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项脊轩志》导学案
9.2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第二学期课题项脊轩志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围绕“项脊轩”谋篇布局的写作特点
2.鉴赏课文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艺术特色字词学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塔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日”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1507—1571920归有光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岁能文,岁通读五35820经和三史,但考试不利,岁才中举,后次考进士落第,讲学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603直到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反对拟古主义,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
2.辨析“表”与“志”“表”是古时候臣下向皇帝陈言所写的公文,即“表奏”“表文”,是用来向君王陈述衷情,以表明自己的某种意愿或请求的一般来说,“表”不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件、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3.文题解读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项脊轩”是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室归有光祖上在昆山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用“项脊轩”来作室名含有怀宗追远的意思故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志一一古代一种文体
4.背景探寻《项脊轩志》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人教材时,编者删去了“项脊生曰”的一段议论文学常识
1.“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记“人”和“物”,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而“志”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妇女住的内室
4.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去世“先”指去世的母亲,“先考”指去世的父亲
515.束发古代男子岁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6.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供指画和记事多以象牙、玉制成
7.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依次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8.三五农历每月十五日,“十五”又称“望”
9.宣德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这是按照年号纪年法来纪年古代纪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多种方法课上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一】梳理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项脊轩”来叙事抒情的段落所写内容与“项脊轩”的关系1第段2第段3第段45第、段全文
2.【学习任务二】分析课文中叙事抒情的语句,鉴赏课文在叙事与抒情方面的艺术特色
(1)分析以下语句,鉴赏课文写人叙事的特点语句人物形象写人叙事特点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2)分析以下语句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语句抒情特点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学习任务三】整体探究
(1)思考散文往往以情取胜,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它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的文眼
(2)据此,我们可以将文章情感划分为几层
(1)(2—5)明确第一层写项脊轩中可喜的事第二层写项脊轩中发生的可悲的事
4.【学习任务四】文本研究研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一)析“可喜”
(1)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2)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3)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4)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二)析“可悲”
(5)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6)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人物细节描写人物特点作者感情兄弟隔膜诸父东犬西吠…鸡栖与庭家道败落无限感慨天伦不再母爱难忘母亲叩门扉曰关怀爱抚【“余泣”】遗教难忘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爱期待【“长号不自禁”】恩爱难忘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三)情感体验
(7)项脊轩与作者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四)观点争鸣
(8)线索是贯穿材料的主线,关于本文的线索可以有多种理解,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5.【学习任务五】
(1)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有什么变化
①狭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见其小;
②破漏:直接点明“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③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之后不漏、明亮、幽雅
(2)请简要概括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喜
①修葺南阁子;
②祖母关心与鼓励“我々
③母亲慈爱;
④夫妻情深悲
①老屋破旧;
②伯父、叔父们分家;
③母亲去世;
④作者功名未就;
⑤妻子亡故;
⑥项脊轩失火
(3)谈谈结尾是如何借物抒情的结尾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收束全篇,看似随意,却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到植树之人,想到妻子当年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犹如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①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
②在选材上,作煮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加以表述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二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一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写作特点】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本文有两部分,且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己”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③善用叠字,情景交融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总结全文】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