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版,请按住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Word Ctrl,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文档返回原板块Word核心素养测评四十二西学东渐(分钟分)4085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赣州模拟)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翰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出现较多的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有助于中国人了解世界大势,去除“天朝上国”心理,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C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1938—24414217341401945年合计3112470910694185182869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解析】首先必须从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如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示例一信息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2分)说明甲午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10分)示例二信息: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2分)说明1912—1937年期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1938—1945年期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10分)示例三信息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2分)说明甲午战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学习日本寻求救亡道路;留日学生大量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10分)关闭文档返回原板块Word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解析】选A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字偏旁以示鄙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夷”字使用的频率逐步减少说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传统的不平等的华夷观念减弱,有利于中国平等与各国交往,便于中国融入世界,故A正确
3.(2019•永州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解析】选A据材料“立九官以治事……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国、美国政府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国、美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认识,故A正确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解析】选C据材料“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提倡商战到工商立国思想的演变,故C正确
5.“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故A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不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故D错误
6.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解析】选A题干中描述的是梁启超购买世界地图之后“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即意识到民众意识觉醒的重要性,符合题意的是A,B中的“广泛”表述错误;C中“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对世界潮流的认识,故排除Do
7.(2020•皖江名校模拟)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A.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8.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C.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解析】选C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是洪仁耳,排除Ao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故排除Bo王韬曾参与洋务运动,正是这一人生经历及其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使他深刻体会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从而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C正确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始于严复,排除Do
8.(2020•长沙模拟)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意图主要是()A.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B.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C.糅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D.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解析】选B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著作均具有反专制的朴素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思想精华;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的是《孔子改制考》,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谭嗣同的政治理念仍是维新改良,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B.志在宣传维新思想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解析】选Bo据材料可知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有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这表明《中外纪闻》积极宣传先进思想,提倡变法维新,故B正确
10.(2020•新余模拟)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A.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B.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C.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解析】选C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时期官员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仍停留在“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故选Co
11.(2020•焦作模拟)正如学者所言,“康有为遵循着旧学一西学一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系”“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改造传统儒学B.减少变法阻力C.传播民主思想D.维护封建体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康有为遵循着旧学一西学一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系”“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减少变法阻力,故选B;根据材料“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减少变法阻力,宣传变法,排除A;传播民主思想是其直接目的,排除C;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制,排除D
12.《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解析】选C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A错误;B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错误;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西多中少,政详艺略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C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是洋务派,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宽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摘编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⑴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思想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12分)⑵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⑶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7分)【解析】第⑴题,根据“1861年”可知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由材料概括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第⑵题,从民族意识和国家独立等方面分析第⑶题,结合所学中国的近代化相关知识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答案
(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2分)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5分)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5分)⑵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6分)⑶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自然、总哲学、社会历史文学年平应用年代合计类宗教科学地理艺术均数科学1895年114123121896—8381723662381369581911年1912—20814926601613451759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