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欢迎阅读参考!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一)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但是相比国外教育,我们还是相差得较远几年前,美国一支研究小组特意派队来中国,调查中国的教育现状回去之后,交出了一篇3万字的论文一中国还不足为惧,因为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在转,彻头彻尾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完全偏离了育人的目标那种超前教育和额外教育把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孩子培养成呆若木鸡的考试机器而最终被认为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高考,考得却是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而这些一辈子都不用的知识却可能决定了他们一辈子但最基本的与人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却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最后美国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严重抑制了其发展,所以现阶段无需畏惧中国前段时间,央视一台节目提出了,对“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为什么义务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学教育开放了那么多年,却连最基本的行为规则都没有掌握好而越来越多的国人踏出国门之后,发现国外的人们是那么谦让、有礼、包容再对比国内,反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更像是有文化底蕴就像在英国,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拥抱、和你击掌;在那里,坐公车不要排队,因为大家都谦让地让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对英国人说你们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foodisrubbish,英国人却很有风度地笑笑回复到我喜欢中国食物HoveChinesefood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发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看国内的教育,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试,对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的关键时刻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阶段,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愿学、想学、要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获缺的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在这里,我呼吁各位家长,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时,能够调转过来,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你们”可能就是“孩子”未来成长后的样子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是由密到成功俗话说,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座无虚席的图书馆,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路人们都轻轻而过,从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的休息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四)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一一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事实上,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台湾问题,对这个当前的热点,孩子们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数只知道,为了领土主权,所以我们必须收复台湾,而且到时可能会干涉我们的,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事者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而时间,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台湾以后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一旦失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当作一个分数来学习,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并极力地去改变它了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五)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J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一一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原来,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正是好的教育成全了好的人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好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着空话、套话的教育也不是好教育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它能让我们的人生宽阔而又有所坚守,丰富而又清纯,富有而又淡薄,有情趣并有境界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那么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最后用怀特海的话来收尾“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尊重鲜活的生命,徐徐前行,用心探索,是对学生的成全,更是师者自我价值的成全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二)《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书中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哲学剖析了关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主要观点来自于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和理论批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生气勃勃的学生自我发展书中有几个说法或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惰性思维”,二是”教育的实用性”.“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收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了使其通俗易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那些聪慧的妇女虽未受过什么教育,但阅历丰富、涵养深厚,步入中年以后成为社会中最有文化修养的群体一一原因在于她们摆脱了惰性思维的枷锁我想,这里的惰性思维不单单指向学生,可以说指向任何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我想避免让自己陷入惰性思维”的最好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在班级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让自己的长处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维”的阻碍而对于学生,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这种思维,有的学生上课不声不响,也在认真听讲,作业也是认真完成,但就是考试不出成绩,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孩子懒惰,不勤奋,因为他向我们展示的现象,给我们的感觉是认真踏实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认为他们是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想,找到正确的也就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如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自己的性格特点等,二是,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要进行吸收和消化,将课堂上课下所听到看到的信息、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是简单盲目的接收信息,却不动脑经加以思考,就像机器人听从指令完成任务一样简单机械,但学习本身并不是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这样的学生或许是被“惰性思维”控制着,行动上不懒惰,但思想上却并不勤快,学生自己也并未意识到,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不出成绩若不及时改变思维,久而久之,他们或许会一次次被这样看上去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结果打击,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以至变成头脑简单,做事鲁莽之人所以,我在课上和课下,经常告诉学生学习要动脑筋,多思考不仅要求自己反思,也时常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思另外一个就是教育的实用性”,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用的,人接受教育学习到的东西却藏而不用是不应该的书中还说到“理解即宽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应服务于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发现和应用,而不是与生活相脱离如果所学的知识缺乏实用性,不能解决思想和生活中的问题,那这样的学习也就毫无意义可谈,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这就让我想到,之所以反对和制止学生看那些言情武侠小说、漫画等,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倡导看好书”,也就是看有思想内涵,有实际意义的书籍另外,结合自己所教的科目来说,并不是就课本讲课本,而是要正确启发和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学得活灵活现,也才能够更加凸显出学习课本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被调动起来无论如何,理论指导总是与亲身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这条道路上,我需借助这些正确思想,在其指导下大胆采取行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三)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在生活中,种种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书画”事实上,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长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愿望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顺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个观点,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不要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当然中国的教育在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从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发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很多重点大学还开始了自主招生的项目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进步”。