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杜甫听妇前致词E投石壕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三男邺城一1=1村,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我这样上《石壕吏》程东文《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三别”代表性的作品,由于长期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也是现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今年再次上这篇文章,我想突破过去的思路,着重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方面来将解读首先是介绍诗人的称号诗圣其人,诗史其诗而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还是因为他的“诗史”的作品代表的功业和力量然后从“诗史”两个字出发来讨论杜甫安史之乱前后的作品,由于详尽真切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被后人称为“诗史”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具体到本文,我们要让学生看看是记载了怎样一件“历史事件”要求大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一般说来一桩“历史事件”的要素有哪些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课前已经知道了背景当时是唐肃宗前院元年冬末,唐军在一度优势后遇邺城大败,形势逆转郭子仪退守河阳,四处抓丁扩军学生可以概括出,本文记载了一个已经有三男入伍的家庭中,最后老妪不得不自请应役的一件事有地点,有人物,有起因、经过、结果,甚至还有尾声这样的“叙事精切”,加上杜甫写诗还有年代补充,“诗史”之说果然不虚古时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代匹夫匹妇”除此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譬如,“三男邺城戍,”表明战争规模大;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透露了战争的惨烈,老翁逾墙走,〃说明官府抓兵频繁,老翁老父配合默契,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标志前线形势处于严重的危机,兵员日益减少,只好用妇女来补充正所谓丁男俱尽,役及老妇”所有这些情况,都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的自然流露中体现的如果顺着这个路数往下讲,可能就流于俗套了我看过不少的课例,也大多有以上的环节,下面要么讨论一下诗句后就从“民生疾苦”上做文章,或者是排课本剧我想,这时候,可以引入古人的试论来陡起波澜诗有叙事、叙语者,较史尤不易史才固以隐括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杜子美作《石壕吏》,每于刻划处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清人王夫之语先问问学生,为什么王夫之会有此语固然,叙事性诗歌缺乏的“情感”的直接抒发与“意象”的着意营造是不是说,这样就不是一首好诗,真的“于诗不足”了呢?那么,让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诗歌赏析方法先是回忆过去的知识点音韵与节奏、炼字与修辞、意象与情境等我的学生习惯先看音韵,由读入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后再让大家分头讨论,从“炼字”“遣句”的小的语言点,再到立意表情的全文体制这是全文第二个大环节讨论诗歌艺术的魅力先来看看音韵首句平起“暮投”之后的韵脚“村、人、看”均为平声;第五句“吏呼一何怒”到“死者长已矣”的韵脚“怒、苦、戍、至、死、矣为仄声接下去“室中更无人”以后的“人、孙、裙,衰、归、欢又为平声;最后卒章四句的“绝、咽、别又为仄声全篇的韵脚由平变仄,由仄返平,再由平趋仄而后收末韵脚转换的结果,形成了似扬又抑,欲行还止,舒缓与阻塞交互的坎坷声调效果,读来乍阴乍阳,光景累次变迁,教人无法平静这种音韵的变换,用朱熹的话说来是“杜甫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其实,这里的“意到”说得精当,每个韵脚的转换,其实是和诗意紧密相关的,表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美感,一一不仅是声律,还有于此水乳交融的意义关联接着来说说炼字与遣句这时候可以用投影打出全诗先用例子说来讲说字词,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暮”“投”“捉”等字“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动作之快,配合之默契还有两个“一何”的情绪暗示再就是看诗句的留白如果真的是“以逼写见真”,其实诗歌还是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的,至少是作为标题的“石壕吏”居然一句话都没有也没有动作和表情而更加令人惊异的是,我们居然就没有觉察这一点,因为每个读者都用自己的经验,将这些有意留白的地方进行了自行填补先是让大家看看哪些地方存在留白,然后不妨用投影做一个提示,要求大家试着补一补帮助诗人尽可能地写完整这个工作可以让学生在一起做如果有可能,用古诗来做可能更好第二大环节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讨论诗歌立意上的“含蓄蕴藉”我们注意到,这首诗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不能忽略的还有一个“我二在“三吏”“三别”的其他诗作中,作者是参与其中的,要么有“事都站出来说了话潼关吏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新安吏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婚别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以上是积极褒扬的句子垂老别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这些是悲愤谴责的句子可是,本文中,作者一句话都没有说,为什么?我们不妨从“扬”“抑”两个角度都来替诗人想一想,结果,发现,除了矛盾还是矛盾,tobe ornot tobe,this isa question这种矛盾,其实就是一个封建士大夫,一个儒家忠实信徒的真实的心结于是就有人说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评价说凡公等此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己而不己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说秦中吟、新乐府,也是(三吏、三别)这个路数,但主观的讽刺色彩太重,不能如工部之哀沁心脾这里的“哀沁心脾”,是一种更加深沉含蓄的情感体现,这种“矛盾”下的不发一语,更加体现了诗人既忠君爱国而又“痛惜黎元”的情感(这是初稿,详见新浪“江左布衣的博客”,百度“程东文”即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