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2023现代文阅读I考前梳理与指导——选择题新高考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二为一,称信息类文本阅读,与现代文阅读n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应分值3道选择题(3+3+3)+两道主观题(4+4),共17分
1.选材高考信息类阅读选文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以及新闻、传记等实用类文本一般选取多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有时兼有图片(图表);也有选取一则文本,如2022年新高考n卷1800字左右
2.文体多为论述文,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论点鲜明,一般会在文本的首段就亮出文章的论点;文本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结构层次清晰,多用例证、引用论法注意文后的标题,是作者重要的观点表达
3.考查点能准确清晰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主观题5的“情境+问题”新题型风向)
4.方法指导高质量、高品质阅读,冷静、细心、沉潜式阅读快速、准确,迅速进行文本世界学会勾画圈点出文中重要句子,统摄全篇的句子,作论据的句子,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表时空的词语、程度限制性词语等;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和论证对象逻辑关系的词语,如连词、举例等跨越材料,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梳理其所论述的话题、立场、观点、理论视角、理论深度;据此在多个材料间展开分析比对,即一则材料持观点A,另一材料则持观点B,要在理解材料各自主要观点和视角的基础上,来综合地看材料之间的关系牢记一点坚信一切答案从文中找选择题【选择题攻略】第1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信息的获取、加工)第2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3分)(逻辑推理、判断)第3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法,观点材料关系)新高考第3题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对材料的主要观点内容的理解,为文章观点筛选合适论据,或对文章观点的全面准确表述)无论是新高考还是老高考,选择题从不同选项对文本内容进行细密深入考查考生需要第一时间要将选项与原文区域内容进行比对分析,简单选项考“视力”,找不同,一眼即中,快速过;难的选项考“智力”,需要认真思考能做出正确决断的有两个因素一是真正读懂原文作者的观点、表达的意思;二是依靠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凭借平时训练积累的经验,识破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强加因果颠倒因果01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命题人或故意颠倒因果关系,或强加因果关系在选项出现“由于”“因为”“导致”“所以”“因此”这样的词眼时,要小心提防例【2022高考全国甲卷】强加因果T2-B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解析】【原文】“……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
02.无中生有于文无据02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这种类型,命题人最喜欢将文中所论述的两个主体方,就某一方面进行优劣对比,实际上原文多没有这方面的对比分析的例【2022高考全国乙卷】无中生有T1-B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解析][原文]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过于绝对03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采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方式,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在出现“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是…”时,要多多留心常考点“只有…才…”与“只要…就…”是有区别的可以由“只有课堂认真听训:,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只要课堂认真听讲,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两句进行逻辑推理,就会发现,“只有课堂认真听讲,才能提高学习成绩”逻辑关系是成立的,因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是“课堂认真听讲”但“只要课堂认真听讲,就能提高学习成绩”逻辑上是经不住推敲的,因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条件是多方的,“课堂认真听讲”只是一个重要条件,有了这一条,并不意味着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成绩”这一结果例【2022高考新高考I卷】过于绝对T2-B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解析】【原文】“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逻辑推理“单靠移植西方”,说明移植西方还是有一定的作用选项以“并不能”来论断,就过于绝对
04.张冠李戴对象错误04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的观点是XXX”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意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这”“这些”“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例【2022年高考新高考II卷】张冠李戴T2-DB.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解析】【原文】“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不是学术界,而是“我”(作者).偷换概念对象错误05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表面上与原文说法一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不相同解答此类题目,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例【2020年高考全国卷II】T1-A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原文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因而需要质疑的是“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而非“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这里属于“偷换概念”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美术馆所收臧、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
06.曲解文意推断过度06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2021年新高考语文I卷】曲解文意T2-A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解析】【原文】“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但不能证明高明的绘画不如诗歌来得生动明白除了根据原文,我们也能按基本逻辑来推断诗歌里不乏拙劣作品,又怎会一定胜过绘画?03混淆时态已然未然07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例【2022高考全国甲卷】时态错误T5-DD.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解析】【原文】材料三第一句“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可见“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是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之后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出现引起的结果,二者是先后关系,不是“正好”的同步关系论据论点衔接不一08现代文阅读1多为议论文,要掌握文体特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所运用的论据要看在哪一段,是证明哪一个分论点命题人会把“论点一论据”跨段错位,把甲论据来证明乙观点(应该证明甲观点);或者在同一段内,论据所证明的观点表述“据不配位”例【2022高考全国乙卷】论据与观点的不一致性T2-C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另九【解析】【原文】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陶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根据文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选项“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05【新高考选择题3的新题型】选择题3,以ABCD四项文外材料来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的主要观点内容的理解,为文章观点筛选合适论据,或对文章观点的全面准确表述
一、认识题目形式【题目标准形式】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题目变式】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二、掌握答题基本思路第一步,审题干看清楚题目要求不符合,不属于,不适合,不能,最适合第二步,找观点在材料中找到题干所指定的观点内容,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第三步,析选项分析四个选项,不管题目形式怎么变,找到与观点对应的最佳论据,这一考查点实质不会变注意如果是选取“最”能支持观点的,就要在对比分析中找到最合适的一项例【2022年新高考语文I卷第3题解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详细解析]材料一观点第一段总体上说是中华传统文化要继承与创新,第二段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材料一的总体是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继承与新时代创新注意要扣住对象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是“继承与创新”A.韩愈强调“师古”,只有传承的一面,没有发展和创新的一面B.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了立足中国之本,辅以外国富强之术虽然也有对本国的继承与创新,也有对外国的学习与借鉴,但洋务派强调更多有是政治体制和科技发展与材料中所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不甚相合C.鲁迅所论是“文化”,与材料论述主题契合“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就是指对内不失传统,对外不失吸收,跟上世界潮流D.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原来在河东的地方很可能就变到河西面去了这一熟语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季羡林所言是指东西方文化在不同时期各有发展,此时你兴盛,彼时他兴盛(共同构建世界文化之繁荣)【借鉴价值】关键点一一材料观点;选项涉及古文知识,阅读要过文言关;选择时要审题,找到判断的依据,如本题抓两个标准度象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是“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