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渔父》课前情境音乐洞箫曲《软乃》文字“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师有一段对话穿越千古,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它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往往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拨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最隐秘的心弦现在,就让我们聆听它、吟诵它、体味它,去畅游中国文化的长河,去重温伟大思想的碰撞,去找寻我们灵魂的归依让我们走进经典师经典是需要诵读的王国维说治学有三个境界,我以为读书也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读二要求声音洪亮,吐字准确清晰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对照注释,正音释字,疏通文本(学生读课文)师这位同学是否达到了第一境界生“莞尔”读得不准确,两个第三声在一起,第一字变为第二声,读如“完耳二生我以为他的声音不够洪亮师能否请你给我们读第一节,演示何谓第一境界(生读第一节)师很好,第一境界只要有心,都能做到,但要达到第二境界就要理解形象让我们齐读文章,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形象(学生齐读课文)师诵读的第二境界是“诵”,要求语调和谐,抑扬顿挫这一要求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于课文,同学们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解答生“游于江潭”的“游”如何翻译?生“游玩”(生笑)生“游玩”与当时屈原的状态不符合师那么屈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生被流放,脸色憔悴,样子枯槁师那该如何翻译呢?生我认为应翻译为“游荡”生“游荡”与屈原的状态是相符了,但感情色彩趋向贬义,我认为翻译为“徘徊”比较好师很好,经过三位同学的翻译,我认为做到了信、达、雅,真实、通顺、优雅……师文本疏通了,我们再来感知人物的形象在第一次对话中,渔父、屈原的语气是怎样的?生渔父的问话中充满了诧异、不解“子非三闾大夫与?”这是一个反问句式,表明渔父很惊诧师那么渔父为何惊诧呢?生他没想到屈原会是这个模样师屈原应该是怎样的模样?生我认为屈原应该是风流倜傥、儒雅高贵、丰神俊秀的师你的几个词用得让我对屈原顿生仰慕之情(生笑)师不过究竟是你认为,还是渔父认为?生应该是渔父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不应该是“认为”,因为“认为”是主观的,而“子非三闾大夫与”翻译为“您不是三闾大夫吗”,这个“不是”说明渔父对屈原应该是熟悉的,至少也该是有耳闻的,所以渔父对屈原应该是客观的知道眼前所见的屈原与他原本见到或听到的屈原有较大的反差,所以他才会说“何故至于斯”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那么文章用了哪些词语表现屈原到了怎样的地步呢?生“既放”就是被流放以后,交代了屈原来到江畔的背景师表达很规范,我们就应该用这种形式回答问题生“游就是徘徊,很好地表现了屈原此时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生“行吟”,就是边走边吟诵,可见他内心的悲苦,有些疯癫的状态生“憔悴”“枯槁”,就是憔悴、枯槁,说明屈原所受的折磨师谁折磨他呢?生整个社会,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爱他的祖国,可是国家却那么黑暗,让他看不到希望师那么读屈原的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生非常激愤,不同流合污师文中是如何表现这种激愤的呢?生我认为主要用了对比的方法,像“举世”与“我”、“皆”与“独”、“浊”与“清”、“醉”与“醒让人觉得“我”与世人的对比很强烈师(小结)大家说得很贴切文中一些描写行为、外貌的词语,朗读时应重读,来表现屈原受到痛苦的折磨煎熬而心力交瘁的形象;几组对比强烈的反义词应表现出屈原“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的不容于世的激愤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呢?(生读第一节)师渔父的诧异有了,但屈原的激愤仍嫌不足(又一学生读第一节)师这就很有味道了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生自由朗读第一节)师谁来为我们演示一下文章主体部分渔父的对话?(一生读)师抑扬顿挫,不过语气表达得还略不够这里的语气主要是用句式来表达的,谁来说说文章用怎样的句式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态度?生用了一个陈述句、两个反问句、一个疑问句师这几种句式分别表现了怎样的语气呢?生陈述句表肯定,反问句表强调,疑问句表疑问师(笑)背得很熟再结合语句的内容看看渔父是怎样劝导屈原的(生讨论)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是陈述句,表达肯定的语气,提出圣人是如何做的;“何不”领起两个反问句“世人皆浊,何不沉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歌其酶?”指出屈原应该如何去做;而“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这个疑问句,应该是一种否定,是说屈原不该像现在这样做师所以朗读时应在这些疑问词上读出委婉劝告的语气那么渔父要劝告屈原做个怎样的人呢?生我觉得渔父要屈原做个随波逐流的人师面对渔父的劝告,屈原是怎样的态度呢?生屈原用“身之察察”“物之汶汶”两个定语后置句,在“察察”与“汶汶”的对比中突出强调他不同流合污的态度生屈原先用陈述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师什么态度?生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师你能把这句话说得完整些吗?生屈原先用陈述句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再用两个“安能”领起的反问句式来强调要保持纯洁的决心最后用“宁”“安能这样的选择复句来表明自己坚定无悔的选择生用对比强烈的反义词“身之察察”对“物之汶汶”、“皓皓之白”对“世俗之尘埃”来彰显自己的无悔选择……师(小结)屈原是个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朗读时应在反问语气及对比词语上读出其绝不同流合污的决心谁来读读看?(生读)师末节中的渔父究竟是个怎样的形象?生一个逍遥世外的隐者形象师何以见得?生划着小船,唱着小曲,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掌声)师概括精当,句式对称,掌声非你莫属如何理解《沧浪歌》呢?生这里有一种道家“无为”的思想,或者也并非无法改变,只是他随波逐流罢了生我认为沧浪之水是清是浊,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自己的行为,或濯缨,或濯足师这里是否有象征的意味呢?生这里的沧浪之水象征社会清,应该是社会清明;浊,应该是社会黑暗生“缨”我认为是指代帽子,帽子应是官帽,象征做官;“足”,是自身这里有“清”则兼济天下,“浊”则独善其身的意思(掌声)师这句名言经你一改动,别有一番意味下面我们来简要总结你从文中感知了怎样的形象?(生答,师概括板书)外在内在屈原形销骨立洁身自好随遇而安渔父吟啸烟霞师让我们根据感知的形象,一起朗读课文(生读课文)师语调和谐,抑扬顿挫,好则好矣,但从大家的诵读中听到“清醒”二字,比渔父还要“清醒”,游离于人物情感之外当然,责任在我,因为诵读的最高境界,本就不是一起吟而能达到的,需要深入体味人物情感,或澎湃或深沉或激昂地吟咏而出这就是诵读的第三境界——吟要求感情饱满,酣畅淋漓请选择一句你最有感触的话来体味,只吟一句(生自由诵读)师哪位同学来演示?生(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师你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姓名)师不,你是屈原,你任楚国的三闾大夫,你的品行如兰桂般芬芳,你一心想着你的祖国,可是你的祖国却抛弃了你,你痛苦、彷徨、激愤,在此你要把这些告诉众人生(又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掌声)师诵读就该是这种境界请四人一组,分别诵读,看谁感情最饱满(生自由诵读,老师指导)师让我们来体验这诵读的最高境界为了感情能专注点,我们分角色朗读我当然是当仁不让、毛遂自荐读旁白,哪位同学追随我而上(两名学生起)师为更好地进入情境,我精心选择了这首洞箫《软乃》好,你就是屈原,你就是渔父(配乐分角色朗读,掌声)师我醉了,从两位同学的诵读中,我仿佛看到屈原并未投江,渔父并未鼓枇而去,他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是啊,我们后人身上也许都存有屈原、渔父或多或少的影子,毕竟他们对后人的影响太深了最后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屈原、渔父两个形象对后人有何影响?请大家四人一组互相启发一分钟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明显有屈原的影响生受屈原影响的再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二生古往今来的一切为国献身的人都受到了屈原的影响(生笑,掌声)师一言以蔽之,好!生我读过有关戊戌变法的文章,有个叫徐致靖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归隐山林,被称为六君子以外的七君子他就是典型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掌声)生我知道林逋,梅妻鹤子,写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他是归隐类的代表生我觉得在大多数人那里,渔父和屈原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如李白、苏轼,以及包括我们在内的大多数人师我们再来看看专家的观点(屏幕显示“渔父这种‘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李白在《沐浴子》中就说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或许,这正是屈原的悲剧所在,同时也是屈原伟大人格魅力之所在,因为他能够在‘举世皆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清醒」一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师我再来说说我的观点(播放一幅高山白云的图片)屈原的人格如高山般巍峨,是我们思想的主流,故山脚下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渔父的情操如白云般飘逸,但毕竟远离现实,故只能点缀蓝天,为我们增加一丝灵动的色彩也正因为此,我们的思想文化才会有这样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师让我们再诵读一遍文本,感受屈原、渔父两大思想的碰撞(在洞箫曲《软乃》的伴奏中齐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