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研习二单元教考衔接教考衔接分析论点和论据教考如此关联《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三篇文章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皆选用了许多典型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如《劝学》第四段,作者选用“风雨”“蛟龙”“江海”“骐骥”“鸳马”“朽木”“金石”“蚓”“蟹”等自然事物做论据,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象,这既契合了荀子朴素的自然观,也让“学不可以已”这个稍显严肃的话题就有了天然的生机和永恒的生命力再如《师说》第四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观点,紧接着举孔子从师的事例证明论点,而后用孔子的话来作为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反对党八股》一文为党八股画像,或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或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论点,观点鲜明而又论证有力学习这些文章,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而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也是常见命题角度之一高考如此命题[典题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晚清洋A.B.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鲁迅《文C.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季羡林认为D.“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知识点]学术论文,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选项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A.博采众长,继承创新选项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B.变,只学习西方技术,目不是文化”方面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选项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C.致选项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D.故选C解题规范指导分析论点和论据
一、分析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的灵魂、统帅O论点应该正确、鲜明,在形式上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规范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至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较为灵活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还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大多数情况下,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要边读边勾画,特别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应注意,论述类文本摘编的文章或著作的题目(附在选文的后面),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数据、确切的史实等理论论据,可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警句、谚语、原理、定律,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如何分析论据呢?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梳理筛选论据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表明观点的语句及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
2.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考生要把握分析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因为作者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一般都会对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文本中的事例材料的正反角度,弄清作者援引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或是批驳观点的不同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3.分析逻辑联系文本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还可能有因果联系,等等[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材料一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那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材料二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甚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李白天才放逸,卓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逸而又迷离浪漫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放射出耀目的光彩(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A.B.(王维《鸟鸣涧》).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露从今夜C D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知识点]学术论文,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的论点是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的意思是万里之外的故乡景象将会在你的梦中出现,A.边疆的月光常常会引起你的别离忧愁之情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可以支持材料二第二段的论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思是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B.长久回荡空旷山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以此寄寓一种禅心与禅趣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所以不能支持材料二第二段的论点〃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的意思是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心C.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可以支持材料二第二段的论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D.的最明亮”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可以支持材料二第二段的论点故选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