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2023年初高中衔接非连文本示例与增效集训考点
1.袁行需《中国文学史》与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一一论证特点
2.《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自王祥《不断顺应人类对情感体验的新需求》与赵明昊《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一一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
3.夏玲《谈苏轼“随物赋形”与“自成文理”的艺术自然美学观》与张晶《“画以适意”与“随物赋形”——苏轼画论撷要评析》一一理论应用苏轼“随物赋形
4.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与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一一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论据【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论证特点
2.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
3.理论应用苏轼“随物赋形
4.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论据【考点示例】
一、袁行需《中国文学史》与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一一论证特点【考点解读】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
3.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4.论证特点——文学自觉材料1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维、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材料二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强烈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尤其是抒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更能解决新时代诗歌缺钙的问题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认为“宏大写作”缺乏诗性,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C.诗歌要有崇高思想,听取伟大心灵的回声,在回归自我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学会与之对话、对抗,并超越它们D.新时代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努力找到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应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崇高传统,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对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超越,情感高度并不一致C.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的伪崇高D.”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A.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B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C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材料二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请结合节选的诗歌内容谈一谈材料二这么说的理由请你们张开双臂欢迎我
①吧,让我把花束和香气,把阳光和温暖,撒满你们心的空间——节选自艾青《太阳的话》(1942年1月14日写于延安)【注释】
①“我”指太阳
二、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与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诗人在强烈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可知,并不是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C.“在回归自我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错误由原文“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可知,原文说的是“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D.“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只是一些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而不是诗歌创作中存在“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问题,并会导致诗歌不能照亮社会与心灵的问题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曲解文意,“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的伪崇高”错误通读材料一可知,应是“提醒新诗创作者力避假小空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当下的诗歌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方面的变化B.描述了伟大诗人抱负远大、不畏困难、勇敢搏击的特征C.强调了新时代诗歌写作的方向,与材料二观点吻合D.强调重心是诗人的语言技艺问题
4.
①首先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指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②主体部分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③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然后采用并列式,从“真情”和“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进行总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即提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这是材料的观点句;接着列举了诗歌的崇高美的多样化,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接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总结“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也要……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可见主体部分是采取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5.
①新诗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诗歌的艺术性选段中,诗人艾青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花束”“香气”“阳光”“温暖”等积极明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明媚的氛围,充分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
②新诗更需保持介入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展现社会性、人民性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愿将延安的斗志昂扬、积极抗战、充满希望的情绪传递给国人,鼓舞抗战的浓浓爱国之情
③这个片段,不失语言的艺术性,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表现了作者与时代、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意识很好地示范了新诗写作可以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合二为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艾青的诗歌选段中用四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写出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的事物“花束”“香气”“阳光”“温暖”,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花束”和“香气”能使人神清气爽,“阳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使人驱除寒冷诗人想象丰富,以“花束”“香气”“阳光”“温暖”等积极明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明媚的氛围,充分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诗歌选段中,作者就用富有激情的呼唤,表达出太阳渴望走进小屋的急切心情“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因为人们居住的房屋门窗紧闭,终日看不到阳光,所以太阳才急切地呼唤“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祈使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的反复出现,表达了太阳急于走进小屋的心情诗人借太阳之口,表达了热爱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声;借助“花束”“香气”“阳光”“温暖”这些意象,抒发了愿将延安的斗志昂扬、积极抗战、充满希望的情绪传递给国人,鼓舞抗战的浓浓爱国之情可见作者是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大生活紧密结合,很好地示范了新诗写作可以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合二为一所以说“艾青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材料2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正因为关切世事,文学所承载的乃是世情、思想和个人情性及其生命体验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止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问题1下例I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文帝立四学,将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这里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B.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的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C.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思想先进、活跃,重视人之价值,自尊、自我觉醒,积极入世D.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里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张冠李戴,从材料一第二段“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可知,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是指萧绎所说的“文”B.“是文体辨析的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中“是文体辨析的开始”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C.“积极入世”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是“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不是“积极入世”故选D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与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不同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了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具有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材料一第四段“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可知,“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出自《文赋》,自然不会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故选B问题3下列I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钟噪《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B.《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D.陆机《文赋》“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C.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二个标志之列“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故选C问题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特点答案
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先总的提出关于“文学自觉”的话题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文学自觉的标志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的使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对文章的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文章开篇引出话题“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
二、
三、四段以并列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呈现出总分式结构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从论证方法看,文章论证方法多样“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为例证法;“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为引证法论证有力从论证语言看,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文中运用“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精确表述作者想要表达意思,表述严谨明晰问题5请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例,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答案
①文学的自觉是指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②《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
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作者大量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典型句子就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松”“菊”“云”“鸟”表现了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作者还追求语言的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这些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辞赋自然率真,改变了汉大赋不见个人情性的状况,也开创了田园诗的风格流派,后世很多山水田园诗人都受其影响
二、《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自王祥《不断顺应人类对情感体验的新需求》与赵明昊《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一一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考点解读】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根据材料判断信息正误
3.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
4.谈谈看法材料1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进行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提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文艺报》)材料2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感是人类的“生物算法”,用以迅速处理个体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种信息,以做出有效应对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人类为了变得更聪明,进化出丰富的情感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繁育后代,需要强劲的、时刻运行着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活动艺术发生的内部驱力正在于此人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是自我实现与自我服务的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获取生命经验的机会不够,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进行感觉,情绪与情感体验活动而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就是承载大量生命活动信息的奇异容器,装载生命情感信息越多,越是特异、剧烈而真切,受众体验就越好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把各种感觉,情绪和情感体验激发到极致,产生情绪爆炸效应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于自身情感信念的建构,从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对于大众文艺来说,能否令受众得到过瘾到位的情感体验,帮助读者建立精神秩序,是作品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对读者是否有价值的基础性评价标准正因为大众文艺创作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所以大众文艺也必然是类型化的人类的情感体验需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人类个体需要在某些作品中,专门体验某些特定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所以大众文艺的一个类型就是指向人类一个愿望情感群组,这使得人类的情感体验更加高效集中(摘编自王祥《不断顺应人类对情感体验的新需求》,《光明日报》)材料3如果寄望于把网络文学当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之一,就不能过早地为它套上枷锁虽然具有多重角色,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其独特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作者与读者不能被资本太过束缚,网络文学产业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自身的繁荣,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有些影视导演就曾直言,现在许多改编自高点击率和阅读量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缺乏应有的深度正如尼尔•波兹曼认为的,造成文化枯萎的原因,不光是对精神的约束,还有可能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其中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此外,在确立评价机制和建立理论研究框架的过程中,还要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多一些包容当前,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亥!|意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趋势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分野,更重要的在于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作为“一种为揭露和批评自己的局限性而存在的艺术机制”,文学总是在现有框架或者问一题材下去探索如何超越前人,隐含了对文学自身的反思,“新”与“旧”永远都是相对的不仅如此,在文学理论发展方面,即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其也早已摆脱文学自身的局限这说明目前的文学理论对网络文学的无力感,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话语体系和批评模式的落后,而是文学理论发展早已与这个时代拉开了“代差”不要过早地为网络文学套上枷锁,它的多样性,就是文化领域繁荣的最大源泉和前进动力(摘编自赵明昊《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光明日报》)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完成的,而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B.材料一的“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印证了材料一的“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C.当下,网络文学急需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彻底摆脱流量束缚,挣脱资本镣铐,从而创作出文学佳作D.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给受众带来持久的愉悦,因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自我肯定、确认与完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这是相较于传统文学作品而言,并没有说“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C.“彻底摆脱流量束缚”说法绝对根据原文“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可知材料一中说的是“不能唯流量是从,血不是“彻底摆脱流量束缚”D.“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给受众带来持久的愉悦,因而……”颠倒因果关系,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故选B问题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是目前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影响B.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C.网络文学的内驱力来自于人们对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其核心竞争力是它能使受众得到过瘾的情感体验,帮他们建立精神秩序D.要想让网络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就不要让它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同时要多多包容它,保持它发展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于文无据原文是“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并没有说“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故选B问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作者拘泥于读者的好恶,紧密关注着读者的投票和作品流量,怎么能写出好故事呢?”B.“以前,网络文学属于一种非主流文化,但是未来,它会逐渐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种”C.“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都是文学,只是平台和载体不一样”D.“网络文学更像是一种大众化、草根化的写作,是读者本位,它与读者的距离更近”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的观点B.选项说的是网络文学在未来会逐渐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种,这一内容在材料二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观点“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的观点“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的观点故选Bo问题4为什么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网络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①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路径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商业性程度不同
②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决定了不能用传统文学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它
③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特点不同,评价标准自然不同材料列举了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些特点传统文学的路径是表现现实,而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传统文学是以作者为主体的精英文化,而网络文学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商业性更重,有“粉丝向”现象另外,材料一最后指出“网络文学的快迷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材料三第3段指出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由此可知,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学【考题对接】
一、夏玲《谈苏轼“随物赋形”与“自成文理”的艺术自然美学观》与张晶《“画以适意”与“随物赋形”——苏轼画论撷要评析》一一理论应用苏轼“随物赋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不仅是大自然的出色歌手,而且对自然美有独特见解苏轼指出,客观的山水自然美同诗人耳目相接,触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令诗人情不自禁地歌唱他、赞美他,这是作家创作自然诗的源泉,这种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的观点与前人一脉相承苏轼强调诗文创作,特别是自然诗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要有真情实感和创作冲动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说“诗从肺腑出”对于自然诗来说,首先要求对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对象满怀真挚、亲切之情,甚至要把它们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知心朋友来对待其二,主张诗要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他认为诗文创作“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也反感“好为艰深,以文浅易”他赞赏诗的“奇趣”,却严厉指责那些“求深务奇”,以至“怪僻而不可读”的作者;他爱好豪迈风格,但又痛斥那种以狂怪来冒充豪放,认为“奇怪”应该是自然“溢出”,不能人为地强求自然诗的描写对象是自然类,自然万物都是按照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因此,苏轼非常强调亲自阅历,广泛深入地体验和研究大自然,他把这一点看作是自然诗创作头等重要的前提他在《怀西湖寄晃美叔同年》诗中,具体叙写自己长期深入地观察和研究西湖的体会,他说西湖之景“谁能识其全”,“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为了认识西湖美景之“全”和“妙”,苏轼幽寻穷年,遍游祖国诸地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可以发现美,但山川自然景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因而自然美具有不稳定性苏轼能清晰地认识到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并从哲学上对此作了理论概括,具体指出“人禽室宫器物皆有常形”,而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均无常形”o他在著名的山水哲理诗《题西林壁》中形象地表述了这一观察事物的方法,他认为要认识自然乃至世间万事万物,固然要“游于物之内”,才能洞悉幽微,但如果只顾深入其内,或视野狭小,或囿于私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陷于主观性和片面性苏轼正是成功地运用“以静观动”和“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的方法,去观察和把握山水自然美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是自然诗的源泉,这是自然美的客观性,但是,自然诗并不是现实中的自然美的简单重复,而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成品客观自然美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苏轼多次论述自然美的丰富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他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又说“江河之大,与海之深兮,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苏轼提倡在山水诗画中创造这样一种“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意境美,他认为这是艺术上最难的课题,也是最美的境界(摘编自夏玲《谈苏轼“随物赋形”与“自成文理”的艺术自然美学观》)材料二在谈到绘画的创作过程时,东坡提出“随物赋形”的命题,在《书蒲永升画后》中,东坡说“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东坡赞赏蒲永升所画之水为“活水”而非死水,因为画家性情与画融合一道东坡又谈到此前以画水著称的画家都能画出水的变态,号称神逸“随物赋形”作为画论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其所主张之意,一在于画家在创作时要应物随机,不主故常;二是赋形有充分的主体性,是画家在随物应机中摄取对象之形而予以艺术表现,融合了创作者的生命力及精神品格“物”是指事物的本然状态,“形”则是指创作的应然状态,这是一个由本然而应然、由形似而神似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率性而为的过程形神是一对不可孤立、单独看待的美学范畴不能脱离形似单论神似,也不能拘泥于形似而忽略神似对于绘画而言,“形”是必不可少的,无形似则无神似!这个形,是画家笔下的形,而非外在物象之形作为文人画意识的代表人物,苏轼主张传神而超越形似,他所说的“传神”,并非静态的,而是因其随物赋形而生成的效果如苏轼在《文与可画赏筲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又指出人物画的“传神”,不是在于其形貌描写之外,又有神韵附焉,而是就在所画人物的自然神态之中,也即在人物的一颦一笑之中画家达到自由的境界,随物赋形,运斤成风,即会达到“传神”的效果了(摘编自张晶《“画以适意”与“随物赋形”一一苏轼画论撷要评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水自然之美是作家创作自然诗的客观条件,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这一观点是苏轼独创的见解B.苏轼赞赏“奇趣”,但指责那些“怪僻而不可读”的作者;他爱好豪迈风格,但痛斥以狂怪冒充豪放的做法C.苏轼强调,要亲自阅历,广泛深入大自然,真正认识到自然奥秘,从而为创作优秀的自然诗奠定基础D.自然之美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自然诗的作者需进行一系列创造性劳动,才能创作出诗词的意境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诗需要将真情实感以自然的方式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因此创作过程中不太追求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B.从苏轼诗句“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可看出诗人对自然的真情实感C.苏轼在绘画时十分重视画作的传神,他对所画对象的外在形态并不看重,主张画作要传神从而超越形似D.“赋形”具有充分的主体性,是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像苏轼这样的画家的创作活动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符合文中苏轼诗画创作主张的一项是()A.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B.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C.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苏轼提出了“随物赋形”的美学观念,请结合材料谈谈自然诗和绘画创作应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一、夏玲《谈苏轼“随物赋形”与“自成文理”的艺术自然美学观》与张晶《“画以适意”与“随物赋形”——苏轼画论撷要评析》【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这一观点是苏轼独创的见解”错误,原文是“这种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的观点与前人一脉相承”,“与前人一脉相承”说明并非“苏轼独创的见解”故选A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自然诗需要将真情实感以自然的方式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因此创作过程中不太追求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错误,强加因果,“反对人为的矫饰”并不代表“不太追求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C.“他对所画对象的外在形态并不看重”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苏轼主张的“传神”是因其随物赋形而生成的效果,可见其并非对所画对象的外在形态不看重D.“像苏轼这样的画家的创作活动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赋形有充分的主体性,是画家在随物应机中摄取对象之形而予以艺术表现,融合了创作者的生命力及精神品格”,“具有充分的主体性”“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应指融合了创作者的生命力及精神品格,而非“以自我为中心”故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苏轼诗画创作主张“随物赋形”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原指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诗中无“物”,不符合文中苏轼诗画创作主张故选Do
4.首先提出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的观点,然后强调自然诗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接着提出深入体验大自然,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美的方法;最后提出“随物赋形”的主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苏轼不仅是大自然的出色歌手,而且对自然美有独特见解苏轼指出,……这是作家创作自然诗的源泉,这种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的观点与前人一脉相承”,首先,材料一提出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的观点;第二段“苏轼强调诗文创作,特别是自然诗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要有真情实感和创作冲动……对于自然诗来说,首先要求对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对象满怀真挚、亲切之情,甚至要把它们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知心朋友来对待其二,主张诗要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然后,作者强调自然诗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第三段“自然诗的描写对象是自然类,自然万物都是按照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因此,苏轼非常强调亲自阅历,广泛深入地体验和研究大自然,他把这一点看作是自然诗创作头等重要的前提”、第四段“苏轼能清晰地认识到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并从哲学上对此作了理论概括,……他认为要认识自然乃至世间万事万物,……如果只顾深入其内,或视野狭小,或囿于私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陷于主观性和片面性苏轼正是成功地运用‘以静观动和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的方法,去观察和把握山水自然美”,接着,苏轼提出深入体验大自然,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美的方法,即“以静观动”和“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第五段“苏轼多次论述自然美的丰富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他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又说‘江河之大,与海之深兮,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最后,苏轼提出“随物赋形”的主张
5.自然诗
①自然诗把客观自然美作为创作对象,因此需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在自然对象上,同时诗要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
②客观自然千变万化,需要把握自然美的丰富性、多变性,创造出“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意境美绘画
①把握住绘画对象的形态,尤其注重其变化的状态,体现其“形似”
②在绘画对象的外在形态中赋予自己的艺术创作,融合进自己的生命力及精神品格,体现其“神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材料一“苏轼强调诗文创作,特别是自然诗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要有真情实感和创作冲动……对于自然诗来说,首先要求对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对象满怀真挚、亲切之情,甚至要把它们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知心朋友来对待其二,主张诗要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在自然诗创作上,苏轼认为,自然诗把客观自然美作为创作对象,因此需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在自然对象上,同时诗要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材料一“客观自然美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苏轼多次论述自然美的丰富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他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又说江河之大,与海之深兮,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苏轼提倡在山水诗画中创造这样一种‘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意境美,他认为这是艺术上最难的课题,也是最美的境界”,在自然诗创作上,苏轼认为,客观自然千变万化,需要把握自然美的丰富性、多变性,创造出“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意境美材料二在谈到绘画的创作过程时,东坡提出‘随物赋形的命题,……东坡又谈到此前以画水著称的画家都能画出水的变态”“随物赋形作为画论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其所主张之意,一在于画家在创作时要应物随机,不主故常;二是赋形有充分的主体性,是画家在随物应机中摄取对象之形而予以艺术表现,融合了创作者的生命力及精神品格”,在绘画创作上,“画家在创作时要应物随机,不主故常”即把握住绘画对象的形态,尤其注重其变化的状态,体现其“形似”;在绘画对象的外在形态中赋予自己的艺术创作,融合进自己的生命力及精神品格,体现其“神似”
二、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与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一一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一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