年后,英国也逐渐推广文官考试“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在东亚国家中,朝鲜、越南都引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日本模仿科举制度将其称为“贡举”——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金净《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关系,并分析隋朝至宋朝科举制演变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
二、三,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⑶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科举制对当今社会人才测评实践具有哪些借鉴和启示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玄宗的兵制改革唐初实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军备自备,终身为国家服役,不承担赋税“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换值班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土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唐开元、天宝年间,府兵制日渐崩坏,唐玄宗接受宰相张悦建议,开始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士兵以当兵为职业;为应对西部和北部边疆问题,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后节度使自行招募士兵,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等新幺宗时期的十口度也分布图材料二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项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无弊,也不会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参考答案
1.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由此,导致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唐朝的知识分子更热衷于创作唐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唐朝文化繁荣,无法体现科举制与文化繁荣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诗促进了政治认同,与儒学传播无关,排除C项;学优则仕是指学习成绩优秀就去做官,材料强调的不是科举会导致做官,排除D项故选A项
2.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省体制下隋朝尚书省权力极大,反映三省的职权并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三省分工,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隋文帝时期,尚书省权力最大,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三省与皇权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允许成年男子纳绢或布代役,后期实行两税法,要求农民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等,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B项正确;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国家才废除了人丁税,排除A项;唐朝政府并未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小农经济不断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隋初,虽确定以三省长官为正式宰相,但已经有以他官参与其事的事情”可知,隋朝时期,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同时也任命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事情,体现了对宰相权力的制约和分割,加强皇权,B项正确;对宰相权力的分割,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与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官员的选拔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说明以未能因进士擢第而遗憾、“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以国子明经上第”说明以科举入仕为荣,这都反映了科举制受到重视,B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恩荫制度,彻底废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标明门阀制被科举制取代,排除C项;科举制更有利于选拔人才描述正确,但材料中没有相关比较或论证,排除D项故选B项
6.B【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武则天时期设置了越来越多的临时差遣,某种程度上扰乱了原有的官员隶属关系和职权分工,引发日益突出的问题,制度革新势在必行,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解决军事问题仅凭此不能断定边疆形势紧张,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临时差遣官员的职权,未提及三省职权,排除C项;皇帝差遣自己信任的人员负责特定的重要事务,加强了皇帝对军政大事和地方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7.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流动频繁的寄住户、浮户等客户也需要缴税,同时纳税对象的土地、屋宇等资产以及人丁、户等也都需要核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施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员流动频繁,且两税法按照人口与资产收税,不分“主客因此乡村的里正等人要经常核对资产、人口,人事权变重,反映出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藩镇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基层自治无关,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两税法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在西晋时期主要看重门第家世,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D项正确;考试选拔的制度是科举制,当时并未实行,排除A项;举孝廉是汉朝时期察举制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地方官员推荐实行于汉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可知这种税制之下,即便出现大量逃亡,剩余人户也要按照土地数目平均分摊租税,这是两税法的表现,A项正确;刺史制度和通判制度都不是赋税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D项租调制按照人丁征收租税,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10.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材料“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反映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清朝雍正时期,正式废除人头税,排除A项;国家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才是均田制的实施的条件,两税法是均田制破坏的产物,排除B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故选D项
11.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隋唐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二故又称,租庸调制其中的庸是指纳绢或以布代役”可知,隋唐赋税制度既沿袭北魏,又创新了纳绢或以布代役的“庸”,说明赋役制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A项正确;隋唐时期并不都是政治清明且所有统治者励精图治,排除B项;政府并没有鼓励农民从事多种经营,排除C项;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比较合理,没有数据对比,无法判定是否合理,排除D项故选A项
12.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单纯靠门荫者逐渐减少,即使由荫入仕者,也常通过应试及第来改变身份”可知,当时科举制对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形成冲击,世家大族社会影响逐渐下降,C项正确;两宋时期,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广泛认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下降,非科举制有利于寒门子弟入仕,排除D项故选C项
1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由主要官员把控,且不糊名,受到或畏惧权势、或受亲人影响、或因为人情等因素影响,其公平、公正性不强,说明唐朝的科举制受人为干预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但材料中描述的是唐朝科举制的弊端,排除A项;维护士族的特权的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打破士族特权,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科举制的弊端,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4.B【详解】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安史之乱后唐朝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安史之乱后,唐政府的赋税数目多而杂乱,激化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收入锐降,赋税征收混乱,780年,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因此,材料反映了赋税征收的严重混乱,制度改革迫在眉睫,B项正确;安史之乱后租庸调制被破坏,但材料反映了唐政府赋税制度改革的迫切性,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赋税征收严重混乱,增加农民负担,排除C项;材料反映赋税制度改革的迫切性,而没有提到土地兼并的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1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唐朝后期,政府规定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可以看出唐朝后期,政府的征税制度发生了变化,以财产为主要征收内容,以便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并不是租庸调制,排除A项;“社会各阶层表述绝对,排除B项;两税法实行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没有“取消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6.
(1)关系科举制沿袭了察举制考试选拔办法特点:考试科目基本沿袭;明经科考试内容都注重考查儒家经典;唐宋进士科注重考查诗赋;考试规则日益完善、严密(任意3点)⑵积极影响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了平等竞争机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崇尚知识文化风气的形成;打破了贵族特权垄断;促成社会政治组织不断完善;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对东西方国家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任意6点)消极影响助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⑶意义坚持平等竞争原则;制定公平合理的测评标准;制定严密科学的测试规范与程式(任意2点)【详解】
(1)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关系据材料一“汉朝的察举制考试科目有常科、特科(明经*等),考试内容是经术、策论”“隋朝时期的科举制,考试科目是制举、常举(进士、明经等科),考试内容是策论、经术”等信息可直接得出科举制沿袭了察举制考试选拔办法特点据材料一汉朝、隋朝、唐宋“考试科目都有策论等科目”可得出考试科目基本沿袭;据材料一的注释“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内容”可得出明经科考试内容都注重考查儒家经典;据材料一“唐朝、宋朝,考试内容都有诗赋”可得出唐宋进士科注重考查诗赋;据材料一“考试规则,从汉朝、隋朝的不严密到唐朝的严密,公荐制,对违法考生和和考官处罚轻,再到宋朝的更加严密(糊名、锁院、誉录、别试),废止公荐制,对违法考生和和考官处罚严厉“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