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登高》
一、情景默写共4分
1.《登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10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1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1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1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
2.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百“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点明不愿被官场的污浊之气污染的志向,拂袖而去,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这与首联对“薄似纱”现实的否定形成了呼应【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之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意思是“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然后分析效果这两句以“世味”之“薄”使用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可见世道之没落,人情之淡薄,面对这样的“世味”,诗人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可见对于奉诏入京的境遇,诗人不是开心,而是无奈和厌倦,诗歌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院,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所以开篇两句就暗点题旨,抒发感想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
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
②高画菊
③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
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17.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①《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画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要说明《画菊》诗中以下喻体比喻什么
①百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疏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抱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北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7.
1.《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
2.《画菊》坚信大义,宁死不屈,崇高伟岸
18.
1.百花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
2.疏篱恶劣的政治环境
3.抱香坚持民族大义
4.北风元朝统治者[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菊》中,“秋香满池岸”表现出了菊散发香味让人心情愉悦的高洁品格;“不羡瓦松高”表现出了菊花不羡慕高位,象征着不慕名利的品质《画菊》中,“不并百花丛”“独立”表现了菊花不与其他花混杂在一起,保持独立的品格,象征着坚守大义、崇高伟岸的精神;“宁可枝头抱香死”,也不被“吹落北风中”,象征着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百花”,可从它的依从、趋炎附势的情态,联想到那些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从诗人的“独立”于“疏篱”之外,便可联想到“疏篱”象征着恶劣的政治环境由为了“抱香”,甘愿死去,可联想到“抱香”象征着坚守民族大义宁死也不愿落入“北风”中,由此可联想到,“北风”代表着元朝统治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驹■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9.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9.D
20.C
2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己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是断断续续的意思”错“断”是“滴断”的意思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铁骑无声”并非单纯静景,而是动中有静;“清笳舌L起”也并非“以动衬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都表现了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不同点本诗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己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侧重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塞上长城”句,个“空”字写出作者壮志未酬却己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年多病独登台
5.风急天高猿啸哀
6.渚清沙白鸟飞回
7.无边落木萧萧下
8.不尽长江滚滚来
9.无边落木萧萧下
10.不尽长江滚滚来
11.万里悲秋常作客
12.百年多病独登台
13.艰难苦恨繁霜鬓
14.潦倒新停浊酒杯
15.艰难苦恨繁霜鬓
16.潦倒新停浊酒杯
17.无边落木萧萧下Q
8.不尽长江滚滚来
19.万里悲秋常作客
20.百年多病独登台
21.无边落木萧萧下
22.不尽长江滚滚来
23.风急天高猿啸哀
24.渚清沙白鸟飞回
25.风急天高猿啸哀
26.渚清沙白鸟飞回【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作客”“啸”“渚”“萧萧”“鬓”“潦”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3.“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
2.“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3.“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颈联的意思,然后分析颈联传递出的“百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万里”言离家万里,可见离家之远;“悲秋”言季节以及心境,“秋”本就给人萧条之感,“悲秋”则更让人黯然神伤;“作客”是言境遇,身在他乡,漂泊异地;“常”修饰“作客”,可见是常年漂泊,居无定所;“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点明年龄;“多病”言身体状况,可见身体之衰弱;“独”言孤身一人,可见孤苦伶仃;“登台”点明人物行为,“台”是所登之处,可见高峻阔远之感由此可见,颈联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展现了“百意”[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艰难苦恨繁霜鬓”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结合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知,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所以这“艰难”首先指自身的艰难命运;结合诗人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来看,他身处安史之乱之时,常怀忧国忧民之情,创作这首诗歌之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这“艰难”还指国运之艰难
三、小阅读-课内(共28分)
4.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一一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怨天尤人”一词不当,作者处于安史之乱的动荡时代,深为时局和民生担忧,所以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忧国忧民”故选c
5.《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
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
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及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秋日天高气爽,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天、风,沙、渚,猿啸、鸟飞等意象共同勾画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6.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凄凉、孤寂之情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诗人的痛苦因此就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C.颈联中,“悲”是全文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俳恻,动人心弦D.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C.“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怫恻”说法有误缠绵俳恻形容诗文音乐等婉转凄切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风如颔联中传达出诗人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有无限悲凉之意故选Co
7.请简要分析杜甫《登高》首联景物描写的手法【答案】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I,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澈,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的手法的能力由上句“风”“天”和下句“渚”“沙”四个景物可知,诗人选景从高到低,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辽阔,意境开阔;“猿啸”“鸟飞”是动景,“渚清”“沙白”是静景,猿声哀怨,鸟儿回旋,水清沙白,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诗人选取“急风”“高天”“哀猿”“飞鸟”“清渚”“白沙”六种景物,描绘了一幅空旷寥廓的秋江图
8.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答案】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诗歌对仗的手法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一句写“风”“天”“猿”,后一句与之对应的是“渚”“沙”“鸟”;前一句景物特点是“急”“高”“啸哀”,后一句景物特点是“清”“白”“飞回”如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句写“落木”,后一句写“长江”;前一句“无边落木”是偏正结构,后一句“不尽长江”也是偏正结构;前一句“萧萧”是叠词,后一句“滚滚”也是叠词;前一句“萧萧下”是偏正结构,后一句“滚滚来”也是偏正结构;前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后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颈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对“潦倒”,“繁霜鬓”对“浊酒杯”由此来看,前三联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基本一致,结构基本相同,平仄基本相对,对仗很工整
9.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答案】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前两联写登高见闻,主要抓住“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六种意象来进行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萧杀的秋风,悲啼的猿声,悄然落下的秋叶,低飞盘旋的鸥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壮阔图景首联,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两字,起句非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猿啸哀”,则极度渲染“悲”的气氛,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之意颔联,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雄浑,所以前两联渲染了一种雄浑悲凉的气氛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由题干来看,首先要明确态度,即“不能删去”然后品味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无边”意思是没有边际;“不尽”意思是没有尽头“无边”修饰“落木”,展现萧萧而下木叶的茫无边际;“不尽”修饰“长江”,展现滚滚而来江水的奔流不息,展现了秋景的空旷;而且诗句中说“落木下”是“萧萧”,这是风吹落叶的窸窸窣窣的声音,“长江来”是“滚滚”,这是水流急速翻腾向前,连绵不断之态,如果没有“无边”和“不尽”,“落木”的“萧萧”和“长江”的“滚滚”就没有了附着点所以不能删去
四、填空题(共4分)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石栈()锦瑟()峥噪()渚()••••崔嵬()惘然()抚膺长叹()•••【答案】
(1).zhan
(2).se
(3).zheng
(4).zhu
(5).wei
(6).wang
(7).ying【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石栈,拼音为shizhAn,意思是在山间凿石架木作成的通道锦瑟,拼音为jin S3意思是装饰华美的瑟峥噪,拼音为zh^ng r6ng,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也指高峻的山峰渚,拼音为zhii,意思是水中小块陆地崔嵬,拼音为cuiwCi,意思是有石头的土山;形容高峻,高大雄伟的物体惘然,拼音为whg向1,一指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二指疑惑不解的样子,三谓不知所措的样子,四是迷糊不清的样子,五是空无所有的样子抚膺长叹,拼音为ftiying ch4ng Qn,意思是抚摩或捶拍胸口叹息形容十分悲愤的样子
五、选择题(共4分)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朝避长蛇萦绕B.渚清沙白艰难苦恨风急天高潦倒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
1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答案】A【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地崩山催”中的“催”应为“摧”故选Ao
六、古代诗歌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3.《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有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14.《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答案】
13.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些句子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
14.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颔联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颈联上句写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蚊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下句写玉之精气,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由此,这两联写的是悲欢离合而尾联中一个“此”字概括了这两联的情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这两联还有用典的手法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庄周?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鲸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握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另外“珠有泪”写蚊人泣泪,颗颗成珠,是夸张手法;“玉生烟”写玉气透过地表冉冉上腾,既是通感又是夸张,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5.这首诗首尾两联是怎样呼应的?
16.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据此说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两句诗好在哪里【答案】
15.这首诗首联暗喻自己对这次出仕的等闲态度,说明已没有跟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尾联点明主旨我不会被腐败的官场中的乌烟瘴气污染的,“素衣莫起风尘叹”
16.开篇暗点题旨,抒发感想世道没落,已没有再跟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理解诗歌首尾联的意思,找出二者的相关联之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意思是“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跖,“世味薄似纱”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透露出不愿跟腐败无能统治者合作的心情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意思是“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